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谈阿西莫夫《基地》

更新时间: 2025-10-03 12:57:36

阅读人数: 758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名著基地三部曲是哪三部

最近迪斯尼的《基地》开播,看了一下评论,说是和原著完全不一样。想要和原著一样也是没必要,毕竟原著大部分都是乏味的对话。但是也不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原著这部小说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有他的独特内核,编剧看来是get不到。

在具有跨界影响力的科幻小说里面,《基地》怎么说也是前几位的。他影响了无数科幻作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神棍,以及本拉登。

本书提出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极有诱惑力的命题;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吗?在他之后,又有无数著名的科幻作品(电影、动漫、小说)在拓展这个命题。更重要的是,有无数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网络等领域去实现这点,以期获得人类群体的可预测或可控制。

为了讨论人类行为预测的思路,先讨论阿西莫夫在《基地》这本书是如何思考的。

首先,《基地》蓝本参考的是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极长,但是读起来极有趣味性,阿西莫夫有这么好的文笔就好了。参照《罗马帝国衰亡史》,基调是银河帝国将要衰亡,需要保留文明的火种,以及缩短其后的黑暗时代。然后三次危机对应的是军阀割据、基督教兴起以及大航海重商时代。

然后,预测的可行性,阿西莫夫有三个理论来源。

这里只讨论基地三部曲,不讨论前传后传。因为作者写作的时间跨度长,写前传后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已经变了。

《基地》的结构就是,谢顿发明了心理史学,将人类作为参数代入一个复杂的公式,预测未来。第一基地是以编制百科全书名义到达端点星的技术专家,他们保存了帝国衰落之后的技术文明,并应对一次次根据心理史学所预言的危机。但实际上还有心理史学专家组成的第二基地在暗中修正预言中出现的偏差。

阿西莫夫本身所设想的这一切想要成立,是经不住细推敲的,但是,有补足漏洞的方法。对应三个来源是:

现在,负熵、负反馈、鲁棒性这些词语会出现在各种奇怪的场景中,因为这是对应了八十年代显学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很多人所习惯使用的大杀四方的神器。

把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用以上的黑话说一遍,就是帝国庞大的疆域是难以维持威权制的敏捷有效负反馈系统的,在无法维持负熵输入的情况下,系统只能优先保持川陀的秩序,遥远的边疆会被牺牲以及脱离控制,就如同一颗大树,枝丫逐渐枯萎,只有主干保持生机。主干的保存则依赖你姨所说的高铁上的龙骑兵。最终,由于枝丫的坏死,主干也无法保持。川陀,如同吉本所描述的罗马城,所有人共用一个脖子的怪物,最终也会由于无法汲取负熵而终结。

这种预言仅适用于封闭系统,但这恰恰是人们对封闭系统的预言如此热衷的原因,因为封闭系统是不稳定的,只能建立一个暂时的拥有负熵输入的稳态结构,而这种负熵是不可持续的。顺带一提,索罗斯所热衷的就是摧毁这种封闭系统,他的目标是建立开放社会。

而开放系统是不可预言的。因为开放系统中会处处出现新的负熵秩序的涌现。

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反正我是尽力的去解释了。另外阿西莫夫在前传和后传中对一些系统有过有趣的观察,我会在以后专门讨论。

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谈阿西莫夫《基地》

基地三部曲

看了《三体》后,很多人都把《三体》和《基地》系列相比,说是《基地》比《三体》还要好看。 我对《三体》的评价是众所周知的高,所以也很好奇一部能够比《三体》还要好看的科幻小说是怎么样的。 《基地》系列最主要的部分有三部,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其他的还有《基地前传》,《迈向基地》,《基地边缘》以及《基地与地球》。老实说,基地的第一部我是硬撑着看完的。在第一部里,作为一个拯救银河帝国同时又与之抗衡的这么一个存在,基地还是太弱了,以至于总是惊险度过谢顿危机,总是让人很担心什么时候这个被选中的基地就完蛋了。在第一部里唯一能让我觉得基地做得比《三体》好的地方是,每一次危机作者都塑造个性鲜明的新主角来带领情节向前发展。我一直觉得,《三体》的主要角色们承担完一定的情节后又去休眠然后若干百年后又醒过来继续在这个舞台上活蹦乱跳,这样实在是太犯规。难道不能创造一个新的角色吗? 《基地》就是这么做的。 但是在想象力方面,我还是觉得《三体》更胜一筹呢。光是三体星球的存在,多个太阳的不规则运行而带出的行星命运,还有三体追随者的各种摧毁地球的行动,以及地球三个面壁者不同的救地球方案。每个都是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 说回来《基地》系列,我不太喜欢基地第一部的原因很简单,谢顿的心理史学的设定并没有说服我。 阿西莫夫把心理史学描述为一个能够用数学方法统计宇宙级别的人类社会演变的学科。可是,模拟自然界变化就已经够要命的,还要模拟上万个宇宙社会的总体,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这是怎么样的计算量,怎么样的归总才能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预测甚至干预。而且,每次出现谢顿危机,基地有可能熬不过去的时候,托谢顿的福,基地总是能够惊险度过。让人觉得这个设定太偷懒。虽然主角们也没有因此完全被动听从命运摆布,但是总是觉得这种依托前人的努力才能过关的故事,真的不是在宣传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吗? 基地的缔造者谢顿也只是一个科学家,不是万能的啊。 所以,一直到《基地与帝国》,我才读出了趣味。首先是因为阿西莫夫描述了基地怎么样从一个受迫者到压迫者的角色变化。胜利者会变成新的压迫者。这句话无论是用在个人还是国家还是宇宙级别的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对于基地作为宇宙边缘的一个小小社会如何慢慢靠科技和商业变得强大,真的也是很有对社会变迁的反思。说明阿西莫夫是个不断思考的作家。一个故事不只是要精巧,还要让人深思,这样才是一个好故事。 然而《基地与帝国》最出彩还是骡的出现。 这个基因突变的超人类,能够操控人类的情感,从而打破了谢顿对社会变迁的一般性预测,使得拯救人类的基地计划差点流产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设定,因为我不相信社会变迁能够被这么精准地预测。所以,谢顿的天才终于借由他的plan B,即第二基地的存在和行动显露出来。原来科技、商业都只能壮大一个社会,但是在真正出岔子的时候,心灵力量强大的人才能力挽狂澜。当然,谢顿到底是如何把心灵力或者说精神力量设定到自己的计划里面的,我老实说没看懂。如果出现的不是骡,而且其他类型的威胁呢? 也不知道谢顿要怎么样收场。不过骡的真身是谁,我早就猜到,所以觉得这段情节有点太明显。倒是第二基地的故事更多是悬疑猜谜。因为自己没有猜到第二基地到底在哪里,所以我自己觉得蛮有意思。 无论如何,现在看完以后,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三体》,但是认可《基地》也是一套很有内涵、精彩的科幻小说系列。以后有机会再写写基地系列其他的部分。

基地、机器人与科幻

02年到05年,我离开家到城里读初中。这段时期我有位关系很好的朋友,我们住同一个宿舍,个头差不多,并且有一件完全一样的毛衣。有一次他的家人来看他时把我误认为他,类似这样的事让我们的关系变得很亲近。那时学校外面的街道上有很多旧书摊,书的种类非常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杂志、漫画书、小说。在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跟同学一起去翻书,我的第一本科幻世界就是从这些书摊找到的。旧书摊的书很便宜,但是只能买到过刊。04年春季的某一天,母亲到一个图书批发市场办事,顺便把我也带过去。在那儿我发现了一本新出的科幻世界·译文版——1月下半月版的“射手号”,于是高兴地向母亲要了10块钱买了下来。这本书我印象深刻,封面是三个在撕扯着什么东西的机器人,里面有三个长篇:《基地》、《基地与帝国》还有《被毁灭的人》。前两个是基地三部曲的前两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阿西莫夫的小说,我被这个关于银河帝国的宏大新奇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还觉得不过瘾,于是把它给拿给我的朋友看。他也被吸引住了,我们经常一起在谈论着川陀、谢顿、基地、行商、核动力洗衣机与骡,此外也念叨着那首“紧张再紧张,紧张忧惧纠纷从此开始”。这本书并没有把基地与帝国的故事讲完,基地和谢顿计划的存亡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后续的故事当然应该出现在下一期杂志上,可是在旧书摊上只能买到旧杂志,而我没机会再去那个图书市场了。为了找到传说中的“第二基地”,我们还是一起走遍了街上的旧书摊,问了很多摊主你们这有基地吗,然后看着那些摊主疑惑的眼神听他们说没有。找书的过程仿佛在从事一项秘密活动,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滑稽。那个时候身边的人基本没有读科幻的,比较流行的是武侠和《校园江湖》之类。我想那时候科幻小说除了带来幻想之外,似乎也带来了一些神秘感和独特感,这种感觉应该加强了我们对科幻的兴趣。

初三的时候,学校开辟了一个分校区,我的朋友和其他一部分同学转到了那里。从此我很长时间没再见过他,只是偶尔在车站遇到去分校的同学的时候才打听一下那边的情况。初中毕业后的暑假,他托人给我带了一个毕业纪念品和一张信纸,纪念品是一个玻璃的立方体,信纸上写了一些回忆并祝愿我们的友情长存。他很重视我们这段友谊,我却没有做出回应,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有些遗憾。很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不是偶然,我一直对别人的好意或者礼物有种抗拒的态度,而且自己也很难对外表达好意,这给我造成了许多困扰。高中开学之后,有一次我在宿舍楼梯上突然遇到了他,才发现我们进了同一所高中。他很开心地告诉我第二基地找到了,向我展示那本 “双鱼号”,就是“射手号”后面一期,我们的友谊因此得以延续。高中我们依然都喜欢看科幻小说,学校图书馆里有几本阿西莫夫的小说,有这个版本的机器人系列(共四本),还有一本《奇妙的航程》,我确定我们都借过。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生活、学习上不再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彼此也都有了新的朋友,于是渐行渐远。高中阶段我身边看科幻小说的人还是不多。有一天我在教室里看机器人系列的时候,坐后面的一个哥们凑过来问我看的什么书,见到书名后大叫“卧槽裸阳,这肯定是黄色小说!” 后来读《钢穴》的时候又他被看到,他又说“上一本裸阳,现在是钢穴!你还说这不是黄色小说?” 我不记得当时怎么跟他辩解的了。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其它的书我后来是在信息技术课上看的,感觉不如最初见到的时候那么惊艳,不过最后两个系列拼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还是让我很惊讶。

在中学时代,除了阿西莫夫,我比较喜欢的科幻还有刘慈欣的短篇和三体。三体第一部是高一下学期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我们高中的教学楼里有个卖书的收发室,买新杂志变得很方便了。到大二的时候,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我在科幻社团团购了一本。对我来说,科幻小说的魅力主要在于那些新奇的点子,就是像基地系列的太空歌剧式故事,围绕机器人三定律进行的推理破案,三体一的方阵计算机,三体三对高维空间景象的详尽细节描写以及与中世纪巫女的联系等等奇妙的点子让我沉迷其中。三体三以及有点猥琐的同人《三体X》成了我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尾声。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给自己难熬的生活找出路,我的阅读变成了病急乱投医式的。如今虽然走出来了,却很难再找回当时那种感觉。我想科幻小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一部分关于感觉的回忆。

标签: 第二基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