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镜像》读后感
首先感谢镜像文化与《科幻世界》及《克拉克世界》不辞辛劳的努力,给初涉科幻作品的我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作为一名普通的当代大学生,万分荣幸受邀分享书评。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国科幻文化的未来,如同国漫的崛起,路途艰难却一发不可收拾。 一口气读完了《以太》 ,取材“新颖”(因为没怎么读过太多科幻作品),主体明确,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不屈的民众勇敢追求滚烫的爱与自由。美中不足但也是其优点的是读完的感觉与国外畅销作品的中译本毫无差别。简单的讲就是用中国话讲了一个外国的故事,结合我国现状才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略差于郝景芳的《折叠北京》共鸣那样强烈,也不如其他领域国内作品自家话将自家故事那样亲切。但这也正是一大进步,从学习到模仿到超越,中国科幻文化的进步有目共睹。非常感谢作者大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希望作者越写越好。 可能是我才疏学浅,也比较肤浅,读完后的感觉竟是:论有一个好媳妇儿的重要性······ 三、《格里芬太太决定于今夜去死》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和《以太》一样的作品,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格里芬太太的生前及格里芬太太的一生。虽然猜到了结局,但还是非常感人,时间可以抹去很多东西,尽管物是人非,但人类的爱却是亘古不变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饿塔》的故事是沉重的,描绘了一场赤裸裸的悲剧。 在稳定秩序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彬彬有礼,相互关爱。但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也有人说剩下的一二是十分不如意。在生活中,我更愿意将剩下的十之一二寄以美好的期望。《饿塔》讲的却是另一个问题——生存。在极端的特殊情况下,我可以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态度,人本身不论再怎么有智慧,根植在动物性中的求生欲却不会消失。有光的地方就有暗,衷心希望每个人不要卷入这种挑战人性阴暗面的场面,它是没有下限的。真的发生时,语言、文字都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原愿世界再无灾难。 可能碍于人生阅历的不足,这并不是一篇我喜欢的文章,有些内容写的太“大”,如“地球的安检”让我感觉很空洞,而一些内容又太“具体”,如中美生活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对世界观造成不小的冲击,却又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情节起伏也不明显,产生的共鸣转瞬即逝。读完后忍不住有一种这是为中国政客而写的文章的想法。 《留下她的记忆》剧情在一定程度上神似东野圭吾的《恶意》 ,然而叶琳却没有野野口那般坚决,或许可以理解为人性中的善,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毕竟人心是肉做的,不过当你读过《恶意》后,可能就不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抱有绝对信念了。 如同郝景芳的其他部分作品一样,不像一篇科幻作品,却很好看,反应了当代很多大学生在本应生机蓬勃的年纪却暮色沉沉的现象。没有极其出彩的地方,却寓理于平淡的语言中,化繁为简,比市面上很多“鸡汤”作品更值得大学生来学习。 “科幻”重点在于“科”和“幻”,原谅我在这片文章中没有寻得这两个重点,但不妨碍我觉得它是一篇还不错的作品。静下来思考,科技带给了我们什么,有带走了我们的什么?让人不禁联想到了艾玛·沃森特(《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主演的电影《Circle》,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应都愿意生活在高科技下,也有一些人更愿意返璞归真的生活。 这是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它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演绎,逻辑紧密,未来的理论可实现性我认为是科幻小说的精髓,也是科幻小说的骨架。内容、文字、表达手法等则是血与肉,共同构成了作者的“孩子”——作品。 肥皂泡的取材天马行空,偏偏又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古城楼兰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遗憾,重建“楼兰”又是多少热血澎湃的青年学者一生的梦想,主题扣人心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感情描写细腻动人。圆圆古灵精怪“小魔女”的形象在读完后依然历历在目,父亲忠贞、坚守的面容犹如传统国字脸般深深地印在脑海,让人时时想起父辈的亲切感。在母亲墓碑前,圆圆指着飘过墓碑的肥皂泡说:“妈妈会看到的!”不禁让人双目湿润。结尾处父亲孤单的身影······(你读后就知道了,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情感) 作为众多科幻读着中一个未出茅庐的初生牛犊,对“科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灾难片,认为“科幻”是对生活中某些可能存在隐患的社会问题进行推理、联想、延伸、夸张,描绘出一幅“世界的未来”,能力有限,仅能勉强表达自己的感想,希望不会对作者及其他读者的阅读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再次感谢镜像文化、《科幻世界》及《克里克世界》为我们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科学哲学宗教
时空回转这个话题早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话题了,记得不久前看过一本书叫《忽然七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生日那天重复了七次,但那本书的主题讲的是救赎,而且能感受到时空的回转的人也只是主角一个人。相比来说本书的回转是全球性的,场面更加复杂,需要的逻辑更加严谨。 本书的开篇很有吸引力,绝对让人眼前一亮。总的来说前半部分都写得非常的精彩,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后半部分就越来越抽象了,读起来有点晕。好在作者在结尾处把这种抽象稍微收了一点,要不然真的让人费解。 这本书吸收了很多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精髓在里面,也很富有哲学性。书中“究竟是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那些科学家也不知道,你们也不知道,你们也只不过是盲从所谓的科学,什么都解释不了,我为什么不能相信有一个神,带来这一切?”本书把宗教和科幻融合在了一起,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作者很巧妙的把这些东西都融汇在了一起,这是这本书最优秀的地方。
想说句公道话
首先想说 ,为了来评价一下大刘的《三体》,特意注册了一个豆瓣账号,我以前从来没有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过任何的评论,因为比较懒。 而为什么要特意注册一个号来说两句呢,因为实在是不忿这里对大刘这本书的恶评。 首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没指望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但是呢,请不要随便的发表评论来误导读者,特别是有一些人,实在是让人想喷,在你写出一本拥有如此影响力的书之前,不要自以为是行么? 我是一个从小看科幻小说的人,最早应该是94年吧,《科幻世界》陪伴了我的中学和大学生活。不得不说《科幻世界》越来越不好看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老了,或者说越来越忙了,很难静下心来看小说。不过一有机会,还是会寻摸一两本科幻小说来打发时间。 记得第一次看到《三体》还是朋友推荐,说起来惭愧,看《三体》之前对大刘已是非常喜欢,不管过了多久,像《乡村教师》、《流浪地球》这样经典的细节仍记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大刘写作《三体》的那段时间还是对他疏于关注。第一次读到《三体》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从此不可收拾,当时小说还是在网上连载,好像是在大刘的微博上,我只记得自己那段时间每有时间就去翻那网页,看看有没有更新,这种感觉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能理解,而且每次看完更新后只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只想马上读到下一个章节。这个愿望在读《三体III》的时候得到了满足——我第一时间买了书,而从我拿到这本书到第一次放下它,我已经读完了。走路看,吃饭看。 有人在这里评论说《三体II》最好,《I》一般,《III》很差,我一点这种感觉都没有,我能够感觉到大刘的掌控力越来越强,而我也认为这三部是一部比一部更好。有人攻击大刘的文笔不好,特别是人物塑造水平不够,我只想说请你别看科幻小说了,科幻小说的精髓就在于科幻,我想科幻小说读者读科幻小说的原因也是因为科幻,而不是小说,请别反驳我科幻小说首先必须是小说,极端的说,不成小说确实没法看,但大刘的写作能力在我看来讲故事时绰绰有余了,我喜欢的是他关于科幻的部分,就像发paper,你的文笔再好,结构再好有什么用呢,相反,如果paper的核心一流,就算是乱七八糟的手稿,自然有人来整理。 说句公道话,学工科的人,你一定会喜欢《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资深读者,你一定也会喜欢《三体》系列。当然,如果是别的群体,《三体》也许不会受欢迎,但是请不要否认它在科幻小说中的地位。
相关资讯
上篇: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下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