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意想不到是這故事出版於1996年,距今已經有接近30年時間. 在當時小林泰三先生很先進地運用了薛定諤的貓的波函數坍塌,大腦構造意識管理了時間,科學沒有否認時間逆行等等論證為設定的前提下,並以《百葉集》中故事作為基底,寫出了其代表作《醉步男》.
我贊成有部分評論認為本作是高開低走的科幻小說. 從小竹田在酒吧開始與血沼極具神秘色彩的對話後令開篇充滿張力,而到後半部分則因為小竹田的時間流浪體驗,對於接近30年後充分接觸過時空類型影視作品的我,深感後半部分相對平庸. 收尾也比較潦草. 最終閱讀完畢的心情並不合乎我想象中的如釋重負,甚至令我感覺到迷惑.
經歷過無數的時間跳躍後,主觀意識下的小竹田與面前酒館宇宙的血沼明顯不是源於同一個宇宙. 小竹田訴說他主觀宇宙的故事里血沼大學時間寫過的詩集,從手術宇宙的到酒館宇宙小竹田都遭遇重大轉折,而極有可能酒館血沼的主觀世界根本沒有寫過這些詩集. 詩集是作為兩人徹底交談的前提,這種無法圓場的矛盾作為硬傷感覺極為致命;
到談話結束前,小竹田不可思議地在血沼面前憑空消失. 結合故事前後,血沼周邊事物一直似是而非,酒館血沼有波函數坍塌的現象,但是時間管理卻是連續的沒有任何跳躍. 重點是酒館血沼是並無進行任何腦部手術,根本不可能存在波函數坍塌的可能,至少不會在有清醒時候坍塌的能力. 如果酒館血沼是腦部改造後的血沼,知根知底的兩人也就沒開頭所謂的展開了;
死亡同時會意識消失,但意識會馬上進行時間跳躍,就是說時間流浪者永不死亡. 結合最後血沼在崩潰里幻聽到手兒奈的聲音,很有呂克貝松《超體》結尾斯嘉麗約翰遜說的「I am everything」的震撼畫面感. 手兒奈明顯被小林泰三符號化了,對比血沼與小竹田,從手兒奈的莫名的談吐,令人迷幻的手兒奈的超然可說是更高維度,也正是這種維度與神秘造成了現實主義的我一閃而過的迷惑與不適.
雖然永生但是無法脫離的時間囚籠,手兒奈書中的未解遭遇,血沼身上逐漸分崩離析的現實. 折返到有些無法解釋的情節,想必編輯和作者不會如此糊塗,第六感上覺得反而是有意為之.很不願意將科幻作品里的夢幻與現實里比對,作品當中除了酒局完結拼的士的描寫,故事結尾寫道「你是祭祀品」, 更沒有多餘的對社會的描述. 都知道1990年後是日本政府開始刺破經濟泡沫,社會被迫難以接受地逐漸踏入泡沫時代後,一片遺憾和哀嚎當中,想必又有多少人願意想要逃離現實,再次進入那個泡沫的年代,切換自己的人生呢.

科幻界的《围城》:没有完美的世界
科幻界的《围城》:没有完美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借科幻之手,引出人类自由与社会制度之间复杂关系的政治与哲学的故事。后部讨论了一下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感觉像是科幻界的《围城》?(笑)人的存在意义在于具有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灵魂?那些故去之人,只要别人对他们的记忆存在,他们就没有消亡,这有点像《寻梦环游记》。很暖很感人。所以其实算是一个happy ending。最后是开放式结局,应该会有下一部吧……通过再次重申“没有绝对的完美”和“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小说在高潮后戛然而止。 故事架构并不复杂,但却有了细思极恐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如果我们存在的空间是一个虚拟现实,所有已知都是《楚门的世界》,不得不说,这样的“被操控性”才是真正的恐怖。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将要去往何处?死亡是最后的终结吗?好喜欢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拷问和探索。因为这就代表,这不单单是一本简单的、科幻、超现实的小说,而是一本哲学书了。虽然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是否有四维空间,以及死亡之后会不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看过《星际穿越》后觉得多重空间交错的概念说不定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以现在人类的认知,尚未达到那一阶段。试想,你在A空间经过反复纠结做了a决定,承受了它所带来的后果,在并行的B空间或许执行了被PK掉的b决定,同时还有C空间、D空间……一个人作为世界的中心,可以存在N种生存模式,世界是唯心的……“世界因我而存在,我不在了,世界就不在了,所以我才是判断一切的最终标准。”(高中政治老师被气晕……) “世界有时候并非仅仅是当下的模样,很多难解之谜其实就隐藏在一些角落里,就算平时刻意忽略,也依然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甚至连日常生活里一些习以为常的事实,也根本不能深究。比如,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大,边界在何处?城市之外的现实世界究竟什么样?”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十三度凶间》,男主开车去探索了城市边界,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原来是虚拟的……“即便我们知道它可能存在问题,还是无法确定现在看到的外部世界究竟是真是假,由此可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存在多大局限。或许只有打破这扇窗户才能知道真相,可这扇窗户坚固到谁也不可能弄破它,它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庸庸碌碌的人们啊,其实也分不清楚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我们被看不见的条条框框绑架着,为了名、利,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像蚂蚁搬家一样,在做着看起来很有意义的事情。宇宙之大,我们不过是微微一粒尘埃。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剖析力将日常生活中看似纷杂的细碎整理归纳总结完毕,架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如何才能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主人公一直在追寻的答案。通过胚胎繁殖“收获”的孩子(有点像《黑客帝国》)不存在任何道义上的牵挂,他们孑然一身,孤独并自由地存在着。“人类本就孤独,自由让人类更加孤独。如果现代社会的最高价值观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那么为此牺牲一切都值得。”但是这种“自由”是否是他们追求的“自由”?是否没有责任感地“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每一个“新人类”被动地被赋予了生命,甚至连每天的虚拟生活、虚拟女友都被安排好了,这未必是一种自由和幸福。 “现在的人类走入误区,以为完全的自由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世上哪有完全的自由?根本就是个幻影。从好的方面说,人需要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来约束自己;从坏的方面说,人本质上是种喜欢受虐的动物,没有捆绑束缚,他反而会失去挣扎的快感。”现实中的人类,也有向往自由,和向往家庭生活两类。不去分对错,但我个人认为,人确实生来就是要承受苦难的,以证明没有白白在人世间虚度一生…… 书中除了对于存在、自由、现实与虚拟的考量,还有对于两性关系的解读。而且三观非常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因为不完美才能长久,而完美无缺的关系反倒会迅速走到终点。”非常现实,大家追求的都是完美的伙伴关系,只不过“与一个异性相处,除了兴奋与激情,还会有龃龉。”一看就是过来人……“婚姻跟恋爱又不一样。恋爱到必要时可以逃离,婚姻想逃离可就难了吧。”看见没有,一针见血,有没有很《围城》。所以正如前面某篇书评说道,本书是单身狗必读,已婚男女更不可不读的科幻佳作。完全同意。 “对广义的人类来说,究竟哪种生活才是最好的?是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还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适度保留一些精神方面感受痛苦的能力?”留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吧。
科幻,刷新对科幻的认知
我们先来了解下作者之一的陈楸帆,他是科幻作家、编剧、翻译、深港城市双年展策展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CSFA)会长,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代表作有《荒潮》、《人生算法》、《未来病史》等。
书中说以色列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科幻也许是当今最重要的文类”,它处理的是我们在传统文学观念中往往被包视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现在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经验,是无法回避的。写作是来源于生活,再创作吧。科幻能将真实与虚拟、现实与科幻、历史与未来、技术与人性无缝衔接。让我们日后面对那些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更快的接受,理解。
现在因为人工智能运用的很是广泛。在种植、医疗、生活中必不少的家电等等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像做手术室里的机械臂能让医生做更高难度的手术,让病患获得治愈的机会、在三伏天在没有到家前打开空调。这些在早期的科幻小说、电影中早有涉及哟!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读一读本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