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为什么真正最不懂钢七连的不是成才,而是连长高城?
在《士兵突击》里面,很多观众都觉得成才是这部剧里面最不懂钢七连的人,他不明白什么叫做“不抛弃,不放弃”,也就出现了他跳槽离开钢七连,只为了奔个前程的行为,他成了七连第一个跳槽的兵,可是,很少有观众发现,这部剧真正最不懂钢七连的人,其实是人家连长高城,而不是成才。
首先,我们可以从钢七连解散时的高城表现就能看出来,他当时就是一副吃了败仗的样子,完全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在他看来,钢七连被整编,就是彻底的毁灭,可殊不知,正是钢七连的解散,大大加强了702团的战斗力,一个连队的优秀不代表整个团的战斗力,而钢七连只是短暂的解散而已,早晚还是能重新建立起来。
其次,就是他对许三多的那种态度,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来,高城对许三多有些不耐烦了,最开始来到钢七连时,高城就各种排挤人家,可大家忘了钢七连的宗旨是什么?不抛弃也不放弃,而这时候,高城把这个理念放在哪里了,他还想着把许三多丢到养猪场去,摆明了就是不喜欢许三多,这时候不抛弃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在说成才跳槽的事情,可是,作为连长的高城哪里会明白,他不明白成才为啥要跳槽,也不明白成才的想法,在他看来,成才就是钢七连的逃兵,钢七连第一个跳槽的兵,可完全没有想过成才为啥要这么干,他的动机是什么?很简单,就是钢七连太卷了,这种卷的环境能滋生很多优秀的士兵,同时也会让很多像成才白铁军这样的优秀士兵被淹没。
而他啥时候才明白钢七连这六个字的含义呢?很简单,就是在他和许三多两个人在六连搭伙的时候,唱军歌的过程中,高城有个很明显的转变过程,那一刻的高城兴许才明白,钢七连就像昔日的先辈一样,被敌军干掉了不少人,只剩下了几个人,却依然重建了钢七连,那一刻,他才知道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含义。
可惜的是高城明白这个道理的开始,也是他人生路上的进步,他去师侦察营这件事情,我是一点都不意外,作为一个在702团的优秀连长,哪怕他不去侦察营当副营长,以他的能力,早晚都是要往上升的,也许那一刻开始,他也知道,钢七连已经不是他的了,他的进步就在这一刻,他知道没有自己,钢七连也一样能够重新起来。

《士兵突击》为什么真正最不懂钢七连的不是成才,而是连长高城?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多观众认为成才是钢七连中最不懂得“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人,他的跳槽行为被看作是个人追求前途的表现,因此他成了七连第一个离开的士兵。然而,鲜少有人关注到,真正不理解钢七连精神的其实是连长高城,而非成才。
高城在钢七连解散时的表现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神情沮丧,毫无昔日的豪情壮志,他认为钢七连的解散意味着彻底的覆灭,却未曾意识到,这一切实际上是为了增强702团的整体战斗力。一个连队的优秀并不能代表整个团的能力,钢七连的解散只不过是暂时的,迟早会重组和崛起。
其次,高城对待许三多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他对团队精神的理解不足。初到钢七连时,高城便对许三多各种排斥,企图将他打入“养猪场”。这显然违背了“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信条。此时,他对许三多的排斥和歧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踏,令我们不禁思考:这种举动何以与钢七连的宗旨相符?
尽管成才因跳槽而备受争议,高城却似乎并未真正理解他的动机。他把成才视作逃兵,却对他离开的原因一无所知。实际上,成才的选择源于钢七连过于严苛的环境,这种“内卷”不仅能造就优秀的战士,也让像成才和白铁军这样的有潜力的士兵被淹没在其中。
那么,高城何时才会领悟钢七连的真正意义呢?在他与许三多共度时光、同唱军歌的瞬间,高城似乎经历了一种深刻的转变。他意识到,曾经的先辈们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人,尽管人员锐减,仍然能够重建钢七连。那一刻,他终于理解到“不抛弃、不放弃”的深层内涵。
然而,高城意识到这一精神的起点同时也是他个人成长的开端。当他被调往师侦察营时,我并不惊讶。作为702团的优秀连长,凭借他的才能,即使不去侦察营担任副营长,最终也会得到提升。从此刻起,他已意识到钢七连不再属于他,而是理解到即使缺少了他,钢七连依旧能够崛起。这一刻,既是他成长的开始,也是他对团队精神最深刻的理解。
入伍十五年,七连长和他的“钢七连”
记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旅七连连长七林培楚
“趴低点!注意铁丝网!我就是这样教你拿枪的吗?放弃吧!……”。
这天,烈日高照,连队综合拓展训练场上,连长七林培楚又拿着扩音器声声具厉了,紧皱的眉头、板直的表情,再加上涨红的脸,若是嘴里再叼一根谷莠子草,简直就是《我是特种兵》里“狼头老高”的现实版。
入伍十五年,从青葱芳华到而立之年,从普通一兵到优秀连长,先后获得原云南省军区侦察兵比武个人第二名,国际关系学院侦查参谋比武第一名。他以连为家,爱兵如子,所带连队先后被战区陆军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连” “基层建设标兵单位”;任主官三年,连队实现华丽转身,由后进走向先进;戍边十载,他带领连队稳妥处置边境突发情况百余起,搜集重要边境情报数百条,有效确保了防区安全稳定,接触过他的人都说:“这个连长,不简单……”。
在七连长的家乡香格里拉,一直流传着当年红军长征时解放农奴、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在他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顶旧得发黄的红星军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浓厚的红色基因让他从小就有了深厚的军人情结,在父母和家人的引导下,他更笃定了参军报国的信念……。
十四岁,本该是一个沉浸在书海中的青春花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却告别温室,毅然决然走进少年军校,接受着别的学生难以想象的磨练和考验。入伍前,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他,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训练,跑步的时候甚至连摆臂都略显笨拙,他讲着一口支支吾吾的汉语,但骨子里面仍是藏族人都有的热情、坚韧,他并不是最有天赋的一个,所以他成为了最努力的一个,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每一天都坚持比别人多练一点……。舞勺之年,七连长和他少年军校的战友们就是这样以稚弱的身躯,在炎炎烈日中挺拔军姿,在刺骨寒风中逆风奔跑,格斗、散打、战术、体能……,风餐露宿、摸爬滚打,少年军校的历练,让这个本略显瘦弱的藏族少年蜕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康巴汉子,目光深邃的脸上,多了几分军人的坚毅。当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参军的时候,他的回答很干脆,也很简单:“没办法,最爱这身军装……”。
有时候,理由不需要很强大,单纯的热爱,就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
2015年,他出任该旅边防二营七连连长,刚到连队,放下背囊便召集全连骨干了解情况……。
“连队任务区域点多面广,当面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传统训练模式能否适应新形势下强边固防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使命?”,就任第一天工作日记上,他这样写到……。
夜深人静的时候,七连长喜欢含着一支烟,不点燃它,只是在顶楼默默地望着不远处的国界……。“你以为上尉好扛啊?很重的!……”。偶尔,他也会这样对自己说道……。
“上尉上尉,夙兴夜寐”,“既然组织上将这个连队交给了我,我就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力带好……”。抖擞精神,说干就干,七连长带领着全连官兵开始了“转型工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中酝酿……。
“谁说边防就不能搞特战化?”,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军校,他学习的就是侦察专业,虽然来到了边防连队,这位一米八三的精干藏族连长依然追逐着特战化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连队后山本是一片草木杂生的乱山背,驻地雨季偏长,稀疏的土质还存在山体滑坡的隐患,考虑再三,连长决定在这里开辟出一个综合拓展训练场,既能解决训练场地的问题,还可以加固山体,消除隐患。指导员听了他的想法,表示非常赞同,在随后的支委会上,连长的提案更是得到了所有支委的支持。接下来的三个月,他一个人担起了工程总设计、总经理、总工头……,白天,他脱下军装,光着膀子挖沟、挑沙、砌墙,混在施工堆里搞硬件,晚上,他还要挑灯夜战,拟制训练计划、修订战备方案搞软件。修建短洞障碍时,一截直径半米的水泥管有800多斤重,吊车又开不上后山,只能肩扛,他二话不说,带着七八个人就开干,4根横杆一架,8个壮汉,硬是憋的满脸通红,拉上山坡时,由于坡度太大,连长他们在后面的两个人几乎要扛住一大半的重量,他的脸瞬间变得铁青一样,额头上青筋暴起,汗流如注,一趟下来,双手早已被摩得皮开肉绽……。整整三个月,一个集战术训练、负重训练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综合训练场拔地而起,巷战、心理战、潜伏战……,每一个障碍都倾注了七连官兵的心血,也成了七连的名片。注视着这个略显粗糙但战味尤浓的训练场,参与建设的老班长郑周荣回忆起那段时间,嘴角微微上扬,不禁说道:“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通过这件事,大家都被这个事必亲躬,雷厉风行的连长所折服,连队全体官兵也迅速地拧成了一股绳,渐渐地,一项又一项的建设在他的带动下稳步推进,擂台、摔跤场、投掷场、格斗场、战术训练场……,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练兵淬火的圣地。很快,七连特战化建设在全旅得到了推广,以适应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为特点的综合拓展训练场也成了全旅侦察兵集训基地,“钢七连”的名字越叫越响,特战训练也开展得热火朝天,营区里面又开始变得战味非凡……。
“班长,咱们连长叫麒麟(七林)培楚吗?”,每当新来的战士搞不清连长的名字问连队老兵时,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对!就是那个麒麟,那个传说中最厉害的神兽!……”
面对界碑的时候,是每一个边防军人最神圣的时刻,十余年的戍边生涯,让七连长和这片他所守护的热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连队驻地位于祖国最西南端的一个边陲小镇,居民以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为主,部分村寨位置十分偏僻,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看病很不方便,每次巡逻,连长都会带上一些粮油药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每当军医随巡逻队一起巡诊时,他就在一旁用顺口的方言当“翻译”,帮助军医开药,一些老百姓不识字,看不懂边防政策宣传资料,他就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边防法规……。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驻地每一个村寨,为村民送温暖,保安定。近年来,边境情况复杂多变,为了确保遇有情况快速反应、有效处置,一方面,他广泛发展边境信息员,确保每一个点位都有部队的“眼睛”,构建四通八达的情报网;另一方面,他枕戈卧甲,叮嘱每一岗哨兵密切注意当面情况,如有炮声,不管多晚都要第一时间把他叫醒……。在边境情况最复杂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处理突发事件,他就这样和衣而睡了整整一个月。他笑着说:“科比只看见凌晨三点的洛杉矶,而我们见过凌晨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的边境……”。
缘于热爱,固于责任,笃于担当,化为坚守。在祖国漫长的边防线上,正是有无数个像“七连长”一样的军人,才构筑了强大祖国的第一道钢铁城墙。
“苦难不会白受,战时终将凯旋!……”,七连“狼头”又掐着秒表走向了训练场,一脸“杀气”的样子让刚来的新兵们直犯怵……。多年以后,也许这里已经没有了他的影子,但钢七连官兵永远都会记得他们的七连长,还有七连长那标准的“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