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汉朝为敌的北匈奴人西迁四站后究竟去了哪里
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夏明星,原题:匈奴人究竟去了哪里?西迁四站到南俄罗斯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说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邻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原创卫青霍去病缴获匈奴数千万战马牛羊,是真实存在的吗?
匈奴作为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每当草原气候变化遭遇灾害后,匈奴人都要南下抢劫中原。由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远高于草原游牧民族,几千年当中,草原游牧民族入侵抢劫中原农耕地区,匈奴对战中原总是败多胜少。在秦汉以前,中原王朝基本上都是碾压匈奴的,因此,匈奴人在长达2500年中,没能形成大的气候。战国末期,中原七国群雄逐鹿,匈奴获得非常好发展期。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损失45万,国力大受损失。正在上升期的匈奴,虽然还没有完全统一,急于南下抢劫的匈奴,频频的南下骚扰赵国。邯郸保卫战,信陵君窃符救赵,化解了秦国对赵国的围攻,后又发生五国连横伐秦,秦国遭到重创,十余年间七国无战事。前244年,匈奴大举南下攻赵,国力得到部分恢复的赵国,在将军李牧带领下,重创匈奴骑兵十余万,十几年间匈奴不敢入侵赵国边境。
匈奴对草原大漠的统一,和秦统一六国是同一时间进行的,秦灭六国后,有谶言曰:“亡秦者,胡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帅30万秦军、一万辆战车、10万铁骑,横扫草原大漠,击破匈奴几百里,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无加山),设置九原郡。匈奴再一次遭到重创,草原大漠的统一再一次推后。不过,匈奴运气很好,前210年7月,秦始皇驾崩于沙丘行宫,赵高、李斯矫诏胡亥继位,公子扶苏自杀、蒙恬被赐死。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反秦。
前209年,冒顿杀父而自立。即位不久,东胡王遣使向冒顿索要千里马。冒顿为麻痹东胡,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 阏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被东胡王认为是软弱可欺。冒顿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东胡遂灭。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 月氏,迫其西徙。
随后,他带领匈奴征服了 楼兰、 乌孙、 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 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 丁零、 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省)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 河套以南地。匈奴占有了南起 阴山、北抵 贝加尔湖以北、东达辽河、西逾 葱岭的广大地区,拥有了1000万平方公里大漠草原,匈奴总人口四五百万,统治其他游牧民族四五百万,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精锐骑兵),其他民族及投降汉人的军队近20万,常备军总兵力达到50多万,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
中原内战长达八年之久,消耗了天下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汉朝初年一穷二白。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帅兵40万南下,想要攻取太原。刘邦亲帅32万大军征讨,加上大汉在山西的边兵,汉朝出兵也在40万以上。刘邦在铜缇击败匈奴单于主力,匈奴向后撤退并隐藏了匈奴精锐。刘邦派人多次侦查后,觉得可以追击匈奴,帅两万汉军骑兵精锐,追击匈奴单于至白登城,匈奴30万骑兵精锐包围了白登城。
刘邦白登城被围后,樊哙率领30多万汉军步兵,快速逼近白登山地区,在外围反包围了匈奴单于的30万骑兵。在燕山一线的汉军狙击王黄、赵利、曼丘臣的十余万杂牌军,极力阻止他们向白登山地区增援。匈奴骑兵进兵神速,但是他们缺乏攻城器械,山区作战骑兵的速度优势被抵消。匈奴攻打白登城七天七夜 ,损失很大,自己又被汉军从外围包围。各地汉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向白登山地区增援集结。匈奴单于打不下白登城,王黄、赵利、曼丘臣的援军被狙击在燕山来不了,匈奴单于的处境非常危险,弄不好自己会被汉军吃掉。冒顿单于听取阏氏的建议,首先撤围白登城放走刘邦,然后双方进行和谈。
汉匈和亲七十余年,其间,匈奴从未停止过对汉朝的入侵和骚扰。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绕道进入长城,进攻到甘肃庆阳环县。汉文帝动员了10万骑兵,1000多辆战车,调集数十万汉军集结长安,经过一场大战后,匈奴骑兵被击退。汉朝经过70年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为汉朝积累了雄厚的财富,汉武帝时期,汉朝养马500万匹,其中战马60万匹,汉朝拥有了20万精锐骑兵。汉武帝废除了战车部队,把汉朝的步兵部队改造成机械化部队,拥有5万辆武刚车和马车。
汉武帝觉得反击匈奴的时机成熟了,前133年马邑之围,虽然消息泄露而功亏一篑,但是,汉武帝挞伐匈奴的号角已经吹响,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不会轻易的停下。汉武帝改变了汉朝防御匈奴国家战略,把战火烧到匈奴的地盘草原大漠去,汉朝骑兵和机械化步兵开始出塞,深入大漠草原灵活打击匈奴。汉朝发动了河西之战、朔方之战、漠北之战、东胡之战、南越之战、西域之战,前后打了47年。
汉朝攻取了朔方(河套、九原)、河西走廊、漠南之地(内蒙全部、外蒙大部)、东胡之地(东北的白山黑水)、朝鲜、西域、青海,收复了南越之地,汉朝国土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后来中国的版图。在40多年的战争中,汉朝斩杀匈奴精锐骑兵20多万,俘虏匈奴战士10余万人,掠卤匈奴人口近百万,掠夺匈奴牛羊马匹骆驼2000多万头,匈奴人饿死二百万人口。匈奴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史记、大将军骠骑列传》元朔元年春,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馀万。
被汉朝打跑的匈奴,竟在欧洲建立了帝国!
一支溃败的游牧部落,却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命运
公元前36年,西域戈壁风沙漫天。一支汉朝远征军奇袭楚河畔的匈奴营地,汉将陈汤一刀斩了郅支单于。当飞骑将这颗头颅送往长安时,奏章上赫然写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北匈奴在东亚战场的最后一次亮相。
没人想到,这群败军之众的逃亡之路,竟会掀起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海啸。他们穿越万里草原,最终在多瑙河畔建立起令罗马帝国颤抖的匈奴王朝——首领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当汉军铁骑在漠北草原横扫匈奴王庭时,这个曾经“控弦之士四十余万”的草原霸主迅速分裂解体。其残部主要分化为三大分支:
1.南下归附者——南匈奴的汉化之路
公元48年,南匈奴八部在日逐王率领下归附东汉。汉廷将他们安置在五原、云中等边郡,实行“取其旧俗,安于边地”的政策。归附的匈奴贵族获得厚待——昆邪王被封侯赐金,呼韩邪单于更被西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精于骑射的匈奴战士被编入“胡骑”部队,成为汉朝精锐边防军。
2.留守故土者——鲜卑崛起的新养分
公元93年,鲜卑铁骑踏破匈奴最后的漠北据点。十余万滞留故土的匈奴人整体加入鲜卑部落。这些匈奴遗民与鲜卑混血的后裔中,最著名的是赫连勃勃——他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政权(407-431年),最终被吐谷浑所灭。
3.西迁远征军——改写欧洲史的流亡者
战败的北匈奴残部则选择了一条史诗级的西迁之路。从公元91年开始,这支队伍跨越万里,上演了古代世界最壮观的民族迁徙:
二、上帝之鞭:多瑙河畔的东方霸权
公元374年一个寒夜,匈奴骑兵彻底击垮东西哥特联盟,占据南俄草原,建立起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的新帝国。真正的震撼在阿提拉这位447年即位的雄主,将帝国版图扩张到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东罗马皇帝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一次性赔偿6000磅黄金,当阿提拉的铁骑出现在高卢时,巴黎郊外爆发了欧洲史上最惨烈的沙隆战役(451年)。“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我都能征服”——匈奴王乌尔丁的狂言,在阿提拉手中几乎成为现实。
三、 血脉密码:现代世界的匈奴印记
当阿提拉在453年神秘暴毙后,匈奴帝国迅速瓦解。残部分裂为多支,匈奴人的基因早已融入欧亚大陆的肌体。在西方,匈牙利人至今保留着与欧洲迥异的东方特质:姓名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民歌旋律与陕北、内蒙古高度相似。考古学家在从巴里坤湖到哈萨克斯坦的天山北麓,发现大量西迁匈奴墓葬群,成为他们万里长征的沉默见证。
而被汉朝击败的匈奴人,同样在绝境中开辟了崭新的生存空间。
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因一次失败而消失——他们可能蛰伏于山西的农田,可能融入鲜卑的铁骑,也可能在多瑙河畔建立起让罗马帝国俯首称臣的新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