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从古代中医防治瘟疫浅谈“新冠肺炎”的现代中医治法

更新时间: 2025-10-04 14:21:58

阅读人数: 779

本文主题: 穿越大明苏叶治疗天花

现下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多地区大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本文简称新冠肺炎) , 因其发病急,相互传染,蔓延快, 而且症状相似,这和中医所言的疠病相同,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

古代对于瘟疫的病因病源的探究,首次统一提出是有瘟疫先锋之称的明代著名医家吴又可,他在《温疫论》中首次提出温疫之为病, 非风、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把瘟疫的引发定为异气所感染。异气, 又称为杂气,有异于通常所说的外感六淫之邪。

这种杂气有着“其来无时, 其着无方”的特点,这与现下人们对于新型肺炎的认识也是从不明原因开始到看到病体的特点相同。吴氏认为疫邪侵袭人体的途径是自口鼻而入,即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途径; 疫病的传播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即吸收了空气中的疠气而发病为天受,直接与疫病患者接触而发病为传染。

很多人认为中医对于疫情的控制与治疗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此次疫情的开始,中医治疗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中医在几千年制伏瘟疫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经验。

历史上古人经历的瘟疫(如天花 、霍乱, 鼠 疫),据不完全统计, 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流行,这些惨痛的经历已让古人积累了不少的预防经验。如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中对瘟疫皆有记载。

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清·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温疫盛行 , 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可见,古代人便有隔离防传染的意识。

古代人对于瘟疫的流行,也注重环境的消毒以及个人卫生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 可于房内用苍术 、艾叶、白芷、硫磺等中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药烟熏蒸消毒,在现代有些中医院仍有沿用。还有高温消毒,古人也知道用蒸煮法消毒,如在对病人接触过的衣被等, 李时珍提出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 则“一家不染” 。

古代就有很多的辟瘟防疫方,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载“小金丹方”,《和剂局方》所载“仙术汤”, 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医方简义》中的 “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 “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 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 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如明代用雄黄涂抹防疫的同时,也被用于塞鼻以防疫;《医方考》辟瘟法中用雄黄豆少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药物悬挂佩戴法,常用药物是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马蹄屑和降香,复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

中医药当仍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在寻找着各种治疗方法。在发病初期,中医药并没有很好地运用临床,随着疾病的发展凶猛态势,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医药对于防疫治疫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具体的文件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需要配合中医药治疗,而且国家中医药局也研究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在不断完善中。

近期取得效果显著的有广州医院研发的“肺炎一号方”已正式获批,并广泛用于临床;还有其他的中医院也陆续有了自拟的防治疫情中药方。这些药方都有个特点,大多以清热燥湿、泻火养阴、顾护脾肺等为主。曾有研究者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瘟疫方剂,进行分析。

方中高频药物为生姜、柴胡、葛根、白芷、细辛、桔梗、苏叶、雄黄、甘草等,多属解表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甘,归经多属脾经、胃经、肺经、心经。以下为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药诊疗方案(第五版)。

1]王乐.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瘟疫临床诊疗实践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2]刘正元. 《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概要及治温十五方用药规律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

[3]尤虎. 2015年(乙未年)至2025年(乙巳年)瘟疫预测与中医预防[J]. 中医药导报,2015,21(05):7-11.

[4]王明凯,秦雪琴,岳丹,任慧云,杨虎辉,王丽芬.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瘟疫用药规律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0):5-11.

[5]张伟娜,李兵,李立,赵静. 古代瘟疫预防方法探析[J]. 陕西中医,2018,39(06):787-789.

[6]袁长津.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06):13-14.

[7]郭玉刚. 中医预防瘟疫的特点和方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2):12-13.

从古代中医防治瘟疫浅谈“新冠肺炎”的现代中医治法

宋捷民:浙派膏方应用特点

原创 宋捷民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2020年10月17-19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承办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学术年会暨成立大会”在杭州举办。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膏方分会副主任委员宋捷民教授作《浙派膏方应用特点》主题讲座,现将其讲课文稿整理,节选部分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浙派中医是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的,传统中医药学术派别。由于浙江地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药材资源丰富,百药众多,又为文化之邦,人杰地灵,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浙江地区中医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并逐惭形成具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中医药学学术派别。

浙派中医药的历史最早可至八千年前萧山跨湖桥出土的煎药罐,为浙江中医使用药材及煎药的有力物证。

浙江为膏方大省,用膏历史悠久,据历代文献考证,膏方兴于南宋。

南宋浙江名医陈言,用茱萸膏治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不下通,噫宿食臭。方取吴茱萸、白术、猪膏、姜汁、上捣茱萸、白术二味为末,纳姜汁膏中,煎成胶饴。每服一大匙,食前温酒调下。

金元四大家之一,浙江名医朱丹溪用藕汁膏治消渴。方用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又云牛乳)藕汁、生地黄汁上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明代张景岳有名的两仪膏以人参(半斤)大熟地(一斤),重汤熬成膏,入真白蜜四两或半斤收之,治精气大亏,诸药不应,或以克伐太过,耗损真阴。若虚在阴分而精不化气者,莫妙于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觉阴虚者,用以调元,尤称神妙。

清代浙医王孟英以:西洋参、二冬、二地、苁蓉、花粉、知母、黄柏、黄连、川楝、石斛、白芍、石英、牡蛎、龟板、鳖甲、阿胶、鸡子黄之类,相熬膏晨服,治病温,而精关不固者。

冬令进补在浙江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杭绍甬地区有一习惯,生了女儿后就买盒阿胶,砌到墙头里,女儿怀孕若出现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眼看小孩难保的时候,取出存放了十几年的阿胶,治病救人,或在女儿生孩子后用其熬制膏方调补。

因浙江阿胶用量较大,胡庆余堂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杭州建造胶厂,利用西湖水漂洗驴皮,煎制驴皮胶。

浙江近代名医叶熙春,行医于沪杭两地,他认为膏方禀《金匮》治未病的思想,作为体虚者冬令调补之用。但膏滋不专于滋补,尚可调治太过与不及,故应用膏方除补益以外,诸如虚实夹杂,病后失调之顽症適疾者,如劳损、痰饮、咯血、胃病、关格、遗滑、痿痹、疮毒以及月经不调、不孕、产后、崩漏与带下等,均能恰当地于滋补之中。

1983年,浙江省中医院在杨继荪老院长带领下,推广开展膏方工作。

(一)浙江省国医名师陈意教授“一三四四”膏方组方思路

“一”:一个中心,以调整阴阳为中心;一个开路方:祛除实邪。

“三”:三个基本点:①体质的辨析(寒体、热体、中性体);②虚证的性质和程度(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合并兼证);③结合原有的疾病。

“四”:四个组成部分:①足量的扶正滋补药。②适量的治病祛邪药。③少量的健胃助运药。④适体的矫味剂(一般多用冰糖250~500g)和赋形剂(胶类药,分为素膏和晕膏)。

“四”:四个注意事项:平衡药性、慎用通便药、慎用温热药、注意个体差异。

(二) 喜用鲜药,芳香药,药汁。轻可去实

从浙派中医的用药特点看,非常注重因地制宜,他们根据浙江多山林,多水湿,多炎热的地理特点,喜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草品、生品治病,他们认为寒凉药性的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辛香气味药的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

明代张景岳古方因阵∶治一切劳瘵痰嗽。用鲜竹衣、鲜竹沥、鲜竹叶等煎服。

张景岳地黄膏:鲜地黄以十斤为则,捣汁,当归身一斤、芍药半斤、枸杞半斤、天门冬麦门冬各六两、川芎丹皮各二两、连肉四两、知母地骨皮各三两、人参甘草各一两,上将众药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滓净,和生地黄汁同熬成膏服之。滋阴降火,养血清肝退热。

常用的有鲜佩兰,鲜薄荷,鲜芦根,鲜紫苏,鲜生地,鲜麦冬,鲜石斛,鲜竹沥、鲜生地等。

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又不滋腻;药汁制备简便,吸收见效快。

明代浙医蒋仪,用川黄连汁、大田螺五十枚,莱菔子汁、韭菜汁、侧柏叶汁、梨汁、竹沥、童便、人乳、羊乳、牛乳,煎至一碗为候,成膏,每用一茶匙,白滚汤下。此方清火、消痰、去瘀、滋阴、养血、润燥,专治疗噎膈。

浙江近代名医范文甫常用肺露滋肺,冬瓜汁利湿,黄芪煮糯米之米汤治肿。

药轻,轻可去实,达三两拨千斤之效。

浙医王孟英指出:“而轻药竞可愈重病焉,盖气贵流通,而邪气挠之,则周行窒滞,失其清虚灵动之机,反觉实矣。惟剂以轻清,则正气宣布,邪气潜消,而窒滞者自通”。浙人体质薄弱,多湿困气滞。膏方之药多选轻清流动之品,且量轻。常用的苏叶,薏苡仁,佩兰,佛手,玫瑰花等。

浙江多山多水湿,多炎热,浙人崇阴喜黑,多在山之阴面建城,浙江人身上之湿热过重而易耗伤阴精,朱震亨认为浙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膏方调理注重滋阴、养血、清热。

膏方中常用大补阴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四物汤等。

(四)多炎热,易上火,膏方宜温补与清补平衡

浙江人受热影响,在吃膏方人中,不少人会出现上火之证,常出现鼻血面疮,口干舌燥,口疮牙痛,痔疮便秘等。膏方宜注意,温补与清补平衡。

常在膏方加入味甘淡的清热药,如鱼腥草,生石膏,生地黄,夏枯草,淡竹叶等,以清心、肺、肝、胃之火。

动物胶称荤胶。如阿胶,黄明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霞天膏,药纳浓厚之味。

植物膏称素膏。如桑椹膏,金樱子膏,覆盆子膏,枇杷膏,药取成熟之气。

荤胶易生内热,浙江天热,浙人喜用素膏,膏方中往入荤胶素膏同用,清补平衡。

民清时期浙江有大量官商夫人信佛者,不吃荤腥,须用素膏和蜂蜜,饴糖,枣泥,等收膏。

浙江近代名医叶熙春在膏方中,常用阿胶90g,金樱子膏90g加冰糖收膏。

原标题:《【学会分享】宋捷民:浙派膏方应用特点》

环跳疽的病因

环跳疽,中医病名。是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致残疾,全身症状严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环跳疽,中医病名。是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致残疾,全身症状严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1、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初期来势较急,初起即恶寒壮热,髋部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受限。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伸,臀部外突,大腿略有外展、外旋,纵轴叩击痛阳性。舌苔黄腻,脉滑数。成脓期皮肤灼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伴壮热持续不退。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时间在患病后1-3个月内。溃后脓出初见黄稠,日后稀薄,因已损骨,多不易愈合。可使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道成病理性脱位等。

1、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初期来势较急,初起即恶寒壮热,髋部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受限。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伸,臀部外突,大腿略有外展、外旋,纵轴叩击痛阳性。舌苔黄腻,脉滑数。成脓期皮肤灼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伴壮热持续不退。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时间在患病后1-3个月内。溃后脓出初见黄稠,日后稀薄,因已损骨,多不易愈合。可使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道成病理性脱位等。

病在肌肉,常为多发性,易溃、易脓、易敛,愈后不损伤筋骨。

患肢屈曲难伸,大腿略向内旋,愈后大多无残疾。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

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若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夹出;如无死骨存在,脓液转为黏稠液体时,即使疮口仍较深,也应及时停用药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可用垫棉法,以促使疮口愈合。

1、平素加强锻炼,增加饮食营养。患病后禁食鱼腥发物及辛辣之品。

3、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用夹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和毒邪扩散。慢性期应避免负重及跌跤。

4、疾病治愈后必须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标签: 中医药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