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清末军队还是大刀长矛其实十三响步枪的装备量早已超出想象
其实在大清朝夕阳西下的那些年里,黄龙旗下的那些个大辫子清军,并不像某些无脑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一水的大刀长矛弓箭土炮。在真实的历史上,在那个火车铁路已经被老百姓认可的年代里,将冷兵器当成宝的也就是乱民一样的义和团了,连土匪镖局都知道洋枪的好处。事实上,早在太平天国还在闹腾的时候,为了保住爱新觉罗家的花花江山,满清政府就开始大批量的采购西方新式枪炮,来对付席卷了南方天下的洪秀全了。
西方枪炮涌入中国后,最早的受益者不是大清的正规军队,反而湘军、淮军、楚军一类的地方团练,毕竟人家是真金白银的掏了腰包,又在战场上和长毛们拼命,拿些好装备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由于当时的派系归属各不相同,购买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那国的都有,比如左宗棠西征伊犁的时候,麾下部队装备的洋枪不但有美国的温彻斯特,还有英国亨利-马梯尼,甚至于连瑞士的维特利步枪都有,万国造武器的来源估计就是那阵子。
当年的进口步枪有七响、八响、十三响枪的称呼,顾名思义,所谓的几响即枪支的装弹数量,如果按照当时进口步枪的分类不同,可以分为机巢弹仓、前托弹仓和后托弹仓不同的三种。而装弹数量较多的则为前托弹仓步枪,类似于散弹枪的管状弹药仓,往往与枪管平齐,而弹仓位于枪托内部的后后装弹或者类似于左轮手枪弹巢设计的机巢弹仓和前者相比可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弹药。
脱胎于亨利连珠枪的温彻斯特杠杆式步枪堪称是当时进口步枪中的代表性枪型,这种可以在内置管状弹仓之中连续加装十三发子弹的枪械,在火力延续性上远超当时常见的步枪,即便连曾经和合理连珠枪齐名的斯宾塞M1865式.52口径步枪,在载弹量上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论。所以,在清军的装备中,十三响温彻斯特以火力最甚出名,九响的斯宾塞步枪屈居其后。据说在平壤之战中,出身于淮军所属的盛军精锐骑兵,就装备有这种温彻斯特十三连发。
由于温彻斯特连发枪火力较强,在洋务派大佬们的推动下,当时江南制造局、金陵枪炮局仿制过这种步枪,具体的数量还不小,以至于不少的清军队伍中都能看到该枪的身影,根据记载,在中法之战中冯子材在镇南关战斗打响之前,就曾经将麾下各部的连珠枪集中起来,以密集火力痛击法军。后来的甲午战争还有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清军依然有不少的原版汇总仿制的温彻斯特连发枪。
当时在清军中还有一种来自于瑞士的Vetterli维特利步枪可以和温彻斯特相提并论,这种最初由雷德里希.维特利Friedrich Vetterli在1866年设计,第二年改进而成的连珠枪,虽然管式弹仓内只能容纳12发子弹,不过要是在枪膛之中预留1发的话,就与温彻斯特火力相当了。

有传言说清末时期清军曾装备过一种十三响快枪,这是什么型号的步枪呢?
清军的武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落后!
清军武器真正落后的时代,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主要落后在轻武器上,火炮同英军的火炮并没有代差,是同一类火炮,只是质量上有差距。
但轻武器上,清军还在大量使用弓箭和火绳枪,英军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还使用了部分击发枪。
即便如此,英军的火枪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英军燧发枪相对弓箭有着射程的优势,但弓箭却有射速优势,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燧发枪到了大风大雨的时候就完了。
清军之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主要是常年轻视海军,导致水师极其垃圾,根本不足以和英国军舰对抗。
英军依靠海上优势,肆无忌惮的攻击满清沿海地区。而这么长的海岸线,没有国家可以通过陆地防御彻底挡住,所以顾此失彼,接连惨败。
而清军陆军也很垃圾,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拼命,经常数千上万人一触即溃。
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军武器装备就有很大改善。
其实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都大量装备了洋人的先进武器。淮军麾下还有一支常胜军,最初叫做洋枪队,是按照西洋陆军模式建立的雇佣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蓬勃开展,满清购买和自造了大量先进武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陆军虽然装备五花八门,但枪械和火炮都不落后日军,甚至部分武器更为先进。
这个所谓的十三响快枪,通常指的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这种枪是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昂贵武器。
该枪的特点是装弹较多,而且可以连续单发射击。而那个时代,步枪不但是单发步枪,还需要一发子弹一发子弹的装填,射速很慢。
而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温彻斯特1866型),采用独特的弹仓装弹,结构比较复杂,却可以连续手拉单发射击13枪。
优秀的枪手,可以在1分钟内连续射掉13发子弹,三四秒就可以瞄准发射一枪,射速非常惊人。
当年清军装备不少这种步枪,常见的是九响的斯宾塞步枪,十三响的就是温彻斯特。后者在清军中,被称为“十三太保”。
这些快抢实际上起到的是后来的轻机枪的作用,进行一线快速火力掩护。
该枪的价格复杂,价格也非常贵,即便欧洲大国也没有大量购买。
法国于普法战争期间订购了6,000支1866型步枪,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在1871年订购了45,000支步枪和5000支卡宾枪。
土耳其的这批枪被用于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大展神威,重创使用单发步枪的俄军。
根据统计,俄军每消灭一个使用这种步枪的土军,要付出4倍以上的伤亡。
甲午战争中,日军认为清军的轻武器火力很强,尤其是在远距离都是乱枪射击,子弹密集度强于日军。
清廷内部也对清军寄予厚望,认为:“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可惜,清军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够,造成的伤亡很少。一旦日军冲入200米甚至400米内,清军就抱头鼠窜,不敢拼命。
虽然每次战役,清军耗费大量弹药,自己伤亡却很少,击毙日军更是屈指可数。
在甲午战争朝鲜的一系列作战中,最激烈的就是平壤战役。平壤战役中,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当时清军只顾逃走,连步枪都丢弃了:“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军资、器具、公文、密电,尽委之而去。”
可见,武器再好也要适当的人来用,人怂用什么也不行。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雇佣了一个中国苦力团,负责搬运后勤补给和在前线搬运伤兵。英国人发现,这些中国苦力比英国士兵还能吃苦耐劳,而且非常服从命令。本来英国人看惯了清军怕死的德性,认为中国苦力也是如此。没想到,中国苦力却敢于在最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搬运受伤的英国兵。
英国军官感叹道:中国人本来应该是最优秀的士兵,在腐败的官员手中却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有传言说清末时期清军曾装备过一种十三响快枪,这是什么型号的步枪呢?
清军的武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落后!
清军武器真正落后的时代,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主要落后在轻武器上,火炮同英军的火炮并没有代差,是同一类火炮,只是质量上有差距。
但轻武器上,清军还在大量使用弓箭和火绳枪,英军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还使用了部分击发枪。
即便如此,英军的火枪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英军燧发枪相对弓箭有着射程的优势,但弓箭却有射速优势,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燧发枪到了大风大雨的时候就完了。
清军之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主要是常年轻视海军,导致水师极其垃圾,根本不足以和英国军舰对抗。
英军依靠海上优势,肆无忌惮的攻击满清沿海地区。而这么长的海岸线,没有国家可以通过陆地防御彻底挡住,所以顾此失彼,接连惨败。
而清军陆军也很垃圾,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拼命,经常数千上万人一触即溃。
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军武器装备就有很大改善。
其实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都大量装备了洋人的先进武器。淮军麾下还有一支常胜军,最初叫做洋枪队,是按照西洋陆军模式建立的雇佣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蓬勃开展,满清购买和自造了大量先进武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陆军虽然装备五花八门,但枪械和火炮都不落后日军,甚至部分武器更为先进。
这个所谓的十三响快枪,通常指的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这种枪是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昂贵武器。
该枪的特点是装弹较多,而且可以连续单发射击。而那个时代,步枪不但是单发步枪,还需要一发子弹一发子弹的装填,射速很慢。
而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温彻斯特1866型),采用独特的弹仓装弹,结构比较复杂,却可以连续手拉单发射击13枪。
优秀的枪手,可以在1分钟内连续射掉13发子弹,三四秒就可以瞄准发射一枪,射速非常惊人。
当年清军装备不少这种步枪,常见的是九响的斯宾塞步枪,十三响的就是温彻斯特。后者在清军中,被称为“十三太保”。
这些快抢实际上起到的是后来的轻机枪的作用,进行一线快速火力掩护。
该枪的价格复杂,价格也非常贵,即便欧洲大国也没有大量购买。
法国于普法战争期间订购了6,000支1866型步枪,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在1871年订购了45,000支步枪和5000支卡宾枪。
土耳其的这批枪被用于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大展神威,重创使用单发步枪的俄军。
根据统计,俄军每消灭一个使用这种步枪的土军,要付出4倍以上的伤亡。
甲午战争中,日军认为清军的轻武器火力很强,尤其是在远距离都是乱枪射击,子弹密集度强于日军。
清廷内部也对清军寄予厚望,认为:“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可惜,清军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够,造成的伤亡很少。一旦日军冲入200米甚至400米内,清军就抱头鼠窜,不敢拼命。
虽然每次战役,清军耗费大量弹药,自己伤亡却很少,击毙日军更是屈指可数。
在甲午战争朝鲜的一系列作战中,最激烈的就是平壤战役。平壤战役中,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当时清军只顾逃走,连步枪都丢弃了:“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军资、器具、公文、密电,尽委之而去。”
可见,武器再好也要适当的人来用,人怂用什么也不行。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雇佣了一个中国苦力团,负责搬运后勤补给和在前线搬运伤兵。英国人发现,这些中国苦力比英国士兵还能吃苦耐劳,而且非常服从命令。本来英国人看惯了清军怕死的德性,认为中国苦力也是如此。没想到,中国苦力却敢于在最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搬运受伤的英国兵。
英国军官感叹道:中国人本来应该是最优秀的士兵,在腐败的官员手中却成为一群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