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我是小说《追问》《初心》的作者丁捷,反腐纪实文学的意义是什么,问我吧!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22:55

阅读人数: 641

本文主题: 纪实文学与纪实小说的区别

反腐纪实文学,作者往往通过纪检部门调阅腐败案件卷宗,与违法违纪干部进行长时间面对面交谈后,用文字来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大家好,我是作家丁捷。去年我的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出版后,有好多朋友希望能有一个续集,于是我的最新作品《初心》与大家见面了。和《追问》不同,《初心》是对部分落马官员内心世界的一场彻彻底底的“问心”之旅。《追问》追问的是人心、人性、人情,而《初心》是用情感和阅历去思考人心、人性、人情,探讨当下对于初心的偏离与坚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初心易得,始终难行。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做人的良知和底线,不要忘记人生的希冀和梦想,不要忘记事业起步时的承诺和誓言。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一个人如何才能不偏离初心,避免误入歧途?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和我聊聊!

我是小说《追问》《初心》的作者丁捷,反腐纪实文学的意义是什么,问我吧!

纪实文学令人犹豫之处

读这本书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小说和纪实文学的不同:读纪实文学,要时刻怀疑作者的叙述是否真实,而小说则可以放心地跟着作者的态度行进。而家族史,则更要警惕不同家庭成员身份对作者态度的影响。例如仁受,明明对妻女没有尽足够的责任,又非常封建,作者却还仅因为他是个好脾气的父亲就仍旧以赞美为主。又或者邻居满娭毑一家,可以说是恶贯满盈的形象了,但读的时候心里一边愤慨“这都能忍!”,一边怀疑“真的假的?”两方产生了矛盾,自然留下的形象会越来越差,同时长辈向晚辈讲述的时候又可能和真相有了出入,真实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秋园和之骅则是完美的形象,不知为什么,我相信现实中有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百分百的好人,却觉得自述的书中毫无自省的部分反而不可信,或许是我自己的问题吧。文中使用的湖南方言很有特色,令人感到很亲切。对饥饿的描写很细致,之前还没有读到过亲历者对于饥荒如此具体的回忆。但因为是回忆录,回忆不详尽的地方就没那么生动,有些匆匆带过的意思。这也是纪实文学与小说的不同吧,优秀的小说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聚焦于关键处,又使每一段情节连贯。

马伯庸:原著并非小说,而是纪实文学

一把算筹,一方天地;一册税簿,一桩奇谈。2014年底,在微博上看到朋友用一两百字简要介绍明朝地方上发生的一起税案,马伯庸的第一反应就觉得这背后一定有更多故事。等跟对方聊起此事,其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立马引起了马伯庸的极大兴趣。意犹未尽的他,不仅找到了原始资料——明代徽州府遗留下来的《丝绢全书》,还自己动手把这桩丝绢案整理出来,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转述给大众,于是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年2月,马伯庸亲自参与改编,张若昀、王阳、戚薇、吴刚、高亚麟等主演的剧版《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丝绢案》)跟观众见面。这个被他从故纸堆里挖掘出的尘封已久的案件,让观众看到了发生在大明万历年间官场与民间的勾心斗角和人生百态。显微镜下,百姓、官员、乡绅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一 一显现。该剧日前收官,逾4.2万豆瓣网友给这部剧打出7.9分的分数。

影视化的《丝绢案》也让马伯庸本人感到惊喜,直言“完成效果很好!”男主角帅家默(张若昀 饰)眼下有一道疤,马伯庸说是定妆时张若昀提出的,“既表示物理上的火灾之伤,也可体现内心阴影。一个好演员,会主动去揣摩和塑造角色。”吴刚饰演的范渊展现的明朝“包书皮”细节,也让马伯庸感慨:“这一处闲笔小设计,却能演绎出关键点,整个人物如铁炉焖烤,看似星点余烬,内里温度灼人。”

《丝绢案》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尽管只有14集,但剧中涉及的田地丈量和税负计算,以及各种历史考证、专业词汇等应有尽有。

这种呈现在影视剧中的“注释”,其实是马伯庸刻意为之。他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丝绢案》不是在历史间隙中寻找可能,而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写就。如果编剧要把这件事写明白,就需要对明代的政治时局、税收财政、经济形态、风土民情乃至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做通盘了解。”

马伯庸强调,原著并非小说,而是非虚构历史散文,是纪实文学。“里面的都是真人真事,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经历都是史有明载的。但是它实际上是写了一个政策的演变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情节。”为了能够用影视剧的方式去呈现,编剧不单要从无到有创作一个新故事,同时也要把丝绢案整个事件的精髓保留下来,他说:“故事的主角还是帅家默、程仁清(王阳 饰)这些人。那么围绕着这个事,他们自己的命运是怎么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动机。包括当地的这些县官,每一个县官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进行梳理,抓住他们的典型特点组织成故事。这里面需要大量的考据功夫、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

编剧过程中,马伯庸遇到了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戏剧性”,“原作里是大量的会议记录和辩论过程,没有我们熟知的起承转合这种戏剧性结构,怎么把这些内容转成一种可视化、可听的东西,这很难。不光是我,包括导演、演员,还有音乐、灯光等各个部门都是群策群力,尽量让这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当剧本写完之后,马伯庸对于编剧的尊重和敬畏更深了一层。“因为我发现这件事情非常难,从故事到剧本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真正的编剧,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要考虑演员的状态,考虑到拍摄时候的东西。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清楚,能够让演员有足够好的平台去表现。所以我觉得编剧的责任比较重大,我现在只算是业余客串了一把。”

“大时代就是由小人物、普通人聚合起来的,千千万万个他们产生了同一个诉求,这诉求就形成了历史的浪潮,英雄则是被潮流推上浪头的人。”《丝绢案》里,“小人物”帅家默,就是被潮流推上浪头的“英雄”,虽然短暂,却很耀眼。

在马伯庸看来,帅家默并不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会出现的人。“他的追求特别简单,非常单纯,就是'真’,或者说就是'对’,无关利益也无关情怀。”如果只是“算呆子”,人物又不够丰满,“大家能理解一个对于数学、算学有追求的人,但未必可亲,同时他内心的动机也不够强烈。”

于是,马伯庸给帅家默增加了一些前史。“他对于父亲的记忆,父亲对他的教导,给他带来了对数字的深刻理解。”从丈量田地面积发现问题,到对人丁丝绢税产生质疑,再到曲折不易的提告之路,精于算学的帅家默以满腔赤诚与坚持,修正了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并与程仁清、丰宝玉联合,击败了以范渊和马文才为首的乡绅官吏。

虽没有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事,也没有波谲云诡的皇权斗争,马伯庸却以“显微镜”视角,放大明朝的社会现象,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一项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如何在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下发生变化。

马伯庸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总结《丝绢案》大结局,这也是他最想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人在面临重重压力下,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会去想,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我是帅家默我会怎么做?我是丰宝玉我会怎么做?这里面每一个角色,都在根据自己的立场作出或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接下来,《显微镜下的大明》系列其余五个案件——《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小吏舞弊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也会陆续进行影视化改编,更多“小人物”将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

标签: 观后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