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在京发布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22:52

阅读人数: 480

本文主题: 纪实十大巅峰作品

发布时间:2023-04-04 16:36:12.0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合拍·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发布会4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活动上致辞,并与中法嘉宾共同发布多部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邢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潘爱华,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出席活动。

发布会上,纪录片《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神奇的真菌世界》、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以及故事片电影《熊猫月亮》等五部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首次亮相、精彩纷呈。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致辞

慎海雄在致辞中说,过去5年来,中法关系保持积极发展势头,推动双边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法国媒体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次发布的多部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讲述文明交流互鉴、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具有鲜明的时代气质和人文追求。这一系列极具创新性、感染力的作品,无疑将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必将成为中法两国人民民心交融的一座桥梁。慎海雄表示,2024年将迎来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契机。总台愿与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法国同行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共同报道好巴黎奥运会的同时,制作出更多优秀纪实影像作品,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将继续与全球同行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潘爱华感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法两国媒体和纪录片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以中国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以及以中法合作为代表的国际航天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他说,中法航天合作,是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元首就深化航天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国航天即将开展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后续任务,中方期待与法国同行和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化航天领域合作,也期待更多面向国际,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影像作品与观众见面。

李春良表示,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与总台共同策划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生动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他表示,诚挚邀请各界朋友更多走进林草建设一线,共同讲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故事。

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中法主创代表在现场介绍了节目亮点。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联合出品,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马拉特执导,中国著名摄影师郭达明掌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通过视频祝贺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的推出。她表示,该片展现出一场全新的人类进化史,意义非凡。欧洲航天局国际事务部主任埃里克·韦斯特加弗、法国国家电视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监卡洛琳娜·贝哈尔等相关机构和媒体代表以及多位法、英纪录片导演等,也通过视频祝贺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发布。

吴伟仁院士结合中国探月工程与多个国家和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情况,现场推荐纪录片《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该片由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夫·贾法尔担任主持,通过寻访中国科学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同行,讲述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国探月工程的世界意义。

纪录片《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科学顾问范鹏来从川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角度,介绍了该片对深入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作为中法合拍自然系列纪录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的第二部作品,《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联合世界顶尖野生动物拍摄团队追踪记录中国神农架地区两个金丝猴家庭的生存与繁衍,为动物国宝留存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珍贵影像档案,以此关注中国自然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相关成果。

据介绍,纪录片《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和《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将分别于4月5日和4月6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主流电视台同时上线播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会计师董为民,中宣部文艺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陆红实等出席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航天局、国家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代表和总台相关节目主创团队代表等参加发布会。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娱乐”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在京发布

大盘点!这些精彩融媒体作品,你最心动哪个?

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2022年11月推出的系列双语短视频《老外看中国10年》(Welcome to C),通过“街采+微访谈”与在华外国人进行交流,侧面展现中国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视频发布一周后,海内外播放量超1.3亿,海外TikTok平台浏览量达1500万,Twitter、Facebook、YouTube浏览量超60万,雅虎、法新社、朝日新闻等17个国家近200家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转载发布。国内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660余家媒体网站刊播报道,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1.1亿次。

书写情感的历史构筑灵魂的殿堂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是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根据1986年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写就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因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她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书写,善于表现小人物,尤其女性情感的力量。重温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灾难书写,是我们记录与反思灾难的文化资源。

2015年,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写作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因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成为出版界追逐的热点。《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写作,源自1986年发生在苏联的真实灾难。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三年时间,实地采访了各类灾民,收集了灾难遗民的故事。《伦敦时报》评论其“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国家》杂志评论其“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重温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灾难书写,是我们记录与反思灾难的文化资源。

一个长名字包含的两种情绪:死亡与爱

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死亡与创伤书写是必然,然而阿列克谢耶维奇宕开一笔,借助一个爱情故事起笔。序幕《孤单的人声》中,已故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遗孀露德米拉讲述了丈夫从救灾走向死亡的故事。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我们才刚结婚,连到商店买东西都还会牵手。我告诉他:我爱你……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不知道……”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密集地向读者展现叙事者爱(情)的痕迹,这是当事人记忆最为深刻的回忆。没有直奔灾难,作家在情感的展开与迂回中逐步呈现核灾难与苦痛。露德米拉记得的永远是一些细节,她重复着对亡夫的爱。

作者耐心倾听她支离破碎、凄绝的爱情故事,所以书中才有这样的开篇。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匠心独运之处——以灾难为背景,以爱情故事开篇,既能打动读者,也能反衬灾难的悲剧性。回忆爱情不是逃避灾难,我们终要从哀伤中出走,我们只能自我赋予希望、念想与力量。这逝去的爱情,是露德米拉存活的希望,但这希望已被死亡摧毁。这第一篇也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灾难不止死亡一种情绪,我们永远会怀念美好的情感。爱与死亡——这是露德米拉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直面灾难者的困境。

阿列克谢耶维奇将死亡与爱并置,引人追问:灾难中,我们还要守望爱情吗?我们是否还有心思给恋人准备玫瑰花?我们是否因为对辐射的恐惧,而拒绝给丈夫拥抱?

灾难不能终于灾难。越是在非常时期,我们越要呵护美好的情感。这位遗孀的回忆停留在此,她和失去的消防员丈夫,是在爱情最浓的时刻分别,罹患此灾祸,她的世界还深陷在那一时刻,怎能忘怀?

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许意识到,凝重并不是灾难书写的唯一笔调——徒然增添各方的压抑。于悲伤事件中,凸显出爱情的珍贵,因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在后记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评价她纪实性写作的特点,“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从事当中衍生出来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

评论者黎杰俊对于纪实文学的情感化特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被过于高估的女性化纪实作品”,并上升到“一些女性作家在作品里的情感泛滥和性别意识过浓”的整体评判。

且不论他所指情感的“泛滥”和“过浓”究竟如何度量?放眼广阔文学版图,灾难与战争的书写多男作家主导的“全景性的鸟瞰”,通过“全面性来达到真实性”的纪实之作,多宏大的场景而少个体鲜活声音,尤其是作为受难者女性的声音。灾难文学领域,是时候反思男性话语体系了。

同样是男性,中国译者高莽则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女性独特的心灵揭示了战争的另一个层面;用谈心式的陈述,说出了战争的本质;用女性身心的变化,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在战争文学领域开发了“深深的岩层”。苏联作家康德拉季耶夫发表文章,“我早就感到自己对于我们的女战友,对于战争中的姑娘,负有一种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的责任。”

在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女性书写的疫情日记,提供了一份更真实的灾难记录。平面的、琐碎的写作绝非无意义写作,平凡人的片段记录,同样震撼人心。武昌医院护士章芹纪念自己疫情中逝去的父亲——一位多年尿毒症患者,受医疗资源的冲击得不到及时救治而身亡。章芹只发了两条微博,文字极为平淡,但字字泣血,包含父女永别的无限爱意与歉疚。另外更有女医生呼吁媒体审视自己的文字,不只是传达事实,还要有情感和人文。

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曾表达,“对小人物感兴趣。我想关注渺小却伟大的人物,因为痛苦能塑造人。在我的书中,他们讲述自己的小历史,大历史也从中展现出来”。

“纪实中情感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是纪实美感的重要来源。”文字工作者,不是统计工作者,灾难写作从落笔的那刻,要求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而非置身事外的“观察”,每一个人非局外人——不是在挖掘他们的故事,报道他们的伤悲,是通过写作来达到对悲伤的认识。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处理事件真实(纪实性)与感受真实(情感性)的问题上,“着重表现的不是历史真实本身,而是人物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预感、反应、评说和联想,并且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即对作为元历史的尘世承载者个性的高度关注。”

书写“情感的历史”,构筑“灵魂的殿堂”,着迷于“感受及其演变过程”是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写作重要特点,这是我们理解她的纪实写作需要觉察的。她善于表现小人物,尤其女性情感的力量。纪实性,奔赴现场不是她写作成功的唯一要素。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