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硝烟回眸国殇之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道尽战争的悲凉与挣扎,一寸山河一寸血,战争,是人类集体的苦难!肉体的伤口容易愈合,而心灵的创伤却在人类记忆里留下了永恒的疤痕。历经半个多世纪,世界已天翻地覆,但新世纪的玫瑰并没有、也不应当使人忘却法西斯的浩劫。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特别推荐十部关于抗战的纪实作品,其中或是个人回忆、或是史料研究、或是虚拟再现,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段段惊心动魄、腥风血雨的抗战历史,更知先辈仁人牺牲的价值,更感和平安定的可贵。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本书抢救式采访20位90岁以上高龄抗战老兵以他们有代表性的亲身经历,在有生之年讲述抗战爆发后北京城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为八年抗战留下一份珍贵史料。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20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77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本书的生动和精彩,完全源之于这些抗战亲历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丰富、生动和精彩。因为这是一幅国人都应知晓、永远不可忘却的悲壮历史画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作品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的作品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已出版的著作有:《车诺比的悲鸣》、《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我还是想你,妈妈》等。《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车诺比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车诺比的悲鸣》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车诺比的悲鸣》 方祖芳 、郭成業 译,馥林文化出版社,2011.11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无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王甜甜译,凤凰出版社,2012.1
《战争中没有女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纪实文学。作者没有象前人一样,选择一个或几个原型,精心构思,写成一篇环绕一个或几个人物展开情节的小说。如果那样做,作者也是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和驾驭能力的。但是,阿列克茜叶维契志在开拓,她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似是要写出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整体形象。她不是描写一两个、十几个女性形象,而是集中了数十个战时妇女的故事,让她们作为主人公轮流出现,“自己讲自己”,仿佛直接面对读者娓娓而谈。这些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丰富多彩、各个不同,又具有整体的共性。作者巧妙地剪辑和汇合了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中妇女群象的长卷巨画。作者所取的描绘角度也颇具独特性,她不去渲染战斗和工作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描写女兵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主要是通过女性心灵对于战争的感受,从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绘战争,进而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战争的本质。战争本来似乎是男人的事,女性与军人难以得兼,但这一常规在卫国战争中被打破了,众多女性从戎参战。女孩子们身上习见的娇柔、温存、端庄、懦弱等等,在战火中改变了,女性非女性化了,这一事实说明了战争的严峻和残酷,更说明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全民性。这部作品着意于探索战争中女性的心理及其种种表现,种种变化,同时也就反映了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牺牲和贡献。
《战争的非女性面孔》卢思宁 译,昆仑出版社,1985.9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锌皮娃娃兵》 高莽 译,九州出版社,2014.8
金昌开讲!国内知名摄影家任世琛揭秘纪实摄影创作“真经”
7月19日,“金昌文艺大讲堂”迎来特邀嘉宾——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单幅金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世琛。他以《从国展获奖谈纪实摄影创作思路》为题,为金昌摄影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任世琛老师在解析纪实摄影作品《群众的力量》。
讲座中,任世琛不仅分享了个人获奖作品的创作思路与实拍经验,更表达了对金昌这座城市的独特认知与厚望。他盛赞道:“金昌作为河西走廊重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与全国文明城市,景色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深厚,是摄影人取之不竭的文化瑰宝之地。”他热切呼吁金昌摄影人积极行动起来:“期望大家以相机为笔,聚焦金昌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实践,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为金昌高质量发展贡献独特的影像力量。”
任世琛老师的精彩分享,让在座的摄影家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金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兴明感谢任世琛主席此行“传经送宝”,为本土摄影人带来了极具实操价值的指导与启发。他表示道:“这必将极大助力我市摄影工作者以镜头‘聚焦五城建设’,定格金昌新时代的美好画卷,用影像积极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讲座现场,任世琛老师独到精彩的指导和分享引起强烈反响。
摄影爱好者谢大新对任世琛的《旱区的孩子》《艰难取水路》《治沙愚公》等经典纪实作品感触尤深:“这些影像以真实的力量推动了社会对西部的关注,完美诠释了纪实摄影‘以影像推动变革’的使命。”他说,“在未来创作中,我将加倍用心思考、深入生活、勤学多练,力求用镜头捕捉并展现富有新时代温度与深度的人文精神佳作。”
相关资讯
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在京发布
发布时间:2023-04-04 16:36:12.0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合拍·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发布会4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