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做为家长,对于未知的世界,你的孩子未来需要具备的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很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看到一位老师发了篇推文,说未来孩子需要具备六大核心竞争能力,这六大能力分别是: 审美、整合、共情、玩儿、讲故事、意义感。这时候想起我看到的一本书《体验派人生》,22个“热爱”人生样本中,讲了这六大能力。
其实对于人到中年的我,对于人生,也没有太明白,什么是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什么是一份好的感情?个体和原生家庭之间如何和解?理想和现实如何取舍?婚姻和工作如何平衡?《体验派人生》这本书是一本聚焦于“青年人生活现状”的纪实类书籍,作者通过与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开展线下交流活动,向我们展示美好的青春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出滚烫又精彩的人生。《体验派人生》的作者闫晓雨,是一位95后畅销书作家、晓雨读书会创始人,以及小红书热门读书博主,主要热衷于研究个人成长和青年文化,26岁已出版6本书,其中《追得上星星的女孩》作为正能量代表作,成为现象级爆款书,销量超30万册。她给我们带来了22位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都市青年线下吃饭采访。其中有青年艺术家、科幻作家、脱口秀演员、对外汉教志愿者、动物饲养员、剧本杀店主、十点读书主播、数字游民、美妆博主、占星师、插画师等近距离的、鲜活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春成长故事。享受他们毫无保留的分享人生的转折点,阅读他们、体验崭新、鲜活的青春。22个“热爱”人生的样本,分享给始终没有放弃成为自己的你。在书中对我感触比较大的是很多人拥有开明的父母,开明父母一定知道,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正确的人生模式,所以他们愿意放手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们知道,无论充满怎样的不确定性和冒险,,只要孩子们能获得快乐与幸福,那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模式。如科幻作家段子期的爸爸是内敛君子型,喜欢读书;妈妈性格浪漫外放,一直在做生意。父母对她的学习成绩不会有严苛要求,而且很包容女儿的胡思乱想,鼓励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青春期的她,偶尔会写一些零散的、漫无边际的东西,爸爸还会和她就某些“特定情节”展开热烈的讨论,父女两人好不快意。段子期说“小时候家里有很多佛经和其他书籍,我可以随便翻看。我还曾经问我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句话要反复说四遍。因为在小孩的世界里,一个道理说一遍就够了啊。很感谢我爸没有粗暴打断我的提问,也没有敷衍我,而是很认真地给我解释了一些,类似'有象的物质世界和空性的存在是相对的……’,虽然我听不懂,但会产生好奇:咦,怎么空的东西也可以生发出物质世界?有点意思。”如插画师董二兰,她的父母虽然只是普通的打工人,但是对于孩子往后的人生规划和选择,并不会干涉太多,而是以孩子开心为主。他们并不会强迫董二兰去从事稳定又体面的工作,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以孩子为荣。正因为父母给予的宽容、理解和支持,才让董二兰在从事自己热爱的插画师时,能心无旁骛,能全力以赴。又如自驾游的90后女孩阿令,在作者问她,家人对她的辞职创业和一个人的旅行怎么看的时候,她特骄傲地说:“我很幸运,我的父母虽然学历不高,从事的是仅够养家糊口的职业,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很健康和前卫,他们从来不过多干涉我们,给我们绝对自由。"从这些真实的故事当中,我读到了我们对于自己的启发: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就是说我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过怎么样的人生。还读到了我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启发:探索生活,探索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索这个世界,如何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体验派人生,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体验派人生,就是只有体验过了,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打败无聊神器:一本毒舌店主语录
一位买了《皮普斯日记》的客人记了柜台前印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只有两样东西是无限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而对于前者,我并不能肯定。问:”爱因斯坦真的说过这句话吗?“这一点陷入存在很大的争议。——《书店日记》
这个毒舌英国作家让我对书对英国和英国人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犹记得19年第一次遇见《书店日记》是在书店。但当时由于书太新没有已经拆封的,只好作罢。12月底周末的下午和先生一起去书店看书,我径直走到放置书店纪实类书籍的书架发现《书店日记》已经拆开了,我开心地拿着它下楼,下午得时光被它占据了。看了47页有时会被作者逗的捂嘴大笑,有时会因为认同作者而频频点头。于是,我买下了它。
于是,我的跨年夜就是和它一起度过的,没有看跨年晚会,没有特别的新年庆典,但却实实在在的为我的2020年开了个好头。一年内我忍不住看了这本书三次,第一次是跨年,第二次是公司的读书分享会,第三次是觉得“最近没啥乐子”的时候。每次阅读,都不会失望。
全书中这位二手书店的毒舌店主:抱怨顾客只看不买,无限的砍价,忽视二手书的价值,店里展示着用子弹射穿的Kindle。他的毒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曾经的花店店员真的能和店主产生共鸣。看到书中的很多情节,我都在心里默默说:真解气!也许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一大原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学会了不少找书的好方法。开启了我“从书中找书”的阅读方法。也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对日记这种文体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后来看了另一本《丹麦一年》《我书架上的神明》等等。
我想以后我在感到无聊时,我都会毫不犹豫的翻开这本书和这位毒舌店主聊聊天。
话题值得探讨,但作者写出了隔靴搔痒之感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译文纪实系列,前一本是扶霞的《鱼翅与花椒》,也许是起点过高,扶霞的这本让我对译文纪实系列书籍满怀好感,而这本《打工女孩》则把这种好感拉了下来,趋于平庸。二本对比,高下立见。
打工女孩这个话题实际上选的很刁,很切中社会痛点,尤其是作者将焦点放在了21世纪的东莞、工厂、打工妹,这样一个非常富有话题性的选题,让我在没有真正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满怀期待。21世纪的中国,乘加入世贸之东风,经济开始腾飞,东南沿海一带率先感受到这股东风之便,大量内地农村的年轻女性纷纷涌来,土地已经不能给与她们想要的生活,唯有割裂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出逃农村前往城市,才能给予她们希望和未来。
东莞就是这些女孩最大的收容地,这里有大量的工厂,有大量的打工群体,也就是说这里给了这些打工女孩出逃农村之后,最好的归宿: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同龄人群体,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安全感。她们刚来东莞的时候大概十六七岁,每个人都几乎经历过一样的困境:在流水线连续十几个小时,被工厂老板强制押了两个月的工资,一旦她们想跳槽去别的工厂,就会失去这两个月工资,她们向往自由而来,却又失去了另一种自由。
大量的打工女孩就这样在东莞工厂的流水线上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她们唯一和家里的纽带就是寄回家的那微薄的工资,2000年前后的东莞工厂流水线的女工们工资是多少呢?作者告诉我们了,普遍就是一个月六七百块钱,刨去日常穿度,能省下来寄回家的实际也不多。这个打工女孩的群体也是有阶级之分的,流水线女工比清洁女工们高级一点,而工厂文员这样坐办公室的女工则几乎可以傲视流水线女工,不仅仅是身份上的压制,工资收入也比流水线翻了一倍以上,甚至连做销售都是这些女工晋阶的梦想。
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现实,没有文凭,没有背景,不愿意被土地束缚的新世纪农村女性,出逃到大城市要面对的最真实境况。大部分女工都只能在流水线上默默度日,当然也有一些女孩一直在试图逃离流水线,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费了不少笔墨书写的几个女工故事,就是这样的典型。
这几个女孩应该说是比较有想法的女孩,她们是上进的,为了逃离流水线,她们敢于放弃两个月工资离开一个没有希望只有压迫的工厂,她们开始学英语,报职业辅导班。当时的东莞,各种职业辅导班遍地开花,就是为这些女孩所设。成功学在这样的土壤里开始茁壮成长,这些女孩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步步走向了传销和直销描绘的美好前景里,她们开始相信自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她们真的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像辅导班所教的那样,充满自信,穿衣化妆开始讲究,学习怎么吃西餐哪怕并没有多少机会用得上。这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她们来说,是可贵的。今天看来各种荒唐的现象,在那个时代都是合理且必然发生的。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21世纪初的东莞,这个世纪大工厂里面,一个由农村而来的打工女孩团体的生活现状,包括她们的工作、家庭、恋爱、交友,是如何被东莞的环境所改变,她们的观念是如何被塑造被筑牢。书中展现的21世纪初的东莞,是当时中国沿海城市的一个缩影,通过阅读这本书,是可以帮我们窥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如何应对滚滚而来的开放浪潮的,这也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但是为什么说有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社会话题这个特殊群体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展现的,如果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学知识的学者来描写这个群体,想必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作者不是,作者只是一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她没有太深的知识底蕴,得不出更多的思考,也没真正扎根其中得出更深感悟,她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用略显平庸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一个打工女孩的表面现象。
作者是美籍华人,书中开篇自己说因为这个身份,她对中国有某种特殊的情结,对生活在中国的女性同胞有某种同情,但是随着这本书阅读的深入,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她这种情怀和同情。作者处处以一个美国人的眼光去看待当时正在腾飞的中国,笔下流露出的是对它的落后,腐败、不善、藏污纳垢的不屑,以及对她观察的对象:这些打工女孩展示出来的对英语学习的狂热,充满着不解,当然了,作者以英语为母语,自然无法理解对于这些女孩来说,学习英语对于改变命运是何种意味。
虽然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也尝试要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但是作者拙劣的文字水平处处显露出她的客观描写里所带着的主观看法,总是给人一种作者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在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和这些打工女孩,这也是让很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经常有感到不悦的原因吧,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话题,作者没有写出该有的味道。
20年过去了,现在的东莞已经不是作者写这本书时候的东莞了,但是打工女孩、打工男孩依然是中国最庞大的青年群体,只是打工的方式变了,流水线不再是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唯一的选择。回过头去看一看当时的打工女孩,她们是最早参与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线人员,她们是一个时代最早的见证人,她们的过往是起飞的中国经济经历的阵痛和初痛,我不知道现在书中的打工女孩们的现状,唯一能肯定的是,她们现在一定比当年生活得更好了吧。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打工女孩,还有那些没有被写的打工男孩,他们一起成就了中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的进程,他们也一起推动了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更快的赶上世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