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大人也要读图画书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23:02

阅读人数: 522

本文主题: 纪实类书籍的好处

绘本阅读对于孩子的作用,已被家长广泛接受,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图画书就是专为小孩子而存在的,但若有人告诉你,大人也要读图画书,你会接受吗?

在日本,“大人也要读图画书”是一项面向全国推广的活动,著名纪实作家柳田邦男是这个活动的倡导发起人,并围绕“大人也要读图画书”陆续写了三本书,这本《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是第一本。

有意思的是,柳田邦男并不是在亲子共读中发现图画书的益处,而是在63岁那年才开始亲近、专注图画书,契机竟是他25岁儿子自杀身亡

晚年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使他很长一段时间,心灵处于自闭状态,行尸走肉般麻木地活着,仿佛迷失在沙漠中。

直到有天,出于对儿子幼年的怀念,他走到书店童书区,一本叫《风又三郎》的图画书吸引了他,封面怀旧的画风,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感觉“眼前突然浮现绿洲”,这种奇妙的感觉,使他买了好几本图画书回家。

自那以后,他读了大量的绘本,丧子之痛逐渐被抚平,心里也得到抚慰。

图画书的主题很多,但因为当时的人生境遇,柳田邦男特别偏爱“生与死”之类偏向内心的主题。

大量阅读中他发现,优秀的图画书所蕴含的深刻主题,都是借平易而厚实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且顿悟出人一生阅读三次图画书。

一次是幼年时期,一次是成为父母教养孩子时,一次是人生进入后半段时。因为有些图画书,唯有经历过人生坎坷,才能读得懂,才能体悟人生和接纳死亡。

目前,“大人也要读图画书”这一理念在日本已深入人心,在童书界也被广范认可。

《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其实就是柳田邦男“大人也要读图画书”这一理念的由来、论据,也是他年过半百之后读图画书的心得。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1部分讲述了“生死”主题类的图画书,是如何化解人们失去至亲至爱的悲伤。

这一部分,作者用三本图画书及其背后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图画书把人们的悲伤化作心灵食粮的过程。

这三本书分别是《苏和的白马》、《獾的礼物》、《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苏和的白马》是个蒙古族传说故事——马头琴的由来。这个故事架起一个和残障孩子有关、跨时21年的故事,

《獾的礼物》讲述的是动物村的长老獾,在死前告诉朋友们,自己将会入一个不需要身体的长隧道,希望朋友们不要太悲伤。

獾认为死亡就是进入睡眠,到梦的世界,身体没有了,精神还会留下来,死亡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獾死后,动物们悲伤的度过冬天,春天到了,大家聚在一起,互相诉说回忆獾带给自己的帮助和快乐,他们对着天空说“谢谢你,獾”,相信獾一定能听到。

这本图画书被一个儿科医生念给一对8岁和6岁的姐弟。

他们的弟弟“脑死亡”,他们无法理解弟弟就要死去的事实,家长不想让两个孩子觉得死亡很恐怖,求助医生开导。

弟弟的病床前,医生给两个孩子念了《獾的礼物》,并对他们说,“良太不久就要穿过隧道或者自由了,现在他一定睡得好好的,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知道吗?”

医生对孩子说的每句话,让站在一旁的父母,感觉就像“往干裂的土地上浇水一样,慢慢的,温柔的扩散开来。”

在聆听故事中,一家人竟然能慢慢接受孩子的离别,接受死亡,人生态度也被扭转。

另一本是以95年日本坂神大地震为背景的图画书、《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作者走访过灾区多个地方,也参加过为灾后重建举行的千把大提琴合奏,这本书就是来自那次演奏会的灵感。

这本书告诉人们,如果能与有过丧失体验的人,在悲伤中建立共鸣,就能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命能量的道路,从而化悲伤为希望,化悲伤为力量。

《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图画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这本书原版与2004年,引进中文简体版是在2018年,即使14年过去,但书中介绍的“新”,在当下图画书领域依然称得上个性、出彩。

比如摄影图画书,用照片组成图画书中的图。书中是以日本传奇摄影师星野道夫的图画书做解读,当下,这种形式的图画书,无论国内国外,都能看到不少优秀作品。

还有一种用书法表现的图画书,至今都极少见。另外,以“云”为主题的图画书也是柳田邦男偏爱的类型,当时,这种图画书还不多,但如今却很多。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自己翻译的图画书,通过翻译工作,和原作者交流而得知的图画书“背后”的故事,对图画书的深度有进一步体会。

《在荒野中遇见一本图画书》的第三部分,是两份作者推荐给大人的图画书书单,分为10个主题,向成人展示图画书的深远意义和广阔世界。

柳田邦男认为,图画书在人辛苦的一生中,能发挥相当大的力量,越是经历坎坷的成人 ,尤其是年过半百人,越是能从图画书中获得共鸣、得到心灵抚慰。

“图画书是给小孩看的” 是一种错误的偏见 ,作者在日本持续推动“大人也要做图画书”的活动 ,收到显著成效 。

阅读图画书的大人越来越多,上千位成人给作者寄来明信片,讲述自己阅读图画书的收获。 有位91岁的老兵写信说,他想一边回忆战争时代的点滴,一边阅读适合自己的图画书,慢些老去,快乐的度多余生。

这些来自成人的信,作者把其看作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动力,借《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图画书当做人生伴侣,让内心永驻绿洲。

读完《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你一定能消除偏见,走近图画书、阅读图画书。

大人也要读图画书

无缘化社会与我们息息相关

《无缘社会》是日本NHK媒体经过报道而编写的一本社会纪实类书籍。此书中真实的反应了在2010年前后那个时段的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即日本社会的“无缘化”。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再观望我们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何尝也不是一种“无缘化”的社会呢?我们国家的少子化、老人空巢化、未婚率的提高等等都何尝不是一种无缘化社会的现象呢。由此,我看完此书后,好好反思了一番。在此书中说到过,“无缘化”的社会,是家庭血缘关系的弱化,地缘关系的弱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化,我认为很有道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工业化的时代,地缘联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的代替了血缘联系,而且这种情况仍在继续的发展,进而导致地缘关系也在持续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联都在持续的减弱。这是值得我们去警惕的。很多人也许会说,自己一个人生活多么的自由、不用去担负那么多。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一个人的生活确实是自由无比的,但是一个人也是孤独无比的。正如书中有一章提到过的,当?《无缘社会》这个节目播出后,许多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人也身感同受,认为这种“无缘化”和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身陷于孤独的沼泽当中,同时还有对未来老去一人生活的焦虑。在阅读此书时,我认为是十分恐怖的。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生活就没有好处,我也没有说我们要回到以前那个血缘时代中去,社会使然,我们应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去思考,我们能否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呢。正如书中所谈到的,由于“无缘化”社会的持续蔓延,许多由政府或者私人的非营利组织正在逐步建立,去为人们寻找一种新型的人人关联的模式。书中最后一章就谈到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帮助他人,阻止他人自杀的一个组织,他们以教堂为基地,去帮助想自杀的人们重返社会生活。他们通过集体生活,在生活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怀。帮助人们治愈其心灵的创伤,建造了一种新型的“关联”。

写了这么多,我认为此书所叙写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的,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最后书中有几段话语,我自认为是很好的,我就以这几段话来做个小结尾吧!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纪实文学的反面教材。

对“铁葫芦”的这本书很失望,我甚至想问问王小山,为什么要出这本书,难道真的是一本跟风书吗(跟《打工女孩》这本书)。 第一,这本书与其说是写工厂女孩的,不如说是写作者自己在工厂打工的感受的,而且,这些感受很主管,很狭隘,很片面,作者动不动就是“大吃一惊”、“惊骇”、“骇然”。情绪夸张简单。 第二,诗人是矫揉造作、敏感、脆弱、自以为是的物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如此。作者作为诗人的这种敏感、脆弱和自以为是在这本书里表现得非常强烈,常常有武断的论述,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忍不住跳出来发一通高深和宏大的议论和感慨,好像任何事情都要上升到生命,人生,社会和价值观的层次上才有意义。 第三,作者的主观情绪介入太强烈了,或者说作者个人介入叙事太强烈了。他总想表达、点评,他总要跳出来,折腾出一点动静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感太强了,他是万物的尺度。 第四,我只想说,让诗人写纪实类文学,真的是一个灾难。 第五,书的封底上,上架建议写“文学”,这么一个模糊的分类,是编辑也不好把握的结果吗?纪实类,不像;小说,也不像。还是以一个模糊的“文学”来界定吧。 第六,书的语言挺干净利索的,这也算一个优点吧。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