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阳晒热》:创业纪实值得一读,故事与文笔都有待进步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留学归来的学子,想要通过创业来获得成功的人生,你会怎样设想,自己以后的道路?
《被太阳晒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创业、关于生存。在这个故事里的,都在社会的泥流中打滚的人,被生活裹挟挣扎的人。
从韩国留学归来的乡村创二代赵生辉,与女友刘晓娜在某商场创业。与商业人士交往的人情世故,充满了现实的真实与无奈。在本书人物的塑造上,主角的设定并不丰满,反而配角的行事更符合逻辑,周雅曼、陆波就是这样,周雅曼在道德之外张扬,陆波有情有义。作者想要用最真诚的文笔描绘众生之相,可效果并不理想。
在《被太阳晒热》一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到了曾鼓舞自己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写作时,灵魂是赤裸的。”所以,在故事的架构中,人物轮廓的描摹中,作者总是尝试着把一个个角色最真的那一面扒开,但是这样的写法必然会有不足之处。因为即使是纪实文学,选用的人物也是饱满的,有张力的,这本书里的人物,性格平淡,没有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成长。自然,这样写也有好处,就是实打实地记叙了普通人的人生,若是过个几十年,必然是有研究的价值的。
这四百多页的小说通读下来,只觉得若是能够精简三分之一,可能会精彩许多。作者是编剧出身,但在小说的语言运用上明显功力不足,抒情语言有些矫揉造作,时不时出现的古诗词与全文调性不符,有些掉书袋的感觉。
另外,从女性读者的角度来看,巫山云雨的片段并不为本书的主题而服务,且观感很差。作者的男性视角太过高扬,俯视女性的语言看起来很不舒服。
总之,《被太阳晒热》作为一本创业类的纪实小说,是值得一读的。但是,作者的文笔还有进步的空间,期待作者新的作品。
最后,希望有兴趣读这本小说的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人生可能与故事里的人物一样,久不见起色,可小说有结局,我们的人生不会随着书页合上而结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是既有坦道,又有泥泞的。人生之路漫漫,我们既要欣赏美景,又要留意陷阱,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必然能达胜利的终点。

呼吁真实的力量
看完HBO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以后来看的书,电视剧还原了事件包含物理学家的推测部分,书更聚焦在对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和一些访谈录。作者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女作家1948年出生在乌克兰,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15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她是个记者和纪实文学家。
这本书的优点是有很多访谈录,因为影响最深的除了一线的工人以外,还有很多当时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的居民。他们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文学修养,所以他们所说的话反而更能还原事件对他们的影响而不是矫饰。当然作者的天才在于她懂得如何利用“镜头”进行切割,来呈现灾难。但是由于她有真实的悲悯,所以写作本身呼吁关注和真实而不是呼吁眼泪。
还有看了纪实文学,会相对来说不那么质疑电视剧里面,美国人黑苏联人这种评论,相对来说,电视剧还算客观公允,小人物的故事很多取材于这本书。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被这本书击中了,猝不及防。它是我在书桌上随手拿起的一本,事先对它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它是纪实类书籍,更不知道它是豆瓣2024年度读书榜单第一的读物,只因好奇作者会怎么回答这一宏大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却没想到竟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
作者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本书记录了她在陕西碑林碑林区文旅局的挂职经历,重点记录了在她的分管下碑林区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乍一听,没啥吸引力,我甚至是直接奔着“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道题的答案去翻阅的,可读着读着,就停不下来了。与素秋在精神上的高度共鸣,让我感觉像是结交了一个挚友,文如其人,我想生活中的她一定是一个细腻动人、温柔豁达、求知若渴、爱吃爱笑、小小身躯有大大能量的人,是我喜欢的模样。
全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悲壮的情节,阅读的过程正像是“小火稀饭慢慢熬”,一点一点就闻到了香味、看到了浓稠。
——“白纱布盖着一排热气腾腾的荷叶饼,店主问我吃纯肉还是加蛋加花干,她左手摊开面饼,右手取下竹屉,捏起竹柄迅速翻转,一小团肉打个跟斗进到饼里,飘出香气。粉蒸肉裹着零星的辣椒碎,红油刚好浸润外层的碎米糁,瘦肉紧实,脂肪的部分半透明,想来口感软糯”
她笔下的笼笼肉夹馍,毫不意外地勾起了我对西安美食的垂涎与想念,下次再去,碑林的美食一定不能错过。
——“怎么才能写好文章?一是寻找自己热爱的读物,读得好才能写得好。二是要有生活积淀,观察自然,品味艺术,体验人情冷暖,激发自己的感受力。如果没有这些做支撑,课堂上的技巧训练就是空的。有的学生愿意做微小改变,高三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缩手缩脚,观点略微出格就不敢表达,缺乏“我手写我心”的勇气。他们的鉴别力也已经混浊,看不出好作家有营养的部分,反而将堆砌的辞藻奉为典范。”
王彦明是一名连续带了七年高三的语文老师,在充满焦虑和“实用主义”观念的高三环境下,他用他的方式坚持着跟学生讲诗、共读诗,他期待能让学生们更多地去发现日常中的诗意、像一个诗人去感受眼前的生活,能自由自在地阅读而不是怀抱功利目的,能变得敏感、懂得欣赏美,能从文字和思想中获得安宁。
——“在这里,千人没有千面,人们把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隐藏起来,再用格式化语句制造统一外表。”
——威廉·津瑟讲过一个让公文变得温暖起来的办法,就是“找到丢失的‘自我’。‘自我’是所有故事中最有趣的因素”。
素秋将公文写作中的行文冗余称之为,在层层堆积的脂肪中寻找有限的肌肉,她认为一旦空话套话太多,就让主旨变得面目模糊。材料太多,确实是体制内的一大痛点。公文中需不需要太多的‘自我’,不好评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她对于体制内各种观察和描述,确实细致,也让人感同身受。不过不能以偏概全,众多的官场生态中,扎扎实实为民办事尽职尽责的并不在少数,比如在佛山,就拿前段时间办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来说,一小时内除了最后在人工窗口填了个表,几乎自助机全部搞定,线上政务的强大和信息技术服务于民的好处是实打实的,这背后凝聚的同样是公职人员的付出和努力。
——他说,读书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一样,是难乎其难的事情。其实世上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不被引导、诱导或误导,尤其对那种打着“自由阅读”“独立思考”旗号的引导,要警惕。
——“没有网的年代,他对书朝思暮想,夜里惦记得睡不着,白天满街去寻。现在再也没有紧缺,便再也难有渴望。”
——他又拿过来一套《欧洲大学史》,四大卷,又是四块大砖头。陈老师说:我们都是在高校吃饭的,应该看看这套书。我们的大学开哪些课?老师应该怎么教?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实现所谓“大学的理念”?大学不是一种空洞的精神,而是和国家、社会制度一样的一种建制。从中世纪后期开始,神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是怎么构成的?讲课都讲些什么?教师是怎么构成的?学生是哪里来的?他们毕了业干什么?大学在社会各种力量对比中处在什么位置?最终它怎么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现代人太喜欢像孟德斯鸠说的,把我们时代的观念运用到过去,“这是产生无穷错误的根源”。
从前一本书从出版到读者手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计划经济是配额制,连书店的书也是如此,陈越是从真正将书视为珍宝的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他对书的热爱,在素秋笔下浮于纸上,然后在我的心里激起涟漪。后来搜了下,我们学校图书馆还没有入手这套《欧洲大学史》,下次学校图书馆有荐书活动时,希望能够推荐它。
全书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这些篇章里面,她写政府大院的工作、写挂职的 、写碑林区图书馆建馆的艰辛、写书目编写的过程、写那些热爱阅读的朋友或素人、写书目保卫的历程、写久美在草原上建的图书馆,写她离开校园后打开另一扇门所看到的一切,她写得娓娓动人。素秋将那些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人身上拥有的力量和光辉就这样铺开陈列在我们面前,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就是她用实例给出的答案。
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毛孔张开的感觉,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这种喜悦,直到读到她写盲人杜斌,一个除了听说更想摸读盲文书的阅读爱好者。杜斌形容,摸书,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阅读的美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那么,就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避难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