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纯阳宫
西汉蹲虎?长134.5、高71厘米。系用整块砂石因材随形雕琢而成,虎目圆睁,虎牙侧露,前肢直立,后肢蹲坐。雕刻技法简练,作风质朴。
夫为山九仞,崇成资历覆篑之功;导河千里,浩注假滥觞之力。博观众要,何莫犹斯者欤。观主赵思礼以弘道初载,置观伊始,挺列黄冠之首,翘居紫府之元。既而揆壤开坛,垒土立壁,爰有勤于庶务,未遑情与尊像。观主乃言曰:圣容不作,人曷归依。于是特割珍貲,聿修元始,磨崐山之片石,行唯抵鹊之余;装丽水之兼金,即是翻鸠之末。灵资俨尔,瑞相殊绝,邈凝想于粹仪,式财成于雅颂。其词曰:琬琰殊状,丹青妙饰,瑞相严凝,光仪赫赩,可道非道,上德不德,金石齐坚,乾坤比极。
大唐开元七年岁次己未十一月乙卯朔十日甲子,观主赵思礼上为开元神武皇帝皇后,下为七祖三师见存家眷及一切群生,敬造常阳天尊像一铺。道士侯熯书。”
仔细欣赏了纯阳宫内一众文物后,落落也翩然而至。随后,落落施展其铁脚板的功夫,带我暴走 当天晚上,我随骆哥坐公车至义井。 记得上一次相见也是在义井,骆哥请吃的剔尖儿。 如今又在义井吃饭,时光不老,岁月不尽,相逢都在不言中。
饭后,找了住宿的地方,并未多话,养精蓄锐,次日要爬龙山石窟呢。 入夜后的大车店旅馆虽然异常简陋,却睡得如此安稳。
山河旧梦里的晋国扑面而来,让人沉醉而迷恋。

道教的“九巾三冠”到底是什么来历?
道教的“九巾三冠”到底是什么来历?
巾是我国古代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道巾则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也有人把巾误认为冠,其实巾与冠是不同的。巾为平民百姓之头饰,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只有道教在清兵入关后,依然不剃头,不改前明服饰,以示民族骨气。
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 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
(一)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以黑缯糊成硬沿,帽顶中心有孔。道士戴混元巾时,扎发髻,帽顶之孔露髻,以一簪贯之。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代表道教混元一气的意思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一般蓄发的全真道士常用。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混元巾应是汉代道士所戴元巾在元代演变为混元巾。
(二)庄子巾:寓意,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南华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名为帽正,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全真派道士因年老,头发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庄子巾的。
(三)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四)浩然巾: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在极严寒天气中才带此巾。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后士人皆仿效之,故称为浩然巾。亦称作“大风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御风雪,二是纪念先贤。
(五)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发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气热时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样,显得仙风道骨,格外逍遥自在。故命名为逍遥巾。
(六)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七)太阳巾: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天的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中部隆起的地方为三角帽形,太阳帽中间隆起的则为圆形。
(八)一字巾: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九)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历史上的道巾,事实上远远不止九种。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纯阳巾、逍遥巾、网巾、纶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专戴的,如庄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颜色皆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则颜色不拘。因为道门亦称为玄门,黑色也称作玄色。作为玄门弟子,道士要尊道,当然要戴黑色的道巾。
芙蓉冠。道门三冠之一。唯有道教中高功法师上坛才可以戴此冠。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冠。唐时已在世间流行,宋沿袭其制。以金玉来制,以珠宝来饰。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级。
太清鱼尾冠。道门三冠之一。唯有历代道教中太清派(信仰太上老君)的掌教之主才可以戴此冠。
上清芙蓉冠,又名莲花冠,乃道冠等级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师行科时方用。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太极养生的独家内容
道教九巾的来历
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著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记载,则有:纯阳巾、九转华阳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网巾等等。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巾和现代的道巾已经有所不同了。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近代道巾。
(一)混元巾:为九巾之首。现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缯糊成硬沿圆帽,中间开孔,以露出发髻。道巾多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为圆形。有的老修行说,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气的意思,故称为混元巾。考其出现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见于记载。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员所戴的帽子,于是有人推测,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员所戴的暖帽演变而来。道教在清兵入关后,依然不剃头,不改前明服饰,以示民族骨气。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员的帽子。至于此巾的来历,还有待道教界的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历史。
(二)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估计此巾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头发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庄子巾的。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
(三)纯阳巾:也有人称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称: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巾上有盘云纹样。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这也是现存于北京白云观吕祖殿的明代吕祖像所戴之巾形状。通过名字可以知道,纯阳巾之意义,一为道教神仙吕纯阳,二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传说,吕纯阳祖师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记载,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仅道教徒戴,连儒者、生员士大夫子弟也戴。当代北方全真道的纯阳巾,形状甚似庄子巾。区别是纯阳巾后面有云头形装饰,而庄子巾则无。南方粤港澳地区全真道之纯阳巾,俗称“瓦坑帽”,帽形就是与《三才图会》所描绘的一样。
(四)九梁巾:古典小说中常有这样对道家人物的描写:“头戴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称九阳巾。九梁巾形状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样的九条缝。道教中,九为最大数,又为阳数,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体现出《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现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五)浩然巾: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该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见。询问道中各位师长,才知在极严寒天气中才带此巾。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后士人皆仿效之,故称为浩然巾。亦称作“大风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御风雪,二是纪念先贤。《长春真人西行图》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不知此处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六)逍遥巾: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开始叫花顶头巾,后士人甚至女性皆戴,并有两脚垂于后背,称为逍遥巾。宋代米芾《画史》中有对此巾的记载:“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其遗制也,更没头巾…,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发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气热时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样,显得仙风道骨,格外逍遥自在。故命名为逍遥巾。
(七)三教巾:三教巾,顾名思义,应该是体现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现在没有实物留下。其形状已不可考。笔者曾于此问题请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编纂的《道教全真必读》记载,只有受过中极戒者才有资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说,估计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的时候所制。也有人认为清代有三教庙,于是推测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来‘在此只能留下悬念,留待以后为读者诸君补上。
(八)一字巾: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其实这种幅巾,应该叫网巾,是一种先从道士发明,后由明太祖推广至全国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九)太阳巾: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天的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中部隆起的地方为三角帽形,太阳帽中间隆起的则为圆形。该巾和明代的遮阳大帽十分相似,不知是否由此演变而来。但此巾现在只有湖北一些地方还在使用,其他地方已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