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聘财之半。寡妻妾无男者
(1)依照唐《户令》的规定不动产及动产遗产由儿子均分;儿子中有死亡的由死者之子代位继承;如果儿子都死亡的;则由孙子均分;未婚儿子除均分得家财外另可得到一份聘财;未婚女儿和姐妹也可得到一分妆奁其数额相当于儿子聘财的一半;儿子的守寡妻妾若无子可继承其夫应分的份额。 (2)“户绝”是指家庭中无男性后代承继后嗣。户绝之家由死者的近亲属(五服内)将其所有财产变卖在支付了丧葬费及应作功德等各项费用后所余财产由女儿全部继承。 (3)根据上述所引材料唐朝继承法律制度的特点可大致总结为:其一继承法律规定比较详备反映了唐朝财产关系的发展和私有权观念的深化;其二法律着重保护子孙后代的财产继承权基本排除了旁系亲属的继承权以保证财产在本家族内的集中;其三法律一方面突出保护男性后嗣继承人的权利同时也赋予女儿等女性家庭成员以有限的继承权利。
【参考解析】(1)依照唐《户令》的规定,不动产及动产遗产,由儿子均分;儿子中有死亡的,由死者之子代位继承;如果儿子都死亡的;则由孙子均分;未婚儿子除均分得家财外,另可得到一份聘财;未婚女儿和姐妹也可得到一分妆奁,其数额相当于儿子聘财的一半;儿子的守寡妻妾若无子,可继承其夫应分的份额。 (2)“户绝”是指家庭中无男性后代承继后嗣。户绝之家,由死者的近亲属(五服内)将其所有财产变卖,在支付了丧葬费及应作功德等各项费用后,所余财产由女儿全部继承。 (3)根据上述所引材料,唐朝继承法律制度的特点可大致总结为:其一,继承法律规定比较详备,反映了唐朝财产关系的发展和私有权观念的深化;其二,法律着重保护子孙后代的财产继承权,基本排除了旁系亲属的继承权,以保证财产在本家族内的集中;其三,法律一方面突出保护男性后嗣继承人的权利,同时也赋予女儿等女性家庭成员以有限的继承权利。
发布时间:2022-09-27

原创为何嫡长子不贤能,古人也会把财产给嫡长子,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
中国古代的封建历史悠久,其中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影响一个朝代命运的关键所在。君王作为古代的至高统治者,必须在合适的时机确立一位有力的继承人,以确保皇族的稳固统治。在中国各朝代的继承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自周朝逐步形成,并经历了超过1500年的演变,成为维系皇位传承的重要方式。这个制度不仅影响着朝廷的权力更替,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百姓的财产继承。本文将回顾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历史案例探讨这一制度所可能带来的困境,以期帮助读者对这一传统观念形成更加立体的理解。
(1) 先秦时期:兄终弟及为主
在夏、商两代,君主的继承人大多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方式,也就是说,当国君去世后,通常由其弟弟或侄子继位。这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民主性质,让王族的多个兄弟都有机会继承皇位。然而,这种继承方式也常常导致王子间的残酷争斗。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夏朝的多个天子便是被自己的弟弟所杀,而商纣王的血腥弑君夺位,更是后人所不齿的历史一幕。
(2) 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初现
随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继承制度也开始有所变革。在原有的“兄终弟及”基础上,周朝逐渐引入了嫡长子优先继位的原则。《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便提到“立子宜贵不以长”,表明嫡长子有了更强的继承权。在周天子的统治下,若嫡长子在世,则通常优先由他继位,若嫡长子早逝,则由其弟继位。这种混合型制度在缓解兄弟间矛盾的同时,也依然避免不了内部纷争。《左传》曾记载,吴王阖闾的宠妾所生的儿子伯嚭发动兵变夺位,最终导致吴国的国力衰退。
(3) 秦汉时期:嫡长子地位提高
到了秦朝,嫡长子继承制逐渐定型,成为继承皇位的唯一途径。只有嫡长子才有权继承王位,其他的兄弟则无继承资格。这种继承方式减少了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助于皇权的稳固。汉朝延续了这一制度,并在《汉律》中进一步明确了嫡长子的地位,规定嫡长子拥有父亲财产的优先继承权。这一措施为日后的继承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逐步成熟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逐渐成熟。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加强了对嫡长子继承权的重视。《北齐律》明确规定,若有其他儿子才干出众,也不能破坏嫡长子的继承权。这一规定有效避免了“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减少了内斗,有助于政权的稳定。
隋唐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法制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隋朝明确了皇位世袭制,而唐朝则通过《唐律》规定了嫡长子的继承顺序,并强化了这一制度的法律依据。同时,嫡长子继承制也渗透到了民间,唐律中规定,民间遗产应优先由嫡长子继承,这标志着这一制度深入社会各阶层。
(6) 宋元时期:制度渗透民间
宋元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北宋颁布的《宋刑统》对嫡长子的继承权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而到了元朝,《大元通制》更是要求平民百姓遵守嫡长子优先继承的原则,违反者将面临法律制裁。这一时期,嫡长子继承制不仅成为朝廷的正式规定,也深入到了民间,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7) 明清时期:法制高度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嫡长子继承制达到了鼎盛阶段。明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明确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孙次之。《大明令》也确认了嫡长子在民间财产继承中的优先地位。这一法制化的管理模式有力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清朝则通过实施秘密立储制,避免了皇位继承过程中的公开争斗,有效防止了继位纷争的发生,从而使得嫡长子继承制的法制化达到了极致。
二、封建帝王的一大政治难题:庸才嫡子的继承困局
尽管嫡长子继承制有助于维护王朝的稳定,并确保了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也带来了一大难题——嫡长子有时可能会是庸才,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历史上,多个国家便出现了昏庸的嫡长子继位,最终导致国家衰败甚至灭亡。
晋朝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晋武帝去世后,司马衷继位,虽然他是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的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理应继位。然而,司马衷天生愚笨,被称为“傻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晋朝内斗不断,最终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在混乱中灭亡。
明朝末年,嫡长子继位后的庸才也加速了国家的灭亡。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虽然是嫡长子,但由于贪功冒进,错误决策,导致国家财力迅速耗尽,最终明朝灭亡。历史上的这些例子证明,嫡长子继承制在现实中常常难以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和能力,给帝国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后宫妃嫔间的激烈争斗。由于只有嫡妻所生的长子才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使得后宫的妃嫔们常常为争夺继承权而展开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唐玄宗时期,杨贵妃为使自己宠爱的安王李俶继位,便与安乐公主合谋陷害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所生的李亨作为嫡长子,本应继承大统,但在杨贵妃的阴谋下,李亨的继位希望破灭。这一宫廷斗争不仅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还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步入衰退。
明末农民起义后,妃嫔们的争斗愈加激烈。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妻子田皇后与妾白玉贞的争斗激化,最终影响了李家政权的稳定,导致了朝廷内外的动荡。由此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在许多历史阶段引发了后宫斗争,影响了王朝的政治稳定与社会秩序。
四、百姓心中的嫡长子认知:遵循先祖之规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嫡长子继承制不仅局限于皇室,它也渗透到了百姓的家庭财产继承中。在古代的法律和习惯中,民间遗产通常也由嫡长子优先继承,成为了一种被普遍遵循的社会习俗。
这一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嫡长子继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有人违背这一传统,常常会遭到社会的非议,甚至被认为是不孝。因此,普通百姓也习惯将大部分的财产留给嫡长子,即使他可能不是最优秀的继承人。这一习惯成为一种家族责任,也被视为对先祖的尊重和对传统的遵守。
然而,若嫡长子不贤或不孝,家中的长辈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更改继承顺序,尽管这样做会引来旁人的非议,但一旦有正当的理由,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接受。
嫡长子继承制自西周起,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它在促进朝廷稳定、维护皇族权力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社会和百姓的财产继承。然而,这一制度的固有缺陷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继承人才能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给王朝的命运带来极大风险。因此,回顾这一历史制度,我们不仅要肯定其作用,也要反思其中的弊端,避免盲目崇尚封建等级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丕继承王位,同时还继承了曹操所有的妻妾
父亲通常是孩子心目中的学习榜样,而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正是这句话的经典体现。提到曹操去世后,曹丕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权力,还延续了父亲的风范——对待寡妇的特殊偏好。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曹老板亲自建立的“后宫女团”中都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员。
曹操一生征战不止,除了占领敌人的领土外,他对收纳对手的妻妾、组建自己的后宫也颇有兴趣。后宫中享有盛名的成员包括何进的儿媳尹氏、张秀的婶婶邹氏以及吕布部下秦宜禄的妻子杜氏等,而这些女性都是其后宫中的明星。此外,还有丁夫人、刘夫人、王昭仪、孙姬、周姬、宋姬、赵姬等众多二线成员。这些女性都具备风韵犹存、颜值超高的特点。随着曹操的势力不断扩展,他的后宫女团也逐渐壮大,成员数量多达数十人,形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华丽团体。
在曹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曹丕对待这一切显得异常坦然。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继位为魏王。历史记载明确提到:“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这意味着,曹操刚刚一死,曹丕便急于接管父亲的后宫,将父亲的众多后妃转变为自己的妾室,这样的举动在常人眼中简直不可思议,以至于气得卞夫人当场大骂曹丕甚至比猪狗还不如。
那么,为什么曹丕会做出这样令人震惊的选择呢?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曹操手法高超,整日浸泡在权谋的游戏中,并将这些权谋之术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们。在他看来,亲情和伦理根本不值一提,显然他自己并未将这些人伦礼数放在心上。那么,曹丕如何能在这样的家风下经理解相应的亲情观呢?因此,正如所言:“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关键时刻,所有的亲情和道义在权力面前都不过是工具而已。
相关资讯
原创为何嫡长子不贤能,古人也会把财产给嫡长子,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
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皇位的继承主要依靠兄终弟及制度,即皇帝去世后,往往由弟弟或侄子继位。 嫡长子继承制从西周起至明朝末期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发展,它在巩固统治阶级利益、维持社会稳......
上篇:历代皇帝之商朝帝王
下篇:综武反派:我和曹贼比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