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为何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化诸葛亮?

更新时间: 2025-10-07 13:35:59

阅读人数: 594

本文主题: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皇帝不理政务只知道吃喝玩乐,以至于宦官和大臣们争权夺利,不仅没有制定各种利民政策,反而对老百姓施加各种苛捐杂税,从根本上断了老百姓的活路。经过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发现了帝国将要崩溃的事实,尽管皇帝想要挽回这种局面但已经于事无补,当汉献帝上位时已经进入了群雄割据时代。

群雄割据初期天下总共有十几个诸侯,经过接近30年时间的相互兼并,最终以曹操代表的曹魏,刘备代表的蜀汉,孙权代表的东吴三分天下,史称三国时代。明朝时期的大才子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写了《三国演义》,截至今日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很多朋友不理解三国演义里面为何要丑化曹操,而美化作为割据政权的刘备集团大部分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曹操作为那个时代最强的诸侯,他的经历堪称曲折。年轻时的梦想是当汉朝的征西将军,为朝廷拓展生存空间。后来董卓乱政,曹操舍命刺杀董卓后再跑回乡里起兵反董,甚至董卓西迁长安之后曹操还派兵追击董卓,妥妥的一个大汉忠臣的形象。

后来董卓伏诛,汉献帝不仅没有收回应有的权力,反而还被残余的西凉兵反扑,朝廷再次被西凉兵挟持,导致东汉朝廷最后的尊严被践踏殆尽,天下诸侯实际上已经拥兵自重。后来文武百官趁着长安防守空虚之际带着汉献帝出逃,曹操得到消息后采纳谋士荀彧的意见迎接皇帝达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高点,由此掌握了道义上的主动权。

尽管曹操这步棋走的非常好,但那个时候他的实力相对较弱,为了生存只能使用各种阴谋诡计。曹操知道周边的诸侯早就有相互吞并对方的想法,他不动声色的使用驱虎吞狼之计让他其自相残杀,最后自己渔翁得利。当他想吞并徐州时苦于没有理由,趁着父亲在徐州遇害后大肆宣扬陶谦的罪恶,以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作战时没了粮食就屠杀徐州老百姓,用他们的粮食充当军粮。

在官渡击败袁绍之后得到了接近10万降卒,这相当于10万个家庭的顶梁柱,曹操为了杜绝安全隐患竟然全部将他们坑杀,以至于得到了屠夫的称号。赤壁战败后为了快速脱身,他故意让残弱的士兵去抢修道路,自己带着众多将领趁着士兵们不注意的时候策马狂奔,用士兵的尸体铺路终于逃出生天。曹操的种种做法有伤天和,也不被人认可。一本书一面需要树立一个反派,曹操就这样被罗贯中选上并丑化。

美化刘备的原因是要树立一个典型。众所周知刘备是一个草根皇帝,尽管祖上是所谓的汉室宗亲,但血缘经过几百年的稀释早已经不被承认,不然他也不会在年轻的时候贩卖草鞋讨生活。因为有野心,在黄巾起义时参加参军镇压黄巾贼,战后得到了功勋一跃成为县令,这算得上他的第一桶金。群雄割据时又误打误撞得成为徐州牧,由此跨进了诸侯行列。

尽管刘备才能不如曹操,几十年征战中总是输多胜少,但天下诸侯却不敢小觑他。每当刘备到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总是奉他为上宾,甚至还会划分地盘给他。经过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得到了荆州、益州汉中三个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那个时代的蜀汉打的名义是继承汉室,一直以曹魏作为国贼,标榜自己才是正统。罗贯中所处的明朝也是这样,此前宋朝已经被元朝所灭,汉人实际上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最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强大的实力击败了各路诸侯,最后北伐灭亡元朝,重新恢复汉人河山。可以说明朝是最讲究正统的国家,这份正统观念带入到三国时期,继承汉室的刘备一方就是正统,所以被《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罗贯中自然而然要美化刘备。

神化诸葛亮的原因和美化刘备的原因类似,首先他们都是一个集团的,美化蜀汉自然要美化诸葛亮。而诸葛亮的能力同样有目共睹,刘备在没有碰见他之前就像丧家之犬一样,从北边被赶到东边的徐州,然后再跑路到中原,最后跑路到荆州。

刘备在荆州是得知谁能得到卧龙凤雏,谁就能够安定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刘备得知他的住所后三顾茅庐,最终打动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战略规划,也用他雄辩的口才促成刘孙联盟并打赢赤壁之战。当东吴想要吞并益州时,也是诸葛亮游说东吴把战略重心放在北方,趁着东吴不注意的时候带着刘备吞并益州。

当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已经实质性取代了刘禅的地位。当所有人以为诸葛亮会夺权时,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带着蜀汉北伐。尽管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但没人否认他的功绩。可以说诸葛亮从古至今都是"完美"的代名词,统治者也很需要树立这样的人作为典型,历朝历代都在此前的基础上歌颂他,罗贯中只是顺着这个趋势再把诸葛亮神话。

《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三分真七分假,出于尊刘贬曹的原因,过度黑化历史上力挽狂澜的曹操,也过度追捧蜀汉集团,把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绩,比如空城计,七进七出,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强加在他们身上。

这和罗贯中的恶趣味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时代背景使然。因为一部作品,想要在市场上售卖,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必须要通过"审核"。明朝那个时代的风气就是这样,罗贯中也只能基于这种逻辑编写这部《三国演义》。而喜欢历史的朋友,对历史有考究的朋友想要真正理解这段历史,更推荐看《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为何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化诸葛亮?

(明)罗贯中

出版说明 《三国演义》采用清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为底本,主要校以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清代以来流行的毛本的各种翻版多曾参看,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三国演义》的整理成果多曾吸收。书中的人名、地名及职官名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及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了校订。 本书在校勘上,对通行本《三国演义》之谬多所纠正。如第十七回,袁术大起七军攻吕布,陈珪、陈登父子被擒见布时:“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曰:‘将军若用老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重印本,下引同)案陈登为陈珪之子,老父在侧,而为子者于人前自称“老夫”,殊为无礼。《绣像三国志演义》(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据毛本排印本,下同)则以“老夫”之语属之陈珪,虽于理无违,而与后文陈登献计遗书之事脱榫。今据广陵味潜斋藏本,改“老夫”为“愚夫”。又如第六十四回:“杨阜告马超曰:阜妻死于临洮,乞告两个月假,归葬其妻便回。”细味其语气,“阜妻”云者,系杨阜面语马超之言,然“其”字于文理不合。味潜斋本“其”作“某”,从之,并以杨阜语加引号。又如第六十八回,曹操五路人马杀奔江边来:“时董袭、徐盛二将,在楼船上见五路军马来到,诸军各有惧色。”是“见”者为董、徐,而“惧”者为诸军,语意不明。《绣像三国志演义》于“诸军”前有“顾”字,从之。盖董、徐二将并无所惧,但诸军有惧色而已,故徐盛接着发话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又如第九十回:“蛮兵发一声喊,将张嶷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被执,急出救时,早被蛮兵捆住。”前云张嶷已被执缚,则后云被捆住者当为马忠;而马忠其时“望见祝融夫人挺标勒马而立”,尚“忿怒向前去战”,并未被捆住:是“捆”字无所着落。味潜斋本“捆”作“困”,意谓马忠出救张嶷时受困。今据改。又如第九十六回,孔明伐魏兵败,上表自贬,而语费祎曰:“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转变通之道于…

小人书七天“悦”读四大名著篇今日推荐连环画《三国演义

连环画《三国演义-02》取材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同名小说的相关回目,讲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乱汉,朝堂与天下陷入大混乱的故事。何进被杀后董卓入京,他废去少帝刘辩,立九岁的刘协为帝,自任相国。忠君大臣们气愤不已,曹操自荐前去暗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亡途中为陈宫所救,二人弃官逃走。一众诸侯共讨董卓,曹操劝袁绍追击董卓,众诸侯不听,曹操只得独自引兵追击,却中途遇伏,惨败后往扬州而去,乱世纷争愈演愈烈。

标签: 三国演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