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史书里怎么写了“明朝那些事儿”
本文来源:光明网,作者:孙焕英,原题:《“二十五史”里一桩离奇公案》
一些年来,翻阅乐史资料,发现了一桩离奇的公案。“二十五史”中的《魏书》,是后魏之后北齐人魏收撰写的。当然,《魏书》是写南北朝时期北魏并东魏西魏及其以前的那些事儿的。就算是北齐人魏收撰写的时候,无意中涉及到了他的同代,至晚也只能够是北齐的,不会出现北齐以后的。唯物主义不信神,先人不会说后人。可是,在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中,却出现了“明朝那些事儿”!
《魏书·乐志》有这样一段话: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龟二年夏,有司问状。仲儒言:前被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后虽有器存,晓知者少。至熹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弦之急缓声之清浊。仲儒受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但仲儒在江左之日,颇爱琴,又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仲儒以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弦缓急声清浊,可以意推耳。(见中华书局版标点本“二十五史”《魏书》2833-2835《乐志》)
这段话的大意是:依照西汉京房所制订的六十律,可以推演出精确的音阶音准和创造出丰富的音乐艺术。而像明朝奸臣严嵩世蕃父子那样卑微的小人,是不会领略到音乐真髓的——黑字白纸、清清楚楚,《魏书》写了明朝事儿!
更为有奇怪的,中国的另一部权威正史《通典》(唐朝人杜佑编撰)、中华书局标点本《通典》3647-3648《乐三》)中也有这段话。除了个别的杜佑需要讳的字之外,其它相同,也清楚地写着“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这句话。杜佑编撰的《通典》中出现了这段话,并未注明是从《魏书》而来。只是中华书局在校勘说明中,有“据《魏书·乐志》”字样,从而可以看到《通典》中这段话和《魏书》关系的蛛丝马迹。这也就是说,唐人能够骂明人!
也许有人会问:《魏书》和《通典》并没有注明“严嵩父子”就是明朝的严嵩和严世蕃,但我有如下根据:
一,既然两部权威正史都引用了“严嵩”这个人名,那么,可以肯定,“严嵩”必然是当时的一位名人。查遍《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国历史大辞典》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大型工具书,在后魏和唐朝当朝及其以前,均无“严嵩”其人名。以后,也只有明朝的“严嵩”其人名。
二,就算是北齐和唐朝及其以前有“严嵩”其人而未被上述历史人名工具书列入,那么,其时“严嵩父子”同为名人者,更是不见。也就是说,和明朝的严嵩、严世蕃父子一样同为名人的几率,可以模糊为零。
三,北齐和唐朝及其以前的人,不仅“严嵩父子”和明朝的“严嵩父子”一样是父子名人,而且,前“严嵩父子”和后“严嵩父子”同样是父子反面名人,这种几率,是绝对没有的。
也就是说,如果《魏书》和《通典》所显示的“严嵩父子”不是明朝的严嵩和严世蕃,就需要越过上述的三道关口。因此说,北齐人撰写的《魏书》和唐朝人编撰的《通典》,都是前人说后人。而这些,绝对是“二十五史”上一桩离奇的公案。
我曾就此请教过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并提出这是一桩公案,他也很惊奇,但一直等到他逝世,也未见到他得出答案。真希望有人作出解答!

《易中天品三国》
《明朝那些事儿》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历史说得通俗易懂,本来枯燥无味、味同嚼蜡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活力,让人不忍卒读。今天推荐五本书,这五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与《明朝那些事儿》媲美!
易中天老师本身不是历史学出身,但是由于其研究的是文学方向,所以对于历史类的诸多书籍也是颇有见解,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大火之后,栏目组希望易中天老师讲解三国,因为三国的讨论要比汉代历史多一些,但是易中天老师并没有细致研究过三国的诸多历史,百般无奈之下接受的。《品三国》分为上下两部,在上部中有很多地方遭到了专业学者的质疑,还有一部分地方并没有新意。但是依旧火得一塌糊涂,在后面的16集中才是最为精华的部分,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引人深思!
这本书总体来说,质量不如《明朝那些事儿》,主要集中在语言功底以及历史知识这两个原因,作者在某些地方直接将文言文的史书进行翻译,没有糅杂进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某些部分的记录与史实不相符合,这也导致了很多人Diss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跟风之作,总体来说可以看得过去,休闲得时候看一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正牌历史学教授,南明史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里面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譬如为马士英正名,通过时人诗文、地方志、疏奏,考据出他是抗清失败被俘后牺牲的,对黄宗羲等人在这一问题的曲笔以及某些问题上的懦弱,进行了批评。这部书的价值比起《明朝那些事儿》有价值,有意义得多,强烈推荐阅读。
作者毕竟不是历史学出身,虽然也是搜罗了大量的史实作为指导,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有些瑕疵,这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将清朝的军事、宫廷、社会等方面描绘地淋漓尽致,算得上一本不错的野史,但是不能当做正统史书来看。
这本书的作者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手法比较类似,笔法通俗,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讲历史,算上这几本书中风格最为接近《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本书,但是作者的笔力较之于明月还是有一点差距,但是总体上来说,已经是一本颇为不错的历史科普文,通过诙谐幽默的笔锋将唐朝的诸多事情一一描绘出来。
目前,网络上也有架空历史这一个大类的小说,但是这也毕竟是架空历史,很多地方完全不尊重史实,《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既有着小说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风格,也有着历史科普文那般严谨的史实作为基础,推荐的这几本小说各有千秋,闲暇时不失为一种阅读选择。
《易中天品三国》
《明朝那些事儿》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历史说得通俗易懂,本来枯燥无味、味同嚼蜡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活力,让人不忍卒读。今天推荐五本书,这五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与《明朝那些事儿》媲美!
易中天老师本身不是历史学出身,但是由于其研究的是文学方向,所以对于历史类的诸多书籍也是颇有见解,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大火之后,栏目组希望易中天老师讲解三国,因为三国的讨论要比汉代历史多一些,但是易中天老师并没有细致研究过三国的诸多历史,百般无奈之下接受的。《品三国》分为上下两部,在上部中有很多地方遭到了专业学者的质疑,还有一部分地方并没有新意。但是依旧火得一塌糊涂,在后面的16集中才是最为精华的部分,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引人深思!
这本书总体来说,质量不如《明朝那些事儿》,主要集中在语言功底以及历史知识这两个原因,作者在某些地方直接将文言文的史书进行翻译,没有糅杂进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某些部分的记录与史实不相符合,这也导致了很多人Diss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跟风之作,总体来说可以看得过去,休闲得时候看一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正牌历史学教授,南明史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里面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譬如为马士英正名,通过时人诗文、地方志、疏奏,考据出他是抗清失败被俘后牺牲的,对黄宗羲等人在这一问题的曲笔以及某些问题上的懦弱,进行了批评。这部书的价值比起《明朝那些事儿》有价值,有意义得多,强烈推荐阅读。
作者毕竟不是历史学出身,虽然也是搜罗了大量的史实作为指导,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有些瑕疵,这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将清朝的军事、宫廷、社会等方面描绘地淋漓尽致,算得上一本不错的野史,但是不能当做正统史书来看。
这本书的作者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手法比较类似,笔法通俗,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讲历史,算上这几本书中风格最为接近《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本书,但是作者的笔力较之于明月还是有一点差距,但是总体上来说,已经是一本颇为不错的历史科普文,通过诙谐幽默的笔锋将唐朝的诸多事情一一描绘出来。
目前,网络上也有架空历史这一个大类的小说,但是这也毕竟是架空历史,很多地方完全不尊重史实,《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既有着小说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风格,也有着历史科普文那般严谨的史实作为基础,推荐的这几本小说各有千秋,闲暇时不失为一种阅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