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日丨有国界的语言,无国界的翻译!
每年的9月30日,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翻译日”。
国际翻译日由国际翻译家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简称国际译联,英文简称FIT)于1991年提出。国际译联选择了早期西方《圣经》学家、《圣经》拉丁文本的 译者圣杰罗姆(Saint Jerome) 的生日作为国际翻译日,因此国际翻译日又称 圣杰罗姆日(Saint Jerome Day) 。这是一个表达翻译职业自豪感和加强翻译的日子。
国际翻译日是圣杰罗姆的生日9月30日。他作为 ,一直被西方笔译和口译工作者奉为守护神。长期以来,笔译和口译工作者都会利用他的生日前后的日子举行纪念活动。
A World Without Barriers ”,强调了翻译工作者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互联互通的关键作用。
回顾人类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从文明的发展趋势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来看,翻译活动都经历了宗教典籍翻译、人文著作翻译与实用文献翻译三个阶段。
谈起翻译,自然绕不开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立“四夷馆”,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人文著作也随即成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中心主题,中西文明的深度碰撞激发了中华民族新的创造活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实用文献的翻译又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立 ,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所提出的 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莎士比亚全集》(译作)、《呼啸山庄》(译作)、《英国文学史》等。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代表译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高老头》《老实人》等共30余部作品。
“没有她,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杨绛的译文非常注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因而她的译文十分注重细节描摹,语言幽默诙谐、自成一格。她的代表作有《堂吉诃德》(译作)、《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
现如今,26个英文字母的变化组合在国人眼里早已不再陌生,连幼儿园牙牙学语的小朋友都可以轻松回答 “what color is it?” 。然而,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国内翻译工作一路走来,叙述内容多以西学翻译为主,中学外播却鲜有涉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展现东方古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让世界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而

中国文学史
自 序 我写作这部《中国文学史》,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是什么“一家之言”。老实说,那些式样的著作,如今还谈不上。因为如今还不曾有过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文学史,足以指示读者们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和整个的真实的面目呢。中国文学自来无史,有之当自最近二三十年始。然这二三十年间所刊布的不下数十部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没有几部不是肢体残废,或患着贫血症的。易言之,即除了一二部外,所叙述的几乎都有些缺憾。本来,文学史只是叙述些代表的作家与作品,不能必责其“求全求备”。但假如一部英国文学史而遗落了莎士比亚与狄更斯,一部意大利文学史而遗落了但丁与鲍卡契奥,那是可以原谅的小事吗?许多中国文学史却正都是患着这个不可原谅的绝大缺憾。唐、五代的许多“变文”,金、元的几部“诸宫调”,宋、明的无数短篇平话,明、清的许多重要的宝卷、弹词,有哪一部“中国文学史”曾经涉笔记载过?不必说是那些新发见的与未被人注意着的文体了,即为元、明文学的主干的戏曲与小说,以及散曲的令套,他们又何尝曾注意及之呢?即偶然叙及之的,也只是以一二章节的篇页,草草了之。每每都是大张旗鼓地去讲河汾诸老,前后七子,以及什么桐城、阳湖。难道中国文学史的园地,便永远被一班喊着“主上圣明,臣罪当诛”的奴性的士大夫们占领着了吗?难道几篇无灵魂的随意写作的诗与散文,不妨涂抹了文学史上的好几十页的白纸,而那许多曾经打动了无量数平民的内心,使之歌,使之泣,使之称心的笑乐的真实的名著,反不得与之争数十百行的篇页吗?这是使我发愿要写一部比较的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学整个真实的面目与进展的历史的重要原因。这愿发了十余年,积稿也已不少。今年方得整理就绪,刊行于世,总算是可以自慰的事。但这部中国文学史也并不会是最完备的一部。真实的伟大的名著,还时时在被发见,将来尽有需要改写与增添的可能与必要。唯对于要进一步而写什么“一家言”的名著的诸君,这或将是一部在不被摒弃之…
英国文学选读
旨在向学生介绍英国中古时期至20世纪的文学发展历史和各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学会赏析英语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的艺术特色,并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批评能力。
这门课程将英国各时期文学历史、作家、作品三者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各种类型的英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赏析英国文学作品,促进学习者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者对英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1) 单元测验: 50% (每周 5-10个单选题 , 共120题 );
(2) 作业:10% (完成两次作业互评)
(2) 线上讨论: 10% (每周3-4个问题或话题,学生回复在15条以上此项得满分);
(3) 期末考试: 30% (从所有章节单元测验中出30道单选题)。
《英国文学选读》是一门融合了英语语言知识和英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课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或中等程度以上英语水平,并具备一定的英国历史和文化知识。
Course Introduction
1. 了解本课程的定位;2.了解文学的定义;3. 了解文学的作用;4.了解英国文学的各个历史时期和重要作家、作品。
0.1 Orientation 0.2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0.3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0.4 Periods of British Literature
陈 嘉.《英国文学史》(四卷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陈 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三卷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第三版).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5.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王佐良, 李赋宁《英国文学史》(五卷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二册)(重排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吴伟仁, 张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一、二册).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张伯香. 《英国文学教程》(上、下册)(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资讯
上篇:文学化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