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同样是魔幻小说,为何《哈利波特》能进语文书,莫言小说却进不了
相信近些年,很多朋友和笔者一样,一直在不断地接收这样的信息:《陈涉世家》被移出课本了,岳飞《满江红》也被移了,鲁迅的作品被删了不少,等等。
是的,这些年不只是人教版,各地方版的语文教材一直在变。有很多在课本里躺了几十年的经典,都被陆续移出课本。个中原因,网友们也只能猜一猜。笔者个人觉得,偶尔变一变也是好的,毕竟经典那么多,也确实需要新鲜的东西。但不管怎么删减,经典就是经典,这一点改变不了。
有被删的,自然也有新入选的。近些年,一些地方版的语文课本继续与时俱进,就连周杰伦写的歌词《蜗牛》,都入选了语文泛读教材。不过,周董这词写得确实不错,能量也很正,入选倒也没什么人质疑。不过,近年来,另一本书的入选确实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本书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此次入选的是北京景山版教材。 咱们不可否认罗琳这部小说确实在全球拥有很多粉丝,不少外国课本其实也选录了它。
所以此事的关键并不在于《哈利波特》写得好不好,而在于既然要选魔幻小说,为什么不选我们本土的?魔幻小说在近几年来,确实很流行,而罗琳的小说再出名,也只是一个魔幻类的通俗小说。而在我们本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人在,他就是莫言。
莫言的小说同样也是写魔幻的,这一点他是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但是大家翻看所有版本的语文课本,除了苏教版选入了莫言的一篇《卖白菜》节选外,基本上没有课本选录他的作品。而且颇有意思的是,这篇《卖白菜》也并非莫言最擅长的魔幻小说,只是他的一篇短篇回忆类小说,也就是说从题材上来看,莫言的经典魔幻小说其实是一篇都没有进课本的。
同样是魔幻小说,为何《哈利波特》能进语文书,莫言小说却进不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实将莫言的经典小说选入课本这件事,自他得诺贝尔奖之后,就一直有人提议过,但多年来却一直没成。至于原因,其实挺现实。
首先是专家的观点,我国语文组的专家朱于国先生的观点是:莫言的作品其实并不太容易理解。朱教授说得是没错的,莫言的小说虽然和《哈利波特》一样,都是写魔幻,但他是用魔幻写现实,这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其次是网友们的观点,对于莫言的作品是否该入选课本这件事,当时是有网站做过调查的,结果有89.7%的网友认为,并不适合孩子们读。网友们的观点很多,最重要的还是集中在内容上,他们认为莫言小说中的一些内容更适合大人看,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大人化的描写。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就能看出其实不是不愿意用我们本土的魔幻小说,而是莫言的作品不太合适,这个原因是很现实的。莫言小说不合适,那我们5000年的文明里,就真的没有适合孩子们读的魔幻小说了吗?有的!它就是《西游记》。
当代专家给《西游记》的定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放在现代的说法其实就是魔幻小说。论实力,笔者个人觉得它不管是从想象力,还是文学水平,都甩了《哈利波特》一书几条街。所以,几百年来,此书一直备受推崇,也被我们称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却有不少人认为《西游记》并不适合孩子们读。北大教授秦春华表示,《西游记》中提到了太多有关于佛法的事,这些很精深的东西,孩子们是理解不了的。这一看法,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对此事,笔者认为这样虽然秦教授对《西游记》的认知是对的,但抛开孩子们无法理解的禅意,这本《西游记》难道没有其它适合孩子们读的内容了吗?非也!
孩子们读《西游记》,看的并非所为的禅意,事实上他们也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大家想的其实是文中孙悟空的正直,唐僧的善良,沙僧的耿直,猪八戒的可爱;孩子们读它时,学的是做人要一腔正气,要对身边的朋友们够好。所以说,秦教授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哈利·波特》已经入语文书了,但目前《西游记》却只有红孩儿和猴王出世两章入选了一些地方版,而且还基本都是泛读课本。对此,笔者觉得十分可惜。不过我相信,教育专家们应该有自己的考量,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见《西游记》中更多的内容出现在语文书中。我们的魔幻小说,其实真的比《哈利·波特》牛,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波特在中国的遭遇
作者HowardW.French
就在10多天以前,中国读者还在翘首企盼《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7部,即其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圣》的正式发行。现在,他们不必如此焦急等待了。
该书的官方英文版于7月21日在全球发售,而在此整整10天前,一本同样名字的书就问世了。这是一个完全未经授权的版本,与即将问世的J·K·罗琳的畅销书没有任何瓜葛。
在中国,《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可谓种类繁多,既有冒罗琳女士之名的假冒《哈利·波特》第七部,也有中英文正版《哈利·波特》小说的各种非法复制品。
与其他一些国家一样,这里也有《哈利·波特》英文正式版本的非官方译本,上面印有中国重要出版机构的名称,而出版社本身却宣称对此毫不知情。此外,还有中国青少年作家的模仿之作,他们指望着能借一把“哈利·波特”的东风。这些冒牌的“哈利·波特”小说有时又被其他地下印刷厂印制销售。没人能说得清中国到底有多少冒牌的《哈利·波特》小说,但在市场上,人们轻易就能找到10多种未经授权的版本,其中有些甚至进入了学校图书馆。而网上流传的版本就更多了。
有些冒牌小说只是借用了罗琳女士的大名,故事情节则抄袭自其他著名作家(如托尔金,J·R·R·Tolkien,《指环王》作者)的作品,有些则在其中穿插武打小说的情节,并从《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中引入新角色。
席卷全球的“哈利·波特”出版现象,转变成某种中国式的东西:一种非凡想象力和惊人的勤劳的双重组合。
中国盲文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哈利·波特与中国瓷娃娃》一书,这是众多《哈利·波特》中文仿冒版之一。该出版社的编辑王莉莉(音译)说:“我们出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哈利·波特’太受欢迎了,我们也想分一杯羹。”
王女士的说法中体现出的态度,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冒牌《哈利·波特》小说在中国的盛行。在中国,旅行者可在机场药店的货架上找到6种不同的假冒“伟哥”,而盗版DVD、假毕加索画作,甚至一模一样的假冒名牌汽车也是到处可见。
代理罗琳女士的英国伦敦克里斯多夫·里特文学出版社的法律顾问尼尔·布莱尔说,公司正在调查有关盗版的报道,准备通过当地律师和中国出版商,并在中国执法机构的帮助下采取行动。
布莱尔先生说:“有些盗版书暗示J·K·罗琳写了这些小说。读者很有可能因为相信这是系列小说的一部分才购买它们,但显然,他们会失望的。”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近日,《故宫怪兽谈》创作分享会暨主题画展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举办。《故宫怪兽谈》是《故宫里的大怪兽》的姊妹篇,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是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家常怡创作的长篇魔幻童话。
据悉,该书1~6册首次集结出版,未来还将有3册陆续出版。已出版的6册书总计40余万字,面向7~12岁儿童。故事以故宫与北京城历史演变为创作背景,以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与故事为依托,讲述了11岁小女孩儿李小雨在故宫及5个故宫平行世界冒险的故事。
这套书的作者常怡以故宫传说里的精灵们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故宫旁边的北池子大街听怪兽故事的场景,分享了创作《故宫怪兽谈》的背景及心路历程。让我们了解了儿童文学的另类创作路径,即从口传文学,变成书面文学。插画作者谭诺则分享了创作长篇插画的挑战与快乐,讲述了如何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注意准确性和把书中人物进行图像化的过程。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向韬奋基金会捐赠了《故宫怪兽谈》及世界名著等价值10万码洋的作品。此外,插画作者谭诺专门为韬奋基金会创作了公益阅读画作,永久免费授权韬奋基金会作为公益宣传使用。此次捐赠活动充分体现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对全民阅读、乡村阅读的高度重视,希望借助韬奋乡村文化振兴计划,为乡村儿童阅读事业增添一份力量。
此外,现场还特别设有《故宫怪兽谈》主题插画展,共展出50余幅插画。这些插画遴选自画家谭诺为《故宫怪兽谈》创作的百余幅作品。
相关资讯
一直神秘的它终于露面啦!被称为中国版“哈利波特”,机甲英雄迷们还在等什么……
青少年软科幻小说《阿多拉基》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据悉,《阿多拉基》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牵手蛙圃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蛙圃文化)十年磨一剑的重磅产......
上篇: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
下篇:首版《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