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史景迁去世:他在幽微之处展现中国历史的深刻
据新京报报道,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享年85岁。
史景迁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时,从导师、明清史学家房兆楹那里收获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意为“学习历史、景仰司马迁”。他也许不会想到,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将会在多年后誉满全球。而他,也被视为费正清之后第二代汉学家中的代表人物,与孔飞力、魏斐德并称“美国汉学三杰”。
▲2005年11月15日,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下午结束行程,上飞机前参加妻子金安平的新书发表会。图/IC photo
史景迁1936年生于伦敦北郊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先后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上世纪60年代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完成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向。
他有两个导师,一个是费正清最得意的学生芮玛丽,另一个是明清史学家房兆楹。至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景迁曾表示:“因为中国历史非常复杂。我热爱历史,喜欢人物,喜欢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
他的史学研究领域颇为宽广,集人物、社会、政治和跨文化交流研究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历史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他擅长用聚焦个体命运的叙述方式,揭开宏大中国历史变迁的一角,并且文笔优美。这使得他的著述读起来充满人情味与故事性。
我们知道,由于史学界致力于将历史学上升为一门科学,因而严格遵守史料的准确性和叙述历史的客观性,致使大部分史学著作都艰涩难懂,读者仅限于专业的研究者。
在这种学术写作背景下,史景迁在史料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采用文学的叙事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大大增强了其史学著作的可读性。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史景迁的笔下,既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康熙,亦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王氏——山东一个不知名小县城郯城的无名农妇;既有来华西方人记录的中国经历——《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也有用国际眼光考察中华文明的作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可以看出,无论是选题还是历史书写,史景迁都在努力通过对细小史料的挖掘与描写来建构或揭示其主旨。从小的选题环节切入,一步步铺陈编织渲染,最终形成宏大的历史架构,这是史景迁著史的一大特色。
▲史景迁作品《前朝梦忆》封面图。
史景迁的想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整合断裂的资料,这一类想象多以可靠的史料为根基,串联起史料中的“空白区域”;移情重演,以人类经验的相通性,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勾画;叙述手法上的添枝加叶、烘托气氛,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史景迁作品中的想象主要是这一种,也是其作品最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史景迁的叙事历史就是一种历史小说,因为这与历史小说的“想象”并不相同:其一,讲述的人物信而有征,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不是虚构人物;其二,主要故事情节有资料支撑,既没有张冠李戴,也没有天马行空地肆意虚构。
这些想象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读者接受因素而加上的,其主要效果便是,拉近了读者与所述之事的距离,甚至还可产生共鸣,即使抽掉所有这些想象的细节,也并不影响其对历史的主要学术观点。他运用历史想象,只是为了在历史学法度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描述事实。
在研究与写作中,史景迁亦倾力讲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作为一个在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英国人,史景迁本就处于跨文化的语境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英语之外,他还通晓汉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这使得他的历史作品充满了跨文化交流的张力。
在史景迁的妻子、同为历史学家的金安平看来,丈夫的书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欢迎,是因为“用美妙的文体提供了一种西方读者读得懂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难理解,史景迁在传播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描写,构成了一个丰满真实、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赵清源(媒体人)

人间仙境数烟台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古老文明里,唯有中华文明千年不辍,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字从未断绝。而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指引着后人在黄土之中寻找祖先们曾走过的路。
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国人或许至今都不能认清自己的文明得以传承的源头。正因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名字,也会永远地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提起烟台福山古现村的王氏家族,可谓是当地名门。自明朝初年,一世祖王忠因出任山东登宁场盐大使而定居古现村,至王懿荣已是第十六代,数百年间英才辈出。然而,就在王懿荣五岁那年,祖父王兆琛于山西巡抚任上获罪,贬戍新疆,家产被抄,以致家道中落。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王家书香门第的本色,在母亲谢氏的悉心教导下,王懿荣不但熟读经史,科考入仕,更继承了其父王祖源的志趣,痴迷于金石文字之学,自称“好古成魔”。
那时的王懿荣,纵然是节衣缩食、典当家财,也要尽可能地收藏古代彝器,鉴赏研究,孜孜以求,是名满京都的金石学家。大概正是这样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终让王懿荣在一堆草药渣子里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夏天,王懿荣感染风寒却百药无效,病症久久不得缓解。十分器重王懿荣的光绪皇帝闻得此信,遂派太医前去探视,而太医开出的药方上写着一味极为罕见的药材—龙骨。王懿荣的家人在北京城内几经寻找,才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西鹤年堂买回了龙骨。王懿荣不知龙骨究竟是什么宝贝药物,便命人取来一看,发现都是些古旧的龟甲、骨头片。然而,就是王懿荣这不经意的一眼,穿越了中华历史三千年。
在那些甲骨碎片上,王懿荣发现了许多似篆非篆的奇异纹络,有着深厚金石学功底的他当即意识到,这些带有刻字纹样的甲骨碎片,绝不是单纯的药材。于是,王懿荣开始有心收购各种“龙骨”药材,对那些有着形似刻痕的甲骨片进行编号并拓片成册。与此同时,王懿荣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官》的文字记载,开始研究、破译这些抽象而单调的文字符号,最终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并由此抽丝剥茧,慢慢地整理出一段段尘埋泥土中的古老历史:这些甲骨文正是记录殷商王朝时君王祭天祈福、发布政令、征伐方国的史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现代汉字的鼻祖。
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那些甲骨文字刻下的,是中国文明的破晓时间:汉字的起源和发展,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疑问,都得到了崭新的研究方向。故此,王懿荣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甲骨学”也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三大显学之一。
这位潜心金石、埋首研究的文人王懿荣,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王懿荣毅然投笔从戎,上书请命,要求回到故乡烟台操办团练,抵御日寇。在他的奔走呼吁下,登州军民很快组织起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军。那时,莱阳友人徐桂宝将一把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赠送给王懿荣。王懿荣如获至宝,当即写下《宝刀歌》一首以明心志,勉励自己成为戚继光那样的抗倭英豪。
可惜王懿荣尚未出征,腐败的清政府便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哀痛无比的王懿荣只得望着案头的戚家宝刀,悲吟出“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的诗句。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上至慈禧太后、光绪帝,下至文武官员,纷纷敛财逃命。王懿荣一肩担起京师团练大臣之责,带领老弱残兵守卫京城。8月14日,北京城破,王懿荣以巷为战,拒不投降,坚持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投井自尽。
据说,今天的北京锡拉胡同21号院便是王懿荣旧时故居。从烟台归来后,我曾特意去寻访,却只见一片红墙小楼,再无半点百年前的形貌,而王懿荣殉节的古井也早没了踪迹。至于他在福山古现村的旧时家园也不复当初模样,到处都是城市开发的欣欣向荣。但我却以为,纵然与王懿荣有关的遗迹再难寻觅,他的治学品格、爱国情怀却是永存的,他敢于铁肩担道义的不朽精神更可以超越时空、贯通古今。这种精神,也一直积淀在烟台人的血液里,筑造了一代又一代烟台人的骨格。而我也始终坚信,烟台的山川沧海会永远铭记,那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还有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
图/张鹿、王庆华、吕静波、吴金洋
原标题:《【人间仙境数烟台】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原创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世人誉为“历史之父”。他毕其一生功力撰写的《史记》,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中下层官吏,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把做一名历史学家,写一部有价值史书的理想,寄托到了儿子身上。
在司马谈的精心培育下,司马迁十岁时,就能把《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经典史籍流畅地诵读。
司马谈升任朝廷掌管天文历算等的太史令后,全家迁移到了京城长安。司马迁在长安,有了机会向当时的古文大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今文大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由于有父亲和名师大家的教育,加之本人自幼聪慧,学习刻苦,不到二十岁就成为了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
司迁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在他二十岁那年,就开始远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布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收集传说故事,考察民俗风情,实地考察古代和近代的历史。
他在长沙汩罗县,凭吊了屈原和贾谊,将搜集到的两人材料揉在一起写了篇“合传”。来到浙江,他登上会稽山,探“禹穴”,详细考察了夏禹治水的事迹,为以后写“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作了初步准备。
游历了江南之后渡江北上,到江苏淮阴,搜集韩信的遗闻遗事,以后这些都将被写进《淮阴侯列传》。来到鲁国都城曲阜,搜集了孔子的材料,随后到附近的峄山、薛县,搜集了有关孟尝君的丰富材料,以后在他写的《孟尝君列传》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此后他转向南游,先后到了彭城、沛县、丰县等地,听当地父老讲了不少他前所未闻的故事,使他对刘邦和汉初朝廷的不少重臣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些以后成了《史记》中的精华部分。尔后,他还到了睢阳、大梁,搜集了魏公子信陵君的不少故事。
一句话,通过这次长途漫游,他的收获是丰富而宝贵的,对他后来撰写《史记》无疑有巨大的帮助。
回到长安不久,司马迁正式进入仕途,当上了郎中。郎中是皇帝的侍从官,职责包括护卫、陪从、顾问及差遣等,属于朝廷的高级官员。由于不断侍从汉武帝出巡和奉命出使,司马迁先后游历了汾阴、空峒、巴蜀以南、昆明、内蒙及长城以北等更多的地方,结交了朝廷和地方的许多人物,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不少的见闻,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君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来已有的礼仪。简单地说,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就称为封;在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就称为禅。
随侍皇帝泰山封禅,就朝廷的官员们来说,是个头等苦差事。在汉武帝元丰元年春正月的泰山封禅中随侍的司马谈病倒了,很快就病入膏肓进入了弥留。司马谈把毕身未遂的大事托付给了司马迁。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的临终遗命。
元封八年(前108年),司马迁正式作了太史令,掌管皇家图籍和国家的天文历法。他博览了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档案文献,极大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汉武帝朝时,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司马迁和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唐都一起,编制了《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法,它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经汉武帝批准,从公元前101年开始执行,它运行了188年后才被新的历法所取代。
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善于骑射著称。前89年,他主动请缨,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在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遭遇。李陵指挥将士英勇作战,初期取得了胜利。但随后被增援来的匈奴大军围困,深入敌后的汉军矢尽粮绝,陷入了绝境。在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下,李陵被迫放下武器,投降了匈奴。这一消息传回长安,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汉武帝是个性格刚强的人,李陵失败后壮烈战死,他可以给予嘉奖,但失败后去投降,他就感到愤怒且无法容忍,必须严惩。在廷议时,心直口快的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被获罪下狱。
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子女被处死,家产被全部没收充公。李陵最初很可能是诈降,但后来由于全家被杀,断绝了回归汉朝的念头。他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妻,并成为匈奴的贵族。
在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发生前,司马迁已进行了六年的《史记》著述工作,处于“草创未就”阶段。司马迁获罪下狱后,根据当时的规矩,一是伏法被杀,二是甘受“腐刑”。司马迁千思万虑,想起了历史上西伯、仲尼、孙膑......等一系列人物,他们都是在遭遇苦难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后世天下的。为此,司马迁决定接受“腐刑”,忍辱含垢,将生命保留下来,实现自己完成撰写《史记》的计划。
太始元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50岁的司马迁获释,出狱后作中书令,以宦官的身份侍奉汉武帝。司马迁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无比的愤恨,以坚强的毅力坚持著述。
从作太史令开始准备工作,到太始四年全部写作计划基本完成,司马迁共用了十六年时间,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和理想。
司马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对不幸生活选择的勇气和忍辱负重的坚强毅力,比取得的成就本身更为重要。
《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史记》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资讯
上篇:首版《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