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绘画、精赋诗这对父子成了现代的“伯牙子期”
你只当你爸是提款机 他们父子俩却成了“伯牙子期”
最近,你是不是也被李靖一句“他是我儿”骗走了眼泪?
近日正在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比起以往版本,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已经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割肉还母、割骨还父”的愚孝,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当下时代的父子关系。
父亲作画,灵动的花鸟虫鱼跃然纸上
儿子题诗,点睛的妙语哲思相得益彰
视频中的父亲名为邹庆长,儿子名为邹相。像视频中这种“父亲作画,儿子题诗”的场景,开始于2012年。
清逸脱俗出深山,风霜雪雨若等闲。
峥嵘岁月默无声,云蒸霞蔚天地宽。
父亲邹庆长出生于豫南山区,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与绘画的渊源,始于小时候县文化馆一位老师偶然的指导。从那时起,绘画成了邹父的爱好,他在学习劳动之余坚持画画——画山水、画花鸟、画老虎、画悟空……渐渐越画越好、越画越像。
然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子女的学费,邹庆长后来不得不放弃作画,补贴家用。直到2012年,邹父来到郑州与其子邹相同住,才得以重拾画笔。
“父亲喜欢作画,我又善于写诗。于是我提出一个建议,让他来画画,我来写诗。”邹相介绍,他与父亲写诗作画,始于这么一个提议。
父子二人之间有着旁人难以比拟的默契,他们创作的灵感主要源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乡村风光、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感悟……有时灵感奔涌而出,父子二人一天甚至可以创作三幅诗画。
下图的这幅《红梅赞》就是父子俩借所见所感,灵感乍现,提笔而作。图中的红梅美丽动人而苍劲挺拔,有傲雪凌霜之姿。故邹相赋诗赞其“凌风傲放”,一句“藐寒冬”将红梅人格化,赞扬其不屈的风骨。
破岩脱尘乾坤中,凌风傲放藐寒冬。
红梅映雪话春秋,花枝摇曳醉长空。
2015年,邹相出版一本名为《父亲作画我题诗》的画册,里面收录了他与父亲一同创作的近百幅诗画。
对于创作,邹庆长、邹相父子二人有各自的理想与坚持。
来到郑州之后,邹庆长的工作是小区里一名绿化工人,平日里的工作并不轻松,而在工作之余,他利用傍晚的闲暇时间画画,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绘画成了这位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以来的坚持。
而儿子邹相作为一名青年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从1999年开始创作,至今已有近20年。受禅学文化的影响,邹相崇尚简单清净的生活方式:上班、读书、写作、会友……他的生活简单却禅意自在。
悬崖绝壁云出岫,山涧清泉石上流。
抚琴拈月引洞仙,高顾遐视醉春秋。
邹相非常重视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他认为,与父亲一同创作,不仅是自己创作途中的助推力,也是自己尽孝道的一种方式。
诗词起源于上古,国画起源于汉代。这两者放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相比于作一幅画,不少成年人更愿意面对手机屏幕关注各种各样的八卦轶事;相比于赋一首诗,不少年轻人更热衷于来一局惊险刺激的“王者荣耀”。
邹相坦言,他与父亲创作书画,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想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绵延不绝,靠得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能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出一些贡献,是让邹庆长父子倍感欣慰的事情。
着意觅春不见春,踏青千川至昆仑。
忽闻百鸟啼声欢,山花竞放惊流云。
邹庆长父子二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视频中出现的静心绘画的小朋友,是邹相十岁的儿子邹子墨。他从小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画画。在别的孩子打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邹子墨时常会与爷爷一同静心画画、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父子孙三人同台创作,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邹相称,未来,他们还会将诗画的创作继续坚持下去。
▲以上内容均选自画册《父亲作画我题诗》
父亲作画子题诗,这对父子版的“伯牙子期”想必也会令很多人感到羡慕吧!不过,说到与父亲的关系,我们广大网友也有很多话想说……
网友@锦光V:我爸不太喜欢打字,也不太喜欢聊天。我和他的微信聊天记录全靠转账撑起来。我看他手机的时候发现他屏蔽我的私发消息,他还不承认!
网友@匿名:我和我爸之间没有什么代沟隔阂,彼此讲话也很随意,像朋友、哥们儿一样,会互相开开玩笑、一起撸串、一起打球。
网友@烦烦不要秋葵:我老爸是个典型的好男人,家里拖地、扫地、擦桌子等家务一力承包,对我的事情格外上心,亲力亲为(小时候都是老爸帮我剪指甲)。
网友@闰土卖瓜:我爸特别爱讲大道理,每次逮到我都要从头到脚把我教育一番。虽然有时候我会有些不耐烦,都是不得不说他是为了我好,而且有些话很有道理。
新时代赋予父子关系更多的模式,无论是李靖以身相护的深沉父爱,还是邹氏父子题诗作画的默契,或是网友们口中的各类父子关系,都包含着同样的一份深厚情谊: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绘画之父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 “文学三杰” 的三位文学家: 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他们的杰作分别是《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第一个伟大代表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被公认为是新旧两个时代的桥梁,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
他是第一个突破中世纪拜占庭美术束缚探索用新的方法作画,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息的宗教画,人物造型较有立体感,注意空间效果,构图重点突出。他和诗人但丁是知交,并在《神曲》中赞扬过他,他俩在各自的文艺领域里取得了同等巨大的成就。
了解一下: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西方历史中的中世纪,指的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
这段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势力很强大,其中西欧地区以天主教占绝对统治地位,教权强大到能够和王权抗衡,影响力从精神领域扩张到世俗权利。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教会的种种恶行导致信众的不满,于是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这些新的教派统称为新教。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东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以及后来的新教,都是基督教,是不同的分支,许多中国人误以为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各自独立的宗教派别,是因为曾经的翻译错误,误把新教翻译成了基督教。
由于宗教控制力强大,中世纪的绘画只表现宗教素材,而且要符合宗教的要求,简单说,就是那时只能画神,还只能画得有神性无人性,必须把神祗们画得严肃死板高高在上才行,不能表现出凡人的喜怒哀乐。
在技法上,中世纪的绘画不讲透视和光影,画出来的都是些平面图案,已经完全抛弃了古希腊的艺术传统。
宗教对于文化、思想和艺术的全面禁锢,导致了人们对天主教文化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思想文化的革命运动,其中也包括了艺术领域,最初从意大利开始,后来蔓延到了整个西欧地区。
艺术领域的文艺复兴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反抗方式,绘画题材仍然以神话为主,但表现形式上却趋向于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传统,也就是艺术要写实和要表现美的传统。
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一个特点:以宗教题材的人物画为主,但画出来的神却有着凡人的情感,也有着凡人的人体美,其实是借着画神的名义,实际上是在画人,笔下的神明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场浩大的艺术变革必然有一个开头的人,这位开创者名叫乔托
文艺复兴运动因为在欧洲各地的兴起时间不同,因此时间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起始时间并不明确,通常认为是从中世纪晚期,在 年前后开始的,到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 年作为终点,历时三百多年,前面是中世纪,后面是近代,它被当作一个分界时期。
到乔托去世的时候,文艺复兴运动还没有开始,因此他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被称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画家,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先驱者,因为后来者们就是顺着他开创的路子走下去的。
作为中世纪画家,乔托当然是画宗教绘画的,早期的作品还有中世纪绘画的呆板味道,但已经开始追求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的立体效果,到后期的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应用就比较明显了,也就是有了明显的写实倾向。
乔托后期的代表作有《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等,都是画在教堂里的壁画。
这两幅作品水平高吗?那要看和谁比,和中世纪绘画作品相比,水平高太多了,但如果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巅峰水平比,我觉得又差得远。
当然了,放大了细看的话,还是很有看头的,比如画中人物的神态,尤其是想到那是七百年前的作品。
但如果硬要拔高这些作品的水平,我觉得就有点皇帝新衣的味道了,而且也不符合逻辑。
从逻辑上讲,在任何领域,开创者的水平,正常情况下都要比这个领域的巅峰水平差很远,如果不是这样,就只说明一个问题:他开创的事业没有生命力,所以后继无人,一开始就是巅峰,然后就走下坡路。
乔托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来自于他先驱者的身份,而不是因为他画作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多高,乔托是了不起的,因为他在自己的探索道路上找不到老师,而后来者们却能够以他为师。
画面中的人物,已经开始有了立体感,因为乔托已经开始应用透视和光影了,虽然系统讲述绘画透视原理的第一部著作《绘画论》,是百多年后才由阿尔伯蒂写出来的。
顺便说一句,利用线性透视原理、光影明暗关系以及大场景中的空气透视原理等等,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真实世界,是我们眼睛的视错觉在艺术中的一个应用,被称为'错觉再现’,利用欣赏者自身的视错觉,去再现真实世界的景象。
乔托对透视原理的利用还不成熟,从画面的背景就可以明显看出来,那些背景就像画出来的舞台布景一样,感觉上画中人物并没有处在背景所表现的环境之中,而是像在舞台上表演。
但是他终归开了个好头,不是吗?
最后提一个问题,乔托的这两幅作品,是什么画种?
年前后画的壁画,《犹大之吻》讲的是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哀悼基督》描述的是基督遗体下葬的情景,两幅画的幅面都是两米宽一米八五高,画在意大利的巴多瓦阿累那教堂里。
绘画用的是当时新发明不久的湿壁画方法,用熟石灰调和的灰泥打底,等半干的时候用水调制的颜料绘画,让颜料渗透进灰泥里,和灰泥底形成一体而不会出现表面剥落,是一种很耐久的壁画技术。
看上去很像油画是吧?当然不是,最早的油画要在一百多年后才出现,下一篇我就来聊聊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