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兔文化”,不只是呆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海英 任寒飞 王晓言】编者的话:送走虎年,迎来兔年,关于兔子的话题热起来。在东西方文化中,兔子多数情况下是可爱乖巧、柔弱或呆萌的形象。但是,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兔子的形象却亦正亦邪,有的代表奸诈狡猾,有的象征邪恶、色欲,有的则被描述为引导人类的神灵。
自古以来,兔子在许多文化中都被认为具有神性。比如埃及神话中伊西斯、奥西里斯等神灵都与兔子有密切联系。一些美洲原住民也崇拜“兔神”,他们相信神圣的兔子在一场大洪水之后重建了世界秩序。在近代一些文学作品中,兔子常常作为将人带入未知领域的向导出现。比如英国著名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爱丽丝就是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掉进了兔子洞,从而进入奇幻王国。而在芬兰作家阿托·帕林西纳的小说《遇见野兔的那一年》里,陷入中年困境的主人公也是跟着受伤的野兔开始冒险之旅。同样,阿根廷文学家塞萨尔·艾拉在小说《野兔》中,也是让兔子担任了类似导游的角色,引导人们发现拉美文明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待兔子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兔子被描述成月宫中的神灵,一方面,用“狡兔三窟”来形容奸诈狡猾。古希腊关于赫耳墨斯的神话传说中,兔子也是亦正亦邪的形象。在非洲布须曼人的民间传说中,野兔诡计多端,善于蛊惑人心。据记载,在古罗马时期兔子还被凯尔特人用来占卜。卡西乌斯·狄奥在《罗马史》中提到,凯尔特人在出征前将一只野兔放生,通过观察其逃跑方向来占卜吉凶。
在美国近代文化中,布勒兔是广为流传的一个诡计多端的英雄兔子形象。19世纪末期,《莱姆斯叔叔和布勒兔》一书由哈里斯整理出版,这本书算是布勒兔形象的集大成者。实际上,布勒兔的形象此前已经出现在不少作品中,据记载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叔叔罗伯特·罗斯福也曾参与这一形象的创作。布勒兔相关的故事,据说部分来自非洲的民间传说,也有相当多的情节来自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切诺基部落中广为流传的一些兔子神话。
狡兔三窟,欧洲的猎人们深知猎杀破坏田地的兔子非常困难。有经验的猎人会在农田中所有可能是兔子洞出口的地方设置陷阱,然后把经过训练的雪貂放到兔子洞里,这样才能把一整窝兔子“一网打尽”。但在兔子泛滥的澳大利亚,因为兔子的数量太多猎杀起来就没这么容易了。为了消灭兔子这一令人头痛的“入侵生物”,澳大利亚人使出浑身解数,连轰炸机和生物武器都用上了,也没能将兔子彻底清除。
兔子繁殖能力强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随处可见。因为惊人的繁殖能力,兔子被崇拜,但过犹不及,也因此招来杀戮。兔子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在古希腊神话中早有预示。相传,希腊拉罗岛的一名居民将怀孕的兔子带到岛上,当地很快兔满为患,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好在这个岛比较小,愤怒的居民们联合起来彻底消灭了兔子。随后,人们祈求神灵在天上放一只兔子作为对后世的警醒。于是,就有了被命名为天兔座的星座。早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就将天兔座列入48个星座之一。天兔座在天空中正位于猎户座下方,在大犬星座和小犬星座这两只“猎犬”的“追捕”范围之内。
此外,在中世纪的欧洲,禁欲主义广受宣扬提倡,兔子因繁殖能力强被视为色欲的象征,也因此成为基督教七宗罪的象征动物之一。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有所体现,比如在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的提香的画作《圣母子与圣凯瑟琳和一只兔子》中,可以看到圣母手里紧紧抓着一只白兔,有一种解读是这表达了克制欲望。在威廉·斯特朗的画作《诱惑》中,兔子也是作为色欲的形象出现的,它静静地趴在偷食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脚边。
兔子繁殖能力强,以至于古人相信兔子可以无性繁殖甚至重生复活。复活节是欧美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兔子正是复活节的标志性动物。相传,复活节兔子第一次出现可能是在14世纪的德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德国和荷兰移民逐渐将复活节与兔子相关的习俗带到美国。
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月神象征月亮与怀孕。而古希腊神话中的兔子既是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化身,也是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化身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兔子的形象在西方往往是柔美与野性并存的。
兔子和爱情也关系密切。浪漫的法国人就用“热兔子”形容性感、浪漫、有魅力的男人。雨果也曾说过,“捕获女人的芳心就像抓兔子一样,要先(用甜言蜜语)捕获她们的耳朵。”
兔子在英国还有幸运的含义。因为兔子依靠脚来快速逃生,所以英语中“兔脚”(rabbit's foot)有“幸运符”的意思。在英国某些地方,人们会用兔脚触碰新生儿,祝福孩子一生幸福。人们还会将兔脚形状的项链或钥匙扣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祝福其一路平安。有的地方,人们还喜欢在每月的第一天醒来时,连喊三声“兔子”,期盼整个月都获得好运。
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有传说认为兔子是由邪恶的女巫变的,她们变成兔子是为了让人放松警惕,方便做坏事。有西方学者认为兔子的这种负面形象或许与它藏头露尾、善于挖洞有很大关系。兔子的洞穴深入地下而且四通八达,古时候的人们无法探知洞穴的全貌。普通人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自然也对兔子产生出一些不好的联想。甚至有人以为兔子的洞穴可以连通地狱,兔子本身就是连通阴阳世界的使者。这些关于兔子的恐怖传说,令人们对外形柔弱的兔子产生了恐惧感。
兔子一般是弱者形象,但在西方的一些传说中,兔子反其道而行之,残暴地折磨或者杀死人类。13世纪的法国民间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中,就描述过一只名为“懦弱”的小野兔反击猎人。在一些欧洲中世纪图书的插图中,也有兔子折磨甚至虐杀猎人的故事。英国和德国都曾发现这类书籍,书中兔子捕获并审讯人类,甚至将人类残暴地处死。据分析,欧洲人之所以会将兔子妖魔化,跟兔子长了一双血红的眼睛有关。在西方传说中,恶魔、吸血鬼、狼人等恐怖形象的眼睛都是红的,因此红眼兔子也被认为具有恶的属性,起码算是恶魔的仆从或眼线。
上世纪初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克利夫顿镇,还流传着兔子杀人狂的传说。这个兔头人身的怪物,被称为“克利夫顿兔人”。时间久了,传说中的克利夫顿镇“凶案现场”的一座桥居然还吸引了不少前来猎奇的游人,尤其是在万圣节等与灵异氛围相关的节日里。后来,美国还拍摄过多部相关的恐怖电影,比如《兔子杀人狂》系列、《死亡幻觉》《烂尾》等,还衍生出相关故事书以及绘本,恐怖兔子玩偶等周边产品也风靡一时。如今,欧美国家的化装舞会或万圣节装扮中,兔子头套或者兔子面具往往不是用来扮可爱的,而是代表恐怖的形象。
在一些游戏中,兔子也被设置成恐怖角色。如《玩具熊的五夜后宫》中的兔子就为这款冒险逃生游戏制造了充足的恐怖氛围,那个有着多层牙齿、总是突然出现在屏幕中的蓝色兔子大脸,成为玩家心中噩梦般的存在。而在游戏《寂静岭3》中,不时出现的满身血污的布偶兔子为烘托恐怖气氛“贡献”很大。

迎接蛇年:探索中西方蛇文化的神秘之旅!
随着2025蛇年的临近,唐图英语角特别策划了一场围绕“蛇”主题的活动,开启了一段充满知识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英语爱好者,共同聚集在一起,深入探讨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和语言应用,令人倍感振奋。
活动伊始,主持人对蛇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众所周知,蛇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象征着智慧和长寿,还与许多神话人物紧密相连,例如女娲、伏羲和盘古。自古以来,蛇在华夏文化中就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农历的二月二,传说是蛇冬眠结束的日子。这一天被誉为“龙抬头”,寓意着春天的来临与万物复苏:一串串的文化符号,串联起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活动参与者们还探讨了蛇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形象。蛇的外貌常常让人联想到潜在的威胁和不幸,诸如“杯弓蛇影”这样的成语,进一步映射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这个过程中,与会者们对这些成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语言的转换练习,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感受到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活动的高潮部分是对于蛇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比较,参与者们踊跃分享了他们对《圣经》中蛇的记载的理解,特别提到那条诱惑亚当和夏娃的蛇,广泛贴合了它在西方语境下的负面印象。而“农夫与蛇”的寓言则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探讨这一故事的现实意义是否在于农夫对蛇冬眠习性的无知。
尽管西方文化中蛇的形象多呈阴暗面,但并非全然负面。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科勒比俄斯便是以缠绕着权杖的蛇作为标志,象征着治愈的力量,这与医学息息相关。在活动中,参与者们深入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蛇的不同形象,意在引导大家认知文化多样性,通过对比来增进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蛇的文化象征逐渐丰富了个人经历与小故事的分享。通过交流与对比,所有参与者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对蛇在东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复杂意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展望未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探索英语世界,并继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蛇文化的回顾和展望,更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一步。让我们共同期待蛇年的来临,开启更丰富的文化探索旅程!
在“古希腊古罗马展”探秘西方蛇韵
春节的脚步轻盈而至,蛇年的喜庆氛围愈发浓郁。大街小巷,红灯笼高高挂起,空气中弥漫着传统节日特有的年味。此时,山西博物院的“理想与光荣——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神秘世界的大门,去探寻蛇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独特奥秘。
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里,蛇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重生、疗愈、保护,同时也是力量、智慧和永恒的象征,频繁出现在众多神祇的故事中。
雅典娜是战争与智慧女神,作战时穿戴盔甲,上身裙覆蛇甲,左手持矛,右手持胜利女神,或者左手持盾牌,右手持矛。猫头鹰和蛇便是雅典娜的两大象征。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医疗之神,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山上目睹蛇用草药使同伴复活,深受启发,便将蛇缠绕在手杖上。从此,蛇盘杖成为西方医学界标志的文化源头,象征着治愈和保护,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与医学的神圣使命。
美杜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戈耳工三姐妹之一。传说看到她的眼睛会使人石化。珀尔修斯砍下了她的头,并镶嵌在盾上,献给了雅典娜。后世认为美杜莎的面孔具有驱邪之力,被雕刻在石棺角上,守护着逝者的安宁。
该雕塑讲述了阿波罗为母报仇,杀死巨蟒皮同,并建立神庙为人类指点迷津的故事。这一故事展现了蛇在神话中既可以是邪恶的代表,又能成为英雄成长的挑战,凸显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善恶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
刻有克努比斯的宝石和刻有安吉珀德的宝石
来自埃及神话的克努比斯,拥有狮的脑袋和蛇的身躯,据传可保护人不受毒物和疾病的侵害,尤其可以治疗胃病。同期刻有安吉珀德的宝石,安吉珀德拥有蛇腿,被称为“蛇腿神”,其独特形象丰富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奇幻色彩。
胜利女神尼克与女神雅典娜是表姐妹,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之战役之后,这两位女神被民间崇拜合二为一。相传雅典娜可以与蛇对话,蛇也是雅典娜的象征。所以浮雕上,尼克献的酒也是由蛇传递给雅典娜。
漫步在山西博物院2025年隆重推出的“理想与光荣——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你一定会发现,蛇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多样且复杂,既可以是智慧的象征,也可以是邪恶的代表;既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死亡的使者。尽管蛇经常扮演着负面角色,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其的崇拜和敬畏并未因此减弱。相反,他们通过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将蛇的形象定格为永恒的艺术符号,以此表达对自然、生命和智慧的敬畏之情。
理想与光荣——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
2025.01.01—2025.05.05
原标题:《在“古希腊古罗马展”探秘西方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