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时期,四大野战军下辖的王牌部队,最后保留下来的有几个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部队数量曾经一度突破数百万,而常规作战部队更是拥有70个军,这一时期堪称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巅峰。然而,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一些部队的番号被取消或调整到其他兵种,如炮兵、海军、空军、装甲兵、防空军、铁道兵、工程兵等。
1950年10月,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为了支援前线,我国全力动员,调集了150万兵力。这意味着,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人民军队的兵力再度增加了100多万。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为了节约军费开支,政府决定裁减19个军,从而使得一些部队的番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军队逐步实施裁军政策。尤其是在1985年,国家裁减了100万军队,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部队整编。整编的举措包括:一是将陆军改为集团军体制;二是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兵种融入集团军之中;三是为新成立的集团军增设了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部队等新的兵种;四是裁撤了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如骑兵、司号兵等。
与此同时,1985年成功改制为集团军的24个军,几乎都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具体来说:第一野战军下辖的第1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都保留并改制为集团军;第二野战军的第12军、第13军、第14军、第16军同样被保留并改制;第三野战军的第20军、第21军、第23军、第24军、第26军、第27军、第28军、第31军也都被留了下来,改编为集团军;第四野战军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1军、第42军、第47军、第54军也一并保留并改制为集团军。唯一的例外是铁军之称的第43军,在1985年被撤销。而第67军,则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华北野战军第二十兵团的一个军,成功改制为集团军。
到1985年,来自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王牌部队,是保留下来最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战争对兵力结构的要求不断变化,我国也实行了几次裁军政策。例如,1997年裁减了50万兵员,同时撤销了64集团军、28集团军和67集团军,这三个军分别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以及华北野战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军事发展的变化,世界各国的兵员规模普遍减小。我国也顺应这一趋势,继续裁减了多个王牌部队。比如,63集团军、23集团军和24集团军,这些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牌劲旅,也在之后的裁军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下辖的部队被并入了其他集团军。
经过整编,1985年成立的24个集团军,到最后只剩下18个。而在2015年,国家再次裁军30万,并撤销了5个集团军。这五个被撤销的集团军分别是47集团军、40集团军、14集团军、20集团军和27集团军,其中第40军、第20军、第27军,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王牌部队,综合作战能力极为强大,尤其是第40军,它被誉为“铁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顶尖部队之一。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裁军和整编,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集团军数量已经缩减到13个,分别是:来自第一野战军的第1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来自第二野战军的第12集团军、第13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来自第三野战军的第31集团军、第21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来自第四野战军的第38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41集团军、第42集团军和第54集团军。
总结来说,在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下辖的王牌部队,最终保留下来的仅有13个。而在这13个保留下来的集团军中,第四野战军的五个王牌部队最多,排名第一。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分别保留了三个王牌部队,而第一野战军仅保留了两个王牌部队。可以说,作为一支铁马雄师,第四野战军的保留在这场整编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野战兵团的司令员与政委都是谁?
众所周知,1948年11月1日,根据军委指示,解放军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原华北野战军部队划分华北军区。
相对于1948年整编时期野战军级建制,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的最高建制是兵团,这里所说兵团并不是48年整编后的兵团,而是一级军事指挥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共有十大野战兵团。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由晋绥野战军与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
晋绥野战军(1945年8月—1946年11月)
晋绥野战军是1945年8月由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编成,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1946年11月,取消晋绥野战军番号。
,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震),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1947年3月)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由原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与陕甘宁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合编而成,下辖6个旅,同年次月并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兵团
,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警备第1旅(旅长:贺晋年,政委:王世泰),警备第3旅(旅长:黄罗斌,政委:李鹤邦),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政委:黄振棠)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由南征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在1948年5月合编而成
南征野战军(1947年6月—1948年5月)
南征野战军是1947年6月为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而组建的,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六纵队)
,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段君毅)
陈谢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挺进豫西协防陕甘宁而组建的,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与第九纵队)及西北军起义军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同年7月华东野战军又分拆成陈粟的西兵团与许谭的东兵团。
陈粟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南下而组建的外线作战兵团和,下辖六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 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 政委:丁秋生),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 政委:王集成),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政委:江渭清),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 向明),第十纵队(司令员: 宋时轮 政委:景晓村)
许谭兵团是1947年7月负责山东地区内线作战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三纵队)
部队编制:第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七纵队(司令员: 成钧 政委: 赵启民),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编而成,辽沈战役期间分拆成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与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围困长春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二纵队)及六个独立师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
部队编制:第六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政委:邹衍),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政委:钟民),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政委:崔国辉),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塔山阻击战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及两个独立师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热河独立4师(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热河独立6师(师长:韩梅村、政委:钟辉)
华北野战军是由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其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被编成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晋察冀军区部队被编成晋察冀野战军
晋察冀野战军是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组建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1946年12月撤销,1947年5月二次重建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志民),第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李昌)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是1948年5月组建,因为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下辖三个纵队(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
司令员兼任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员:周士第,副政委:王新亭
部队编制:第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新亭),第十三纵队(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徐子荣),第十四纵队(司令员:韦杰,政委:甘渭汉),
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元帅),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南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陈谢集团司令员:陈赓(大将)
陈粟兵团司令员:陈毅(元帅),许谭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未授衔52年评级相当于中将级别),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元帅),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肖克(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陆军航空兵将全面提升全域到达、立体突击和持续作战等能力
陆军航空兵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现代化高技术兵种,上世纪80年代,陆军航空兵作为最年轻的一个兵种,走进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飞旋的铁翼为陆军的腾飞插上翅膀,使陆军只有步兵的历史宣告结束。近年来,陆航部队快速发展,更表明中国的陆军实现了由单一平面作战、向多维立体作战的新跨越。
2016年7月,朱日和训练基地,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悄然开启。朝其格尔附近的山口是蓝军左翼装甲进攻部队的必经之地,而距离山口大约六公里处又是一片绵延的山地,这为直升机的设伏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红军地面侦察部队的情报信息支持下,陆航直升机提前隐蔽在山地中,当一半的蓝军通过山口时,红军武装直升机快速出动,打掉一批坦克调整一个战位,五分钟内,一架直升机一次出动就击毁了蓝方七辆装甲和步兵战车。
迟滞蓝军近一个半小时,直到整个战斗结束,蓝军左翼战斗队形依旧没有进入核心交战地区,宣告对抗失败。
空地合成 中国陆军打造“树梢杀手”
1986年10月3日,在庆祝共和国37岁生日之际,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的方案。从此,陆军航空兵作为最年轻的一个兵种,走进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当年的“空军第一救护大队”从空军几经转隶到陆军,成为陆军航空兵的种子部队。飞行员们驾驶的战鹰,也经过了几次的更新换代。
中国陆航:多机型全天候作战兵种
飞行大队长汤军,以他的“汤氏套餐”享誉全军。2013年的南方某海域,全军陆航部队组织海上对地攻击演练,来自各战区的陆航精英各显神通,汤军和他的战友们从海面低高度、大速度隐蔽突防,运用远距离用导弹、中距离用火箭弹,近距离用航炮的套餐式攻击模式,一分钟之内连续攻击,首发命中,发发命中,精确摧毁目标,“汤氏套餐”由此得名。
“汤氏套餐”这一独具特色的集火攻击战法,随后在陆航部队推广应用,至今仍是陆航部队的教范。
陆航部队成立30年来,正是像汤军这样的一代代陆航人用娴熟的技战术水平和使命忠诚把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30年来,陆航战鹰北到大兴安岭,西到帕米尔高原,东到东南沿海,南到西南边陲,飞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万里蓝天下,摔打磨砺了部队,练强了本领,练硬了翅膀。在抢险救援、处突维稳、航天器回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向世人宣告,中国的陆军航空兵部队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空中轻骑兵”飞上了新高度。
今天,新一轮军队改革正在展开,在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下,陆航部队又有了新的坐标。
(原标题为《 中国军队之陆军航空兵 陆战铁翼傲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