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历史上,七个甲种集团军,都是哪个军演变的!
解放军历史上的甲种集团军,是反应最快,装备最精良,作风最强硬,还是最能打胜仗的王牌部队。
据统计,从1985年部队进行改编,我国先后成立了24个集团军。这24个集团军都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的王牌劲旅,演变而来的。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集团军的发展史并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甲类集团军与乙类集团军。
甲种集团军就是装备精良,编制满员,并且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甲种集团军。
乙种集团军在装备方面,肯定要次于甲种集团军,编制也不是满员,如果发生了战争,乙种集团军就可以得到补充。
这就是甲种集团军与乙种集团军的区别。
在解放军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七个甲种集团军。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个是第一集团军,该集团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军发展而来的。这支部队是开国上将贺炳炎,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手带出来的雄师劲旅,同时也是解放西北的主要武装力量。
据统计,第一军在贺炳炎将军的带领下,在西北战场上创造解放县城数量最多纪录,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此同时,第一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外战劲旅。
第二个是第38集团军,相信大家对这支部队都比较熟悉吧!它就是朝鲜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万岁军。如果提到万岁军,就不得不提到开国中将梁兴初,还有开国上将李天佑。
第38军就是虎将李天佑,在东北战场上一手带出来的雄师劲旅。等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梁兴初任军长,就是在他的领导下,第38军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战成名,从而奠定了军中老大哥的地位,被彭大将军称赞万岁军。
第三个是第39集团军,这支部队是由我军战争史上,有名的常胜军第39军演变而来的。而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如果再往前便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第三师。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39军的军事主官一直是刘震担任,抗美援朝时期,第39军的军长是吴信泉。这两位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名将,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及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第39军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在战场上屡挫强敌,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从而赢得常胜军的美称。
第四个是第54集团军,这支部队是由第44军与第45军演变而来的。
在1952年十月,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上级领导决定将第44军与第45军合并成54军,首任军长是丁盛。在他的带领下,第54军养成了顽强的作战风格,成为朝鲜战争后期的主力军。
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第54军并没有像其它部队那样,驻守某个地区,而是常年奔走西南边境,参加各种剿匪,平叛,还有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第54军,吃苦耐劳,反应迅速,可以随时随地,投入任何一场战斗,并且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组织有效的反攻,成为解放军历史上反应最快的王牌集团军。
第五个是第13集团军,这支部队是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中猛虎军,它是由第13军演变而来的,首任军长是俘虏敌将,数量最多的开国中将周希汉,他是开国大将陈赓的得力干将。而在全军还没有改编之前,第13军(中野第四纵队)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就是陈赓。
第六个是第21集团军,这支部队是第21军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是开国上将韦国清一手带出来的雄师劲旅。
可能,在解放战争时期,第21军没有被评选上第三野战军的五大主力。但这支部队在建国后的发展却很好,部队番号一直得到了保留,还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甲种集团军。
第七个是第27集团军,这支部队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在解放战争时期带出来的雄师劲旅。它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再往前就是胶东根据地的八路军。
不管部队的番号怎样变,在建国以前,这支部队的主要军事主官还是许世友,后聂凤智任职第27军的军长。两位将军都是出自华东野战军,更是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猛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军历史上,十个乙类集团军,都是哪个军演变的?
尽管乙类集团军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编制上无法与甲类集团军相比,但解放军历史上曾存在过十个乙类集团军,这些部队曾是各大野战军的精锐先锋。他们为解放事业、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堪称战斗力的象征。
首先是第40集团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第40军。众所周知,第40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是第四野战军的王牌部队,以“旋风军”的称号赫赫有名,机动能力强,曾在多个战场上迅速展开进攻,是当时人民军队中最具灵活性的力量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还是开国上将韩先楚所率领的铁马雄师,它在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和第38、第39集团军并列为解放军的三大劲旅。
接下来是第31集团军,这支部队源于第31军,而第31军的前身则是华东野战军的第13纵队。第13纵队早期是由八路军胶东根据地的部队改编而成,纵队司令员由后来的开国中将周志坚担任。在解放战争时期,第31军的实力虽未名列前茅,但其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特别是在福建战役中,它的表现十分出色。此后,部队长期驻守福建,成为了解放军中最擅长沿海作战的部队之一,并且在防台战线上担负了重要责任。
第三是第14集团军,其前身是第14军,这支部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原野战军的第四纵队。该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参与了解放两广及西南地区的战斗,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驻扎在云南,负责西南边境防御任务。第14集团军因长期在丛林中战斗,积累了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被誉为“丛林之虎”,堪称我军在特殊环境下的精锐力量。
第四是第65集团军,这支部队有些不同,它是在1985年全军改编时,由第36军、第37军、第65军和第69军合并而成。由此,第65集团军具备了四个不同军种的优良作战传统和作战风格,是一支融合了多种作战能力的特殊力量。
第五是第41集团军,这支部队由第41军发展而来,历史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它的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声名显赫的塔山猛虎军,首任军长是开国中将吴克华。在第四野战军中,第41军综合作战能力位居前列,号称四野的第五大主力部队。从东北三省一路打到华南两广,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了华南地区的守护者,长期担负着保护祖国南大门的重任。
第六是第42集团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第五纵队。虽然第42军在解放战争中并非顶尖部队,但它凭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解放军中的劲旅之一。特别是在朝鲜战场的表现,使得第42军的战功显赫,成为了岭南雄师。
第七是第47集团军,它源于第47军,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的第十纵队,首任军长为开国中将梁兴初。第47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成为第四野战军的王牌劲旅,战功赫赫,屡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第八是第20集团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第20军,源自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曾是陈毅元帅亲自看重的部队。该部队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表现突出,也在朝鲜战场的平津湖战役中取得了辉煌战果。综合作战能力位居第三野战军之上,是一支极具实力的超一流部队。
第九是第26集团军,源于第26军,其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的第八纵队。这支部队曾被誉为“攻坚豹子军”,并且在华东战场上拥有很高的声誉。第26集团军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还被第三野战军誉为第五大主力,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
第十是第16集团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的第一纵队,首任军长是尹先炳。在战略追歼阶段,第16军作为第五兵团的核心主力,参与了渡江战役及西南地区的解放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第16军回国驻防东北三省,成为了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长白猛虎军”。这支部队因其过硬的素质和卓越的战斗力,一直在我国的军事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乙类集团军虽然在规模和装备上较甲类集团军略逊一筹,但它们的历史足以证明它们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役中的不朽功绩。每一支乙类集团军,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和边疆的保卫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中坚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野战兵团的司令员与政委都是谁?
众所周知,1948年11月1日,根据军委指示,解放军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原华北野战军部队划分华北军区。
相对于1948年整编时期野战军级建制,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的最高建制是兵团,这里所说兵团并不是48年整编后的兵团,而是一级军事指挥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共有十大野战兵团。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由晋绥野战军与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
晋绥野战军(1945年8月—1946年11月)
晋绥野战军是1945年8月由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编成,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1946年11月,取消晋绥野战军番号。
,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震),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1947年3月)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由原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与陕甘宁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合编而成,下辖6个旅,同年次月并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兵团
,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警备第1旅(旅长:贺晋年,政委:王世泰),警备第3旅(旅长:黄罗斌,政委:李鹤邦),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政委:黄振棠)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由南征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在1948年5月合编而成
南征野战军(1947年6月—1948年5月)
南征野战军是1947年6月为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而组建的,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六纵队)
,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段君毅)
陈谢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挺进豫西协防陕甘宁而组建的,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与第九纵队)及西北军起义军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同年7月华东野战军又分拆成陈粟的西兵团与许谭的东兵团。
陈粟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南下而组建的外线作战兵团和,下辖六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 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 政委:丁秋生),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 政委:王集成),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政委:江渭清),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 向明),第十纵队(司令员: 宋时轮 政委:景晓村)
许谭兵团是1947年7月负责山东地区内线作战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三纵队)
部队编制:第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七纵队(司令员: 成钧 政委: 赵启民),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编而成,辽沈战役期间分拆成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与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围困长春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二纵队)及六个独立师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
部队编制:第六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政委:邹衍),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政委:钟民),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政委:崔国辉),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塔山阻击战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及两个独立师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热河独立4师(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热河独立6师(师长:韩梅村、政委:钟辉)
华北野战军是由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其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被编成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晋察冀军区部队被编成晋察冀野战军
晋察冀野战军是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组建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1946年12月撤销,1947年5月二次重建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志民),第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李昌)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是1948年5月组建,因为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下辖三个纵队(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
司令员兼任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员:周士第,副政委:王新亭
部队编制:第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新亭),第十三纵队(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徐子荣),第十四纵队(司令员:韦杰,政委:甘渭汉),
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元帅),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南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陈谢集团司令员:陈赓(大将)
陈粟兵团司令员:陈毅(元帅),许谭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未授衔52年评级相当于中将级别),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元帅),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肖克(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相关资讯
原创解放战场上的三大王牌兵团,下辖部队全部保留,兵团司令皆是名将
被誉为王牌主力兵团的有很多,像大家熟悉的第13兵团、第一兵团、第九兵团和第12兵团,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中的尖刀力量,承担了重要战斗任务。 这三个兵团无疑是当时最为强大的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