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放战场,我军五大主力兵团,是哪五个!司令员又是哪位名将任职
在解放战场上,敌我双方都创建了兵团建制,这样一来,导致兵团数量有很多。但是,每一个兵团的作战能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就比如:在蒋氏集团中,被公认的主力兵团,有廖耀湘兵团(番号为第九兵团),这个是一支机动兵团,配有新一军,新六军,第52军。
黄维兵团(番号为第12兵团),是一支,拥有清一色美式装备的王牌兵团,配有的王牌军第18军与第14军。除了,这两个战斗力较强的王牌兵团外,国军阵营还有第二兵团,第七兵团,第14兵团,都是解放战场上,综合作战能力较强的敌军主力兵团。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蒋氏集团的主力兵团,都有哪几个。那么,再来看看,在解放战场上,由人民子弟兵组建的16个兵团。
在1949年,各大野战军下辖的部队,共编成16个兵团。兵团番号是第一兵团至第20兵团。中间缺少了第六兵团,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后来起义部队,又组建了三个兵团,共计19个兵团。
在这19个兵团中,有五个兵团,战斗作风强硬,同时也为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公认的主力兵团。
第一个主力兵团是第19兵团,历经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两场比较重要的时期,兵团司令都是由铁血战将杨得志担任。
第19兵团是由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组建而成的。要知道,这三个军,都是属于华北野战军战斗作风较强的王牌部队。他们在解放时期,先后投入了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第19兵团,也是这场外战中的主力部队。下辖的第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打出了军威,国威,为五次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个主力兵团是第四兵团,该兵团历经了解放战争,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过,第四兵团在解放战场上,算是征战区域较广的王牌兵团之一。同时,在这过程中,第四兵团也消灭了敌军10万有生力量,为加快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第四兵团在解放时期,是由陈赓将军任兵团司令员的,下辖第13军,第14军,第15军。这三个王牌部队,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后,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由于第13军与第14军长期驻防西南深山,因此这两个军,成为全军最擅长丛林作战的两支猛虎军。
第15军在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上甘岭一战中,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守住了阵地,战后让第15军赢得了千岁军的称号。后来,这支部队成为我国第一个空降军。
第三个主力兵团是第13兵团,该兵团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而兵团司令员,先后也换了三位,第一位是四野名将程子华,第二位是四野猛将黄永胜,第三位是四野名将邓华,他们都是来自第四野战。
在不同的时期,第13兵团下辖的部队是不一样的。比如:程子华任兵团司令的时候,下辖部队第38军,第47军,第四十九军。等到,邓华担任十三兵团司令员的时候,该兵团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下辖三个军变成了第38军,第39军,第40军。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三个军,是第四野战军的头号王牌军。自然,第十三兵团也是我军所有兵团中,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一个兵团。对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个主力兵团是第九兵团,该兵团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兵团司令员也换了好几位,一开始是宋时轮担任兵团司令员。此时的第九兵团下辖第20军,第27军,第33军,第三十军。这样的配置,在当时的解放战场上,第九兵团是属于第三野战军的扛把子。因为,第20军与第27军是三野,战斗作风最顽强的两个王牌军。
抗美援朝时期,第九兵团的司令员,还是宋时轮,而下辖三个军,变成了第20军,第27军,第26军。不过,后来的第24军,第23军也被划入志愿军第九兵团。而此时的兵团司令也换成了王建安,后来的王必成,陶勇都相继担任过,该兵团的司令员。
第五个主力兵团是第14兵团。虽然,该兵团存在的时间最短,但14兵团依然可以位列我军五大主力兵团之一。为何呢?主要是因为第14兵团下辖的第39军,第41军,第42军皆是王牌劲旅,而兵团司令员的来头也不小,他就是刘亚楼。
在建国后,来自14兵团的三个军,都完整保留,没有被撤销。足以可见,它们都是属于战功赫赫的王牌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发展历程回眸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吴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央军委决定,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番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团军。
从最多时的70军到如今的13个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历经多次精简、改编,不断朝着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精兵之路砥砺前行。
看数量:从“70个”到“18个”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统一规定。
各野战军所辖纵队改称军,全军共编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共下辖带有军的19个兵团,全军五大野战军和兵团共下辖70个军,其分布是:第1野战军共有12个军,第二野战军共有10个军,第三野战军共有16个军,第四野战军共有19个军,华北军区野战军共有13个军。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03年,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10次大裁军,共涉及52个军,其中撤销29个军,改编23个军。
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中国政府《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共有18个集团军。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70个军浓缩为18个集团军:第27军、第38军、第65军、第16军、第39军、第40军、第20军,第26军、第54军、第1军、第12军、第31军、第41军、第42军、第13军、第14军、第21军、第47军。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至1982年9月,撤销和改编38个军。
这期间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7次大裁军,共撤销和改编了38个军,其中15个军撤销,23个军改编成军兵种部队和经济建设部队。
15个军被撤销:第8军、第58军、第70军、西北独立军第1军、西北独立军第2军、西北独立军第3军、第52军、第53军、第61军、第62军、第18军、第17军、第48军、第22军、第44军与第45军合并为第54军。
4个军改编成海军:第30军、第10军、第35军、第44军。
6个军改编成空军: 第49军、第51军、第25军、第11军、第33军、第15军。
3个军改编成公安部队:第33军、第34军、第29军。
3个军的部队改编为炮兵:第4军、第7军、第3军(大部分部队1952年6月合并到第1军,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所属部队两个师合到第1军部队,两个师改编成炮兵和空军)、
7个军的部队改编为经济建设部队:第5军改编为农建师、第19军第57师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9军所属部队改变成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8、9师、第2军所属部队大都整编成新疆农业建设部队、第6军所属部队改编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建部队、第36军改编成建筑工程部队、第37军改编成建筑工程部队,
第二阶段:1985年百万大裁军,撤销8个军,成立集团军。
1985年,邓小平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转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此后,全军体制改革、精简工作全面展开。
第11军、第43军、第46军、第50军、第55军、第60军、第66军、第69军被撤销番号。同时,为适应军队发展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陆军体制编制,人民解放军逐步将陆军军改编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
第三阶段:1997年---2003年两次大裁军,撤销6个军。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在1997年至1999年三年时间内再度裁减军队员额50万,第64军、第67军被撤销。
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在2003年至2005年三年时间内再度裁减军队员额20万,第23集团军、第24集团军、第28集团军、第63军被撤销。
人民解放军历经10次大裁军,不仅精简了军队、兵员数量,而且还使解放军的装备、兵种合成、部队编制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解放战争初期的徒步化,历经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到如今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和兵员运载工具、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火力打击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我军也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与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相关的能力“信息化”建设,我军国防先进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个变化:由单一的步兵军转变为多军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人民解放军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军全部改变成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在集团军编成内,构成了以装甲兵、步兵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以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组成的火力支援力量,以侦查兵、通讯兵、工程兵、防化学兵、气象兵和电子对抗专业分队组成的作战保障力量,以运输、修理、管线、卫生、军需、器材等专业分队组成的后勤保障力量。这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此之前,人民解放军的步兵军不包括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种,这些兵种都自成体系,战时临时配属给步兵军。
目前,人民解放军陆军的集团军通常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航空兵等诸多军兵种。
第三个变化:作战单元小型化、合成化、模块化。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命令各野战军所辖纵队改称军,当时军的编制是军、师、团、营、连、排、班的编制;现在部分集团军改为军、旅、营、连、排、班的编制,作战单元逐步小型化、合成化、模块化。
在陆军军的变革中,不仅步兵的数量大大减少,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伪装部队、特种侦察兵、气象兵等新型兵种专业不断产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由70个军演变成18个集团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历史性转变,打造出了高质量、高效能、高科技的精锐之师。
在这轮改革强军中,原18个集团军调整组建为13个集团军,这是对陆军机动作战部队的整体性重塑,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档案信息网珍档赏析国民党沿江驻军分布情况图
渡江战役的胜利不是一日之功。中国共产党深谋远虑,很早就部署了在国统区的有关情报、资 料收集工作。对江阴要塞的策反工作,早在1947年就已开始。1948年5月10日,为加强对苏南及长江两岸党组织的领导,中共华中工委决定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江南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为战略决战和解放军南下作准备。1948年末,蒋介石下令封锁长江,致使长江南北交通线中断。华中工委 依靠群众,迅速建立行之有效的交通线,确保大江南北的联络沟通,并加紧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绘制沿江国民党驻军分布情况图,为我军顺利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打过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馆藏国民党沿江驻军分布情况等图绘于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间,共有3件,是华中工委情报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而秘密绘就,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国民党沿江驻军防务分配图(幅面40cm×18cm,比例尺1:50000),该图是国民党军队从张家港至江阴黄田港段的防务图,著名的江阴要塞即位于此。
沿江两岸蒋军态势图。绘于1948年1月28日,反映了东自江苏沙洲,西至安徽繁昌的国民党沿江驻军情况。
八圩港敌驻情况的简图。绘图人王明达,绘于即将渡江前夕。
相关资讯
下篇: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