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专业领读名著,用新视角看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08:46

阅读人数: 126

本文主题: 解读历史文学小说

这部书(分上下两册)分别点评了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呈现上都非常的学术、专业且详实,并提供了普通读者难以触及的深入视角,便于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时代及文学意义。

对我来说,虽然某些篇目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比如《世说新语》,它主要围绕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政治,讲述了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不熟悉这部书,且文中大量引用文言原文制造了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的读者来说,确实会存在一定的信息摄入障碍,但可能也是由于信息时代的读者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只能依靠画面和听觉的刺激来吸收一些传播性较强的观点,无法沉浸式阅读一些文本和观点密集的内容,碎片化阅读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流,甚至都无法称之为阅读,可能只是称得上是对文字碎片的浏览和摄取。但努力克服这种不集中,并不断地思考,以及和朋友讨论的过程,无疑是一次非常有帮助的阅读体验。 好的结果并不总是容易的,总会伴随着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对于很多本书中的作品,其实我都没有完整的阅读过,仅仅依赖于上学时课本里的摘录,或者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十几岁的年纪读这些书,可能顶多就是有一些比较浅层的了解,或者认识一些生僻字,熟练一些文言文的生词和意思,从而更好地在考试中得分,这可能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路径是统一规范的,为了在这个系统里更高效地取得更好的结果,你需要把时间集中利用于一定会考什么以及可能会考什么这些问题上,要从出题者的思路去分析文本,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读者。应该说, 哪怕在现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文学读者也是奢侈的,我们读很多书,可能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社交困惑,也可能是为了工作提升,或者是为了积累谈资和塑造人设,假如不从事类似的工作或以此牟利,读纯文学及其评论可能是性价比最低的行为。

所以我觉得,能够有机会被专业的人带领着去做一些文本分析,是非常难得的。比如我由此知道了《金瓶梅》其实是一部商业小说,但广为流传的只是它的一些淫秽描写。它对于市井生活和普罗大众的描写是详尽而具有吸引力的。而且作者在写潘金莲等一众女性角色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独有的关怀和共情,文学历史也因此产生了变革,家庭生活和女性进入了小说的视野。

我们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出场仅有寥寥几笔,而且大多数都具备工具人的属性,或美貌,或邪恶,人物塑造大体扁平或单一, 历史是男性的历史,女性很少被记录,她们总是被忽视,被隐藏,更甚者被污名化,但今天,拥有更新的视角的我们再去读这些作品,应该要从这种角度再去思考这些问题,为女性的历史正名。

小说和历史的细节会存在较大的出入 ,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和《三国志》以及真实的取经历史的差异,有时候小说为了可读性或者出于作者的个人立场,会对某些角色的设置做更极致的设置,比如曹操的奸诈,周瑜的小肚鸡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刘备的宽厚仁德,甚至刘备、玄奘、姜太公,被塑造成了高德但无能之人,实际上若真是无能之辈,怎么能创造历史,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但小说能展现出的作者立场可能只是我们能通过细节收集并总结出来的,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在文本深处,或者压根不体现,他的叙述仅仅只是客观描述或者呈现,所以现在偶尔看到一些读者通过小说里的一些非常细节的设定,去判断作者的道德观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立场,我觉得也是不可取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创作的自由,甚至会让作者过于在意读者和市场的反应,而无法真诚地写作。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不能虚伪。

专业领读名著,用新视角看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

电视剧《北上》热播,原著小说深度解析与思考

在3月3日晚上,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北上》正式上线,其影响力不仅源于精美的制作,还因其改编自小说家徐则臣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剧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总导演,白鹿与欧豪领衔主演,聚焦大运河沿岸一群少年的生活故事。首播后,剧集便以实时收视率突破3,成为同时间段收视率第一,刷新了近两年来剧集首播日的观众纪录,这无疑预示着其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与文学价值。原著小说《北上》不仅以50万册的销售量斩获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它的成功还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在影视改编上的广阔前景。

《北上》源于徐则臣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度探讨,在他笔下,这条连接古今、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现代故事的河流,是一个丰富的叙事载体。剧中讲述的故事最初从1901年一对意大利兄弟的纠葛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后代在运河沿岸的人生选择与命运交织,形成了一个关于寻根与归属的叙事长卷。通过小波罗寻找兄弟的故事,徐则臣将历史时间的深度与当代情感的广度相结合,展现了对民族精神与历史沉淀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历史线”和“当下线”的交织进行。在1901年,清政府命令废止漕运,代表中国社会发展转折的一年,成为了小说的起点。与之呼应的是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此时,历史与现实在时间的流动中交汇。徐则臣通过这条河流,不仅描绘了100多年的历史,更揭示了一个民族在风雨中坚韧生存与发展的大背景。正如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所言:“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性。

在编剧与导演的共同努力下,电视剧版《北上》在保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更多聚焦于“当下线”,着重展示运河沿岸船民的生活变迁,这一选择显然让观众能更切身地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徐则臣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小说中,他以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思考。例如,书中描写运河两岸风景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轻盈。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北上》在叙述时既保持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又能在情感的表达上击中读者的心。

小说的主要人物均有独特的发展弧线。以“小波罗”为线索,小说塑造了一代代不同背景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着从孤独到归属的成长。通过翻译谢平遥、厨子邵常来等角色,徐则臣向读者展示了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物命运交织,突显了时代对个体的挤压与熏陶。

从小波罗的寻找,到后代对于根源的追寻,人物之间的情感与历史的纠葛展示了人性中对爱的渴望与对归属感的探求。每一个角色都是时代的缩影,无论是辉煌还是落魄,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在结构布局上,《北上》采用了生活的切片式叙述手法,小说的不同时间节点和人物线索交错穿行,让叙事更显灵动。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张力,也让读者能在阅读时随时穿梭于过去与现在之间,使传统与现代的情感共鸣在心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这种叙述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单线发展的乏味感,使得小说更具层次感与复杂性。

由于电视剧版本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增添了夏家与陈家的故事,使得一条主线更加丰富,这种改动未必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意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角色更多的背景和动机,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对于《北上》这部作品,我个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历史厚重感与人文关怀。在读完原著后,我无不为作者通过大运河讲述的深刻故事所打动。每当想到小波罗对弟弟的牵挂以及后代对根源的追寻,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

在观看电视剧时,尤其是那段黑白影像的处理,结合原著中的历史线索,更让人难以忘怀,它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与思考。这样的表达,既保留了小说所隐含的深邃意境,也为现代观众提供了更为生动的感官体验。

综上所述,《北上》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一条历史悠久河流的礼赞,更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徐则臣以饱含激情的文字透视了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织。

这种作品适合于任何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理解历史不仅仅在书本中,更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电视剧的改编,期望更广泛的观众能够被这段富有生命力的故事所打动,并激发出对大运河文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正如徐则臣所说,“一部小说,一个文学作品,它可以也需要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播开去”,希望《北上》能够促进观者对文学的探索,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复活历史?

作家邱华栋的长篇新作《空城纪》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小说,也是一部西域之书,西域文化的名片。

小说分为六个部分,采用一种花瓣型的结构(或者用作者本人的说法,是一种石榴籽结构),讲述六座西域古城废墟遗址的故事。

邱华栋通过扎实的史料和文化钩沉,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当下,真实与虚构之间。

历史是《空城纪》中时刻存在的背景,小说讲述的六座古城皆是历史的凭证。然而我们不应该草率地将《空城纪》视为一部历史小说,最起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讲究对历史的忠实还原。以这一标准来看,我们会发现《空城纪》的叙事目的并不在此, 它并非是要还原历史,而是试图对话历史。

这一点从小说第一部讲述解忧公主女儿第史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和本书其他部分一样,弟史的故事也有扎实的史料根据,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然而邱华栋在讲述弟史的故事时,却赋予了她一颗现代的灵魂。所以我们会看到,小说中的弟史决心 “不想像我母亲那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牺牲,我要追求我自己的梦想。”

毫无疑问,这绝非是在还原历史中的弟史,而是在试图赋予弟史以现代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空城纪》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特征。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琳达·哈琴曾提出一种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它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同时吸纳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当下的关切。通过观照现在,历史编纂元小说对过往进行了重新评估,并使二者展开对话。

这种混淆了历史与当下,真实与虚构的小说类型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一方面致力于还原历史,另一方面又时刻指涉当下。

我们会发现,《空城纪》完美地诠释了上述理念。

小说中的历史痕迹时刻存在,无论是班勇写《西域记》,王延德写《西州使程记》,还是那封“幸毋相忘”的书简,又或者是张君义的文书……都可以在史料中得到验证;

但作者又一次次地将读者带回到当下的时代,试图使二者形成一种对话。

作者邱华栋在谈及《空城纪》的创作之时,也说道,“ ”,这一说法再次证明了,《空城纪》并非是传统历史小说。

《空城纪》模糊虚构与真实,混淆历史与当下的写法透漏出小说浓厚的后现代文学色彩。但小说中对于后现代文学的探索不仅于此。

上面说,《空城纪》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小说,而百科全书式叙事正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叙事技巧。

我们可以看到,《空城纪》堪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西域音乐、杂技表演、十二木卡姆表演、传统乐器、考古文物、历史艺术……以上种种被邱华栋烩于一炉,构成了《空城纪》的百科全书式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主线变得破碎,乃至于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不像是一本小说。而破碎与不像小说的小说恰恰也是后现代文学的显著特征。

更不用说《空城纪》中出现的鬼魂叙事、梦境叙事、非人类叙事等叙事技巧,无一不在提醒读者,这是一场炫技般的写作。

但读者无需担忧,即便《空城纪》是一场炫技的写作,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旧表现出了传统叙事文学的一面,这对读者来说非常友好。

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或许是对西域文化与历史的陌生,而这也正是《空城纪》的精髓所在。

文化与历史是《空城纪》的核心主题,也正是这一主题将花瓣般的、破碎的中短篇联结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空城纪》是一场用文学的方式来复活文化与历史的写作。

小说第一部分的结尾“龟兹盛歌”中,邱华栋将读者的视线从龟兹古国带回到了当下,“我”(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每一部分的“我”实际上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是一个民族乐器的收藏者,结识了一位正在策划一场名为“龟兹盛歌”的传统音乐会的朋友。

“我”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这位朋友的演出,“ 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复活

小说中的这句话已经直白地表达出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沟通历史与当下,对话传统与未来。

同样是在第一部当中,在弟史公主的故事结尾,“我”感叹道, “我相信,以后只要有人弹起这把琵琶来,我的生命就会在旋律中复活”;

在第五部中,作者讲述了一匹马的故事,故事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等到你在这幅画里看到我的时候,我就会在你的目光里活过来。”

我们说,真正的死亡是遗忘,当我们遗忘历史的时候,历史就真正的死去了,我们也就真正与自己的文化根脉断绝了联系。

而文学在这方面无疑可以担负起铭记的责任,铭记过去,以理解当下,并且塑造未来。

在这一层面,文学确实复活了文化与历史。

历史意味着逝去,而文学可以是一种记录。

标签: 观后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