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原创解放战争奇特一幕:上午是敌人,中午加入我军,下午成战友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08:44

阅读人数: 924

本文主题: 解放战争经典战术

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中正政权被戏谑为“运输大队长”,这并非无的放矢。几乎所有我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战场上缴获的部分,都是由蒋军提供的。此外,除了武器装备,连我军所需的兵员也不乏蒋军提供的“帮助”。

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我军的兵力来源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解放战士,亦即通过俘虏转化而成的战士。统计数据显示,某些连队的后期,经过改造的解放战士占据了兵力的70%-80%。周公曾在讲话中提到:“敌人损失的500万人中,70%是被我们俘虏的,其中有280万变成了我们的人。”这一数据惊人地表明,战斗到最后,大部分敌人竟然成了我们自己的战士,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独特现象。

我军之所以广泛吸收俘虏,其中也有其无奈之处。首先,伤亡太大是最直接的原因。解放战争规模庞大,战场上几乎随时都在发生人员伤亡,战线人手严重不足,难以补充兵员。特别是到1948年,随着前线战事的激烈,解放区许多乡村由于多次征兵,人口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征兵到无可征的状态。再征兵下去,连种地的人都没有,后方生产困难,如何能继续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征兵补充,而最便捷的解决办法便是转化俘虏。那时我军提出的政策是“即俘、即补、即战”,简单来说,就是一名敌军士兵早上被俘,午餐时便成为我军的一员,下午就能直接投入战斗。就拿淮海战役来说,有些被捕的士兵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记住,就已经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甚至有些被俘的士兵,连军装都没来得及换,就直接加入了我军的战斗行列。想象一下,曾经还是敌人阵营中的一员,几小时后就肩并肩与原本的敌人并肩作战,这种急速变化听起来几乎难以置信,但事实却如此。

对于蒋军来说,这无疑是极为痛苦的。蒋军的士兵经过严格训练,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上战场,而这些被俘的士兵,才刚刚接受训练,还未经历多少战斗,便转而成为我军的成员。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兵力愈发壮大,而蒋军的兵员则日益减少,原因无他,蒋军的士兵大多都流入了我军的阵营。

事实上,许多经过改造的解放战士,并不比我军的士兵差,甚至在一些方面,他们的作战素质更为优秀。因为我军的许多士兵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且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通常是边打边学,这使得新兵的作战能力较弱。与之相比,许多被改造过来的俘虏则已经拥有相对较高的战术素养。例如,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吸收了许多蒋军整编74师的俘虏,陈毅特别看中他们的战术素养,还特地请来一些74师的军官担任我军的训练教官。

74师是蒋军的一支王牌部队,其战斗力不容小觑。华东野战军通过围困,花费三天才成功击败了这支部队。74师之所以能如此顽强,根本原因在于其士兵接受了非常严格和系统的军事训练,许多士兵甚至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一次攻坚战中,一名解放战士便提出了一个战术建议,建议营长先封锁敌人的火力点再进行冲锋。营长意识到这名战士的战术素养,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通过合理的战术部署,他们顺利地攻下了敌方阵地,且伤亡较小。这位解放战士曾在74师担任班长,且接受过专门的战术培训,陈毅感叹道:“我们的营长还不如别人的班长”,这话中透露出战术素养的巨大差距。

那么,这些被俘的士兵为何会毫不犹豫地加入我军呢?这要归功于我军的俘虏政策。我军对待俘虏的态度极为人性化,保证俘虏的生命安全,不杀不辱,且不会没收私人财物。蒋军的士兵大多是被强征入伍,原本来自贫苦的家庭,常常并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战,仅仅是为了温饱而参与战争。相比之下,我军则开展了感化教育,让这些士兵了解自己的遭遇,明白他们所受压迫的根源在哪里。

例如,西北野战军的一名战士于德水,他讲述自己家庭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于德水的父亲生病无力交租,被地主剥夺了家中唯一的耕牛,而后家里生活困难,他自己在铁厂工作却还遭遇欠薪,最终被征召入伍。在军中,长官对他也是打骂不断。每当父亲来看望他,他看到父亲破烂的衣服,便向司务长讨要衣物和粮食,却得到了恶语相向。讲到此处,德水忍不住痛哭,场面令人动容。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军干部向他讲解我军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压迫穷人的地主阶级,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这番话让解放战士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要打倒的敌人,纷纷激昂地加入了我军。

这种“知为何而战”的教育,成为了人民军队与蒋军之间的显著区别。信仰和目标的力量,使得加入我军的原蒋军士兵们能够焕发出更强的战斗力。1949年上半年,我军中由俘虏改造的人员比例高达60%-70%。可以说,蒋军的许多人力物力都被我军吸收,最终在这种“长此以往”的消耗战中,蒋家王朝的垮台是注定的。

原创解放战争奇特一幕:上午是敌人,中午加入我军,下午成战友

解放军十大经典战术

解放军经典战术有哪些?说起围点打援、重兵合围、穿插迂回、三三制、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伏击战、一点两面、四组一队等一系列解放军战术,就有得说了,这些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中国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战术理论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看看!

围点打援是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敌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其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此种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曾用此战术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两大主力军。敌我双方若是都懂此战战术也无妨,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借此战术取胜的关键有很多,包括双方兵力火力对比,围点与打援兵力分配,时机的掌握,指挥员的经验和意志都会影响到战役的成败。破围点打援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守城指挥官的决心,增援部队的兵力和机动速度,奔袭战术的运用。

重兵合围指在正面部队的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以形成围攻态势的作战行动,包围是达成歼灭战的基本手段。由于解放军长期以来的指导原则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因此高度重视打歼灭战,纵观解放军战史,每次包围敌3万人以上的大中型战例达20余次。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规模包围作战,成为解放军屡试不爽的必杀技。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无论指挥员还是战斗员,依旧对重兵合围战术深信不疑,根本没有考虑过作战对象的变化,然而依然取得了圆满的战果。

穿插和迂回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战术行动,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敌后作战,迂回包抄,分割围歼敌人,所以经常被综合运用。这种战术并非解放军所创,早在冷兵器时代就曾被利用,但是解放军绝对是这一战术的发扬光大者。研究过战争文献的人会发现,解放军的许多战役、战斗指示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语句——“你部应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可见解放军对于穿插迂回战术运用的频繁程度。

所谓的三三制战术,是解放军将前人总结的战术原则,与实际战场环境总结出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战术理论,是解放军长期以来都在使用的一种经典战术。三三制战术在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得尤为频繁。在进攻时,通常一个步兵班的三个战斗小组各自散开,由班长统一指挥,以免发生混乱。士兵的间距一般在八步左右,既可以发扬火力,又可以避免一发炮弹带来过多伤亡。在近战中,三三制战术动作十分有效,三人协同进攻,大大减少了伤亡,弥补了我军士兵当时单兵火力的不足。

所谓的游击战,不是指游而不击的逃跑主义,也不是指击而不游的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在使用游击战战术时,要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要迅速撤退,这五项基本操作便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凭借着高度的灵活性、主动性带来了诸多胜利成果。

运动战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最主要的战术之一,它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换取时间移动兵力,以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毛主席曾这样用一句话总结了运动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和传统的防御方式相比,运动战更加主动、更加灵活,若是遇到敌军,可以迅速利用地形进行转移,被包围的可能性比传统的阵地战小许多。此外,有人认为运动战与游击战是相同的,其实不然,游击战是小规模袭扰,而运动战是大规模伏击消耗敌军。

阵地战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进行阵地攻防的战术,它可以细分为多种,例如坚固阵地攻防作战、海岛的阵地攻防作战、城市阵地攻防作战和海岸等等,其最大的优点是作战线相对稳定,各种保障都较为严密。长久以来,阵地战一直是解放军所运用的战术手段之一,在现代条件下,阵地战的组织规模与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战空间大,立体性、整体性、机动性都得到了增强,其攻防作战转换也更为迅速。

在抗日战争时期,伏击战是八路军(解放军前身之一)无法缺少的一种战术手段。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在运用伏击战时,需事先通过侦察地形和敌方运动规律,确立伏击的地点,设立伏击圈,并预先部署必要兵力,通常能够对敌方形成多面围攻之势,予敌以重大杀伤。伏击战有着六大基本要求,分别是积极捕捉和创造战机、选好伏击地区、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切实隐蔽企图、突然、快速、勇猛地攻击。用伏击战打击运动的敌人,常常可以用小的代价,换极大的胜利。

一点两面是解放军领导人林彪提出的六大军事原则中的第一条,是针对各级指挥员不善于在主要突击地段集中兵力和不善于包围迂回的缺点而总结出来的一条战术原则。那么何谓一点两面呢?一点两面即是在进攻时主攻其一点,同时分散兵力再包围敌军两面或多面,以纵长与分散的形式相配合起来。一点,即是集中火力攻击敌弱点,在攻时需要巨大的突破能力和后劲,以形成纵向发展。两面,即是从多面包围迂回敌人。一点两面这一战术,有效提升了解放军的作战力量。

四组一队是一种专门用于城市战的进攻战术。其主要作战方式是三个人组成一个组,四个组组成一个班。这种科学分工的打法促进了人民军队战斗力量的提升。战争不是逞匹夫之勇,它是一门技术更是艺术,林彪四组一队战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一拥而上的混乱局面,更加有成效的痛击了敌人。这也是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能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东北全面解放的关键所在。

“十六字诀”闪耀着制胜光芒中国国防报

今年的5月1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90年前,人民军队总结提出了自己的游击战原则,也就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既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军事上的一大创造,为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原则基础,也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十六字诀”起源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在现代人看来,1927年是一个辉煌的年份,南昌城头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但在当时的革命者看来,那却是个屡屡受挫的黑暗年份。刚刚拿起枪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尽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天然的政治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军事和战争领域是青涩的,数十次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和暴动,都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宣告失败;少数基础不错的人民武装,也因为缺少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军事思想,盲目照搬外国经验而损失惨重。

撤退到农村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苦苦探寻敌强我弱条件下克敌制胜的军事方略。据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将军赖毅和开国中将韩伟回忆,毛泽东在井冈山山大王朱聋子“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红军“又要会打仗,还要会打圈”“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进而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接连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两次“进剿”,赣军将领杨如轩、杨池生都被打得落荒而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洪湖地区也总结出了“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探索出“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战法。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掌握了同强敌斗智斗勇的制胜密钥。

“十六字诀”推动了我军战略战法的丰富完善。“十六字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它贯穿了灵活主动的指导思想,蕴含了进与退、攻与守、扰与打等灵活的指挥艺术,并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军事斗争中不断发扬光大。毛泽东曾经指出,“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这就是“十六字诀”……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在这种灵活战法面前,只会一板一眼打正规战的国民党军队苦不堪言,一次次气势汹汹的围剿,最终换来“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红军则乘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一次次夺取胜利。

抗日战争中,我军又在“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翻边战术”等战法,凶残好战的日本侵略者完全掉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哀叹“皇军大大地来、八路小小地去,皇军小小地来、八路大大地去”。

在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以劣势兵力,调动国民党重兵集团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绕蘑菇”,待敌疲惫不堪、兵力分散时,一战青化砭、二战羊马河、三战蟠龙,创造了运动战的经典战例。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我军巧妙实施“诱敌深入”,使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挨了狠狠的当头一棒。崇尚力量制胜的美国人,不得不琢磨“十六字诀”等东方军事艺术的威力。

“十六字诀”凝练着现代军事运筹的指挥艺术。“十六字诀”是游击战的指导原则,但它不是单调的、抽象的,而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象征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主动思维和运筹思想,其启示和影响远远超出游击战领域。以“敌进我退”为例,抗大总校《基础战术》教材曾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地形地貌,对此作过具体的论述,概要说来,就是不宜由大道远走,而应盘旋于附近打圈,敌出我前、我绕敌后,敌在山上、我退山下,敌在中间、我退两侧;为迷惑敌人,对不走的那条路,还应做一些走过的迹象,使敌弄错追击方向,等等。

“十六字诀”中蕴含的以弱胜强、灵活主动等光辉思想,不仅指导推动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战役战斗,对世界军事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58年古巴的密林里,现代游击战专家格瓦拉给游击队员们讲授的游击战经典,就是中国的“十六字诀”,同时,他还根据这一著名游击理论撰写过《游击战》一书。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曾奉行“十六字诀”的战术经典,迫使美军狼狈撤出越南。在西点军校,高级美军教官们也曾热烈地与学员们讨论并研究这一经典。日本人持田一真则把“十六字诀”提升到战略思想地位,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包括五大战略,即统一战略、根据地战略、持久战战略、游击战略和核战略,而贯穿于所有这些战略思想的有四点,即军事战略服从于政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诱敌深入思想;彻底的歼灭战思想,从而构成“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特色”。

今天,尽管信息化革命改变了作战样式,西方人习惯以“兰开斯特”方程等作为军事实力的比算基础,但简单的数字推算代替不了军事力量的运筹艺术。“十六字诀”的思想并未褪色,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和战场条件,与时俱进、传承弘扬,形成新时代我军战略战法的强大威慑。

(作者单位为陆军指挥学院教保处)

标签: 解放战士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