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剧《六姊妹》原著小说深度评析
《六姊妹》是当下备受瞩目的热门电视剧,而它的原著小说同样引人入胜。创作这部作品的是当代小说家李梅。原著于2021年首度出版,属于现代都市小说类型,讲述了六个姐妹在岁月洗礼下的情感纠葛和人生选择。这部作品不仅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更为我们展现了家庭与个人之间的深刻联系和复杂性。
作为一部现代都市小说,《六姊妹》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元素,这让故事更具现实意义。它讲述了六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她们在生活中遭遇种种挑战与困境,反映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成长。整部作品以姐妹们的经历为主线,交织着爱情、亲情、友情等多重情感,使这部作品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主题和思想方面,《六姊妹》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身份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小说不仅关心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更探讨了当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这种深刻的社会观察让作品充满了现实意义。姐妹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风格与语言方面,作者李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姐妹们的情感变化。她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尤其在对话部分,姐妹们的互动生动有趣,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化的比喻,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角色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婉转而又真实的表达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故事。
人物塑造是《六姊妹》的一大亮点。六姐妹中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独具特色,各自的性格与命运错落有致。大姐坚定而果敢,二姐温柔而内敛,三姐活泼而恣意,四姐叛逆而独立,五姐追求安稳,六妹则充满理想。她们在逆境中展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彰显了女性的力量与坚韧。正是因为这些鲜活的角色,故事的情感才更加丰富与真实。
结构和叙述方面,《六姊妹》的布局清晰合理。小说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将每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交替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层次分明,情节推进自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的交错,通过回忆与现实的结合,把角色与情节联系得更加紧密。这种叙事技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为角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六姊妹》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小说。尽管部分情节设定略显老套,但整体的情感深度和人物刻画弥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描写姐妹情谊的部分,作品传达出的情感格外真挚,令人感动。例如大姐在关键时刻为二姐的决定无条件支持,其背后的亲情厚度令人铭记。这样的情节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情感质量,也引发了对于亲情的深思。
结尾部分,《六姊妹》不仅仅是一部女性成长的故事,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亲情和友情的力量依然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小说或许能给予她们一些启示与支持。
总的来说,《六姊妹》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适合广泛的阅读群体,特别是对现代女性命运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从情节、人物还是主题方面,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如此变化万千的背景下,它的启示意义更显得格外重要。

赵爱华: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力作
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源头期的代表性作品,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史地位,也一向为学界所关注,在上百年研究历程中,成果丰硕,如文献资料整理(如中华书局的“古小说丛刊”系列)、小说史构建(如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等都影响深远。
张黎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
然而,相比于古代其他时期的小说,如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志怪小说研究仍显薄弱。
近年来,志怪小说研究成果数量激增,尤其以硕博论文为代表的新生代学术力量增长迅速,但质量的提升却无法媲美数量,存在选题重复、论述浅表化乃至拼凑现象等问题。
在此学术背景下,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黎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一书令人眼前一亮,该著作体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秉承不尚虚言重视考辨的实证学风,为志怪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
该书是张黎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作者十余年来致力于古小说研究的总结、凝练和深化。该书视野开阔、思维缜密、创新性强、实证性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引书问题。
据笔者所见,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志怪小说“刺取故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语)现象的学术专著,具有“拓荒性”价值。该书的开创性及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维度:
一、开拓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干宝《搜神记序》云:“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这是言明《搜神记》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承于前载”,乃博采众书而成,干宝为“撰”书而非“著”书。
《搜神记》的这种成书方式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具有普遍性,如《世说新语》多采撷旧文,殷芸《小说》更是直接标注取材来源。
对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承于前载”的编撰特征,学界诸家常论及,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计有七八处之多,但很少有系统、深入的探讨。
究其原因,一则因唐前文献散佚严重,文本源流考辨难度很大;二则学界对这一成书方式评价不高,如鲁迅批评其“殊乏新异”“非自造也”(《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一书突破此学术窠臼,不惧成说,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审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博采众书”现象,使“老问题”焕发出“新面貌”,开拓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一书不避繁琐,对材料的挖掘可谓竭泽而渔,对《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冤魂志》等11部志怪小说代表作品的引书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辨析其引书数量、类别、特点等,并形成了清晰明了的引书目录,厘清诸书的文献来源问题,可谓志怪小说研究的一大收获,使得传统论题焕发新机,为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开拓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二、创建了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新范式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认为“引书现象”关系到志怪小说的题材来源、故事特点、原书体例等诸多重要而具体的问题,该书提出:“志怪小说的这种引书式成书方式虽带有小说初期阶段的不成熟性,但并非简单地陈陈相因,而是在引书中有继承,有变化,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这一认识突破了以往文献整理局限于文本校勘的固有范式,将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有效结合起来,不仅使文献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文学研究提供出新的探讨视角。
在既往的志怪小说研究中,文献整理虽然成绩斐然,但多集中于辑佚、校勘等基础性工作,而典型的文学研究则始终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传统学术话语中,志怪小说常被冠以“丛残小语”“粗陈梗概”“文学性不突出”等标签。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则在整理引书文献的基础上,对志怪小说的文学特质进行了开创性探讨,如该书第七章,在系统梳理《搜神记》引书来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取材史部典籍中“信”与“变”、取材子部典籍的“游心寓目”之处,展现出干宝的“创作”之处,认为这是走向文学自觉的第一步。
再比如第八章以《拾遗记》为个案,《拾遗记》记事诡异怪诞,常被认为是“全构虚辞”(《史通·杂述》)“其言荒诞”(《四库全书总目》)。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则经过仔细爬梳,认为“《拾遗记》在素材选材上‘有迹可循’,……将虚和实杂糅在一起,从而使《拾遗记》形成了以历史脉络为框架,以逸闻轶事为血肉,又偏重奇珍异物的叙事文本”,通过将《拾遗记》与《帝王世纪》《洞冥记》进行互文性考察,不仅厘清了其独特的史传体例,更对其怪诞诡谲、辞采缛艳的文学风格作出了富有洞见的阐释。
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学术观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不受重视,常被认为成就不高,这一现象实则折射出古代小说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困境:“以西律中”“以今律古”思维惯性制约了研究范式,以西方小说理论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对志怪小说这样一种“典型”的古代小说就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2022年,国家领导人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理论指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正是践行这一学术理念的典范之作,为构建中国小说自主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志怪小说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概念。该书将志怪小说中引书现象分为“行文中引书”和“文本辑采类引书”两种基本类型,并着重论析后者不仅是一种“古代典型”的引书类型,而且是唐前小说最核心的成书方式,文本辑采类引书“与传统‘小说’观念及古代图书修撰史都有关联”。
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该书对“文本辑采类引书”进行了全面考察,原创性提出其源头始自抄撰传统,在唐代以后,则发生了双向嬗变:在外部形态上,演变为独立的图书编撰体例,以类书体小说集为典型代表;在内在特质上,则形成了古代小说多文本性本事的叙事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论的重要传统。这一系列关于小说引书式成书的生成机制以及发展嬗变的讨论颇有新意,都是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果。
作为首部研究志怪小说引书问题的学术专著,张黎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引书考辨》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上具有开创性,其学术观点、理论思辨也具有原创性意义。
从更宏观的学术视域看,该书对彰显我国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从地理的角度解读小说《飘》,初识美国农业
星期四下午,地理学科陈文娟为我们上了一节关于美国农业与德育渗透结合的公开课。
老师这样设问:“你们经常看小说,那你们知道鲁迅笔下的鲁镇是在哪里吗?”
“其实,小说家在创作作品时,很多会以自己生活过的地区作为原型。鲁迅作品中反复提及的江南水乡鲁镇,陈忠实笔下开阔深远的白鹿原,沈从文描写的神秘湘西,还有莫言作品里的高密东北乡等等,都是如此。今天我们来推测一下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是以写哪个地方为原型的。”
课堂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我们开始专注地在小说片段中搜寻关键词。
“四月的暖意也随着太阳的降落而退为一种让人感到颇为舒服的微微的凉意。这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温暖急骤的春雨潇潇而下,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山茱萸便竞相怒放……”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确定了该地区有降水较多、土壤红色、种有棉花及地形为丘陵地形的特点。有了这些,我们离答案近了一步。
接下来,陈老师带领我们仔细分析了美国的地形地势、气候、降水量和农业带。陈老师分别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就在分好的小组内讨论,最后由一位代表汇报。“根据这个地形图,大家来说一下美国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陈老师问道,“大家讨论一下。”听到问题,我们小组开始讨论起来。很快,陈老师点了我们组赖小帆回答:“美国地形地势应该是东西山地地形,中间部平原,东西高中间低,纵列分布吧?”“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陈老师温柔地笑了笑。小组讨论中一步步找到最终问题的答案,真有趣!
很快,相关知识点已经分析完毕,就要到了揭晓开始问题答案的时刻!小说片段中提到的“丘陵地带”正好与美国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和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形边缘相相符。但“春雨潇潇而下”所展现的较多的降水量只能在美国中部和东部才能看到,“棉花种子”又将范围缩小到了美国东南部的棉花带,还有该地红色的土壤,毗邻沿海平原的黑土和该州中部平原的黄土。结合起来,答案显而易见。“原型就是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这也正是作家的家乡。”听到答案的一刻,心里真是激动!
地理不仅仅是一幅幅地图,一组组数据,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可以孕育出特有的农业,风土人情,甚至影响到这里居住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
这一节地理课与众不同又有趣味,一部小说一个问题,吸引着我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讲、仔细分析,最终得出答案。最后陈老师推荐了一部美国小说《在路上》,并提出了一个课后拓展方向:在美国地图上,标注出“我”的一次旅行路线或选择其中任一地点进行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片段创作。
“囿于方寸,心向远方”,在这小小的课堂上,丰富的世界也能缓缓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堂课真令我难忘。
相关资讯
上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中较量
下篇:新人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