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少林寺讲解词(精品)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19年,也就是公元495年。它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现在门票价格80元,景区营业时间:08:00——17:00,景区电话:0371-62745166。
当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了少林寺。后来隋文帝也崇佛,并在开皇年间亲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从此,少林寺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末,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史称“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保护寺产,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初步形成。
唐代的武德二年,即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他的侄子王仁则占据寺院,建成辕州城。武德四年,昙宗等13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封昙宗为大将军僧,并赐少林寺田地40顷,自此少林以勇武闻名于世。并且习武可以代代相传。当时一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先后2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并未获准。
后来,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的兴盛,并成为中国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在明朝300年间,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僧人至少6次受到朝廷征调,参与官方战争活动,并多次受到嘉奖。
清朝乾隆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众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后殿千佛殿习武,以至于大殿地面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
民国年间(1911-1949年间),少林寺遭到一场人为的火灾,也就是1928年军阀混战,殃及了少林寺,才会使得少林寺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继承发扬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1981年拍摄电影少林寺,并于1983年拍摄完成,当时电影票一毛钱一张,而整个票房高达13亿,是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已成为河南旅游一张名片,旺季时一天可以接待几万人。
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生于1965年,在美国讲学时,翻译介绍时犯了难,美国无佛教,不知道怎么翻译方丈,于是叫“少林CEO”,永信法师自己也说,“我是以经济手段来推动少林文化的,功过任后人评说。”现在他是72万登封人唯一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出入豪华汽车,住宿五星酒店。
深山藏古寺,前面三个大门称山门,左边叫无作门,右边叫无相门,中间叫空门,我们常把剃度叫遁入空门,便是中间的门,山门中间有一个匾额上写“少林寺”,细看会发现,少林是一个人写的,寺是另一个人写的。最开始三字是康熙御笔亲题,1928年中原大战中,有个叫樊钟秀的军阀,烧了少林寺,一共烧了44天,而匾额上的寺字却被烧掉了,后来,重建山门时,请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后补上的。
穿过山门,回头看便是韦陀,当年佛祖圆寂后有13块舍利,有一块被小偷偷走,他跑的最快,抢回舍利,佛祖封他为守护神,在寺院主要管香油不被老鼠喝掉,一般云游的僧人去一个寺庙里面,先看的便是韦陀,看他手里的法器,金刚降魔杵,放在地上说明管吃不管住,洛阳白马寺降魔杵向上举着的,说明不管吃也不管住,开封大相国寺,是横着放的,说明管吃管住。
2004年4月,金庸第一次来到少林寺,永信法师以最高礼仪接待他,并送其一本书《少林武功医宗秘笈》,里面含有《洗髓经》、《易筋经》,他看后十分高兴,写下了少林秘笈,国之瑰宝。
佛经认为我们生活在四个地方: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北俱泸洲。每一州都有一座须弥山,山上有守护神,称之为四大天王,即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问天王,法器各异,“宝剑有剑锋、琵琶调弦的,伞是避雨的,塔是让人顺服的”,合在一起即是“风调雨顺”。
是寺院中心建筑,重大佛事均在此处举行,天下大雄十有九同,少林不同在于,中间四大柱子下的台基,是麒麟,再一就是左右两边的站像,右边是肩扛禅杖,面脸络腮胡子的是少林初祖达摩,左边持一根齐眉短棍的是少林棍术创始人刹那罗王,佛教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其无四季,无轮回,遍地鲜花,到处曼妙音乐,极乐世界主宰叫阿弥陀佛。据说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就会在极乐世界会开出一朵莲花,念的越多开的越多,功德越大。而前面为啥加南无呢?中国人见面说你好,美国人说哈喽,是一种尊称,相当于您好,南无阿弥陀佛相当于尊敬的阿弥陀佛。
而在主佛释迦牟尼下有一个木鱼,都知道僧人念经时要敲木鱼,其说法何在呢?《西游记》最后一难,师徒四人坐在乌龟上面,过通天河允诺乌龟向佛祖问问其何时修得正果,但是四人竟然忘了,于是回程的时候,将他们四个翻到河里,并偷吃许多经书,木鱼即是乌龟的造型,开了口像嘴巴一样,僧人敲木鱼就是想让乌龟把经书吐出来。
1928年中原大战,石友三在少林寺放火,便是从藏经阁开始点火的,造成了严重损失,后来重建时,赵朴初便说现在它已经不完整了,便藏字不能写全,还说,天下许多经书,少林寺藏得完吗?所以这个字也不能写全,故藏字少了半边。
阁前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万历4年铸造的,重1300斤,其为当年烧菜用的最小的一口锅,最大的大其三四倍。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许多锅被融化,而这个最小的被僧人偷偷掩埋,之后恢复政策以后,再把它挖出来,供游客参观。
拾级而上,即方丈室,方丈何义?即其地方有一丈见方,一般来说很多寺庙都有主持,但并不一定有方丈,只有具有一定级别的才有方丈,方丈和主持,有点像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关系,寺里僧人言行举止向方丈看齐,是寺庙的精神领袖。而主持是掌管寺庙的日常事务,门前的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即是现任方丈的名字,如果换了方丈,对联也是要换掉的。
原名达摩亭,达摩到中国时是南北朝时期,其先到广州,后到南京,并且他还见到了梁武帝,奈何达摩修大乘,梁武帝修小乘,讲求自我修行,后来便离开南京,来到长江边,但是并没有过河的渡船,达摩便折了一根芦苇,渡江到了中原,当年跟随来的还有中国人叫神光,其侍奉达摩9年,有一年冬天,嵩山下起了大雪,达摩在屋中禅定,早上开门见门外有一个雪人,看是神光,问他何事,回答是希望达摩传给他真法。达摩说,除非天降红雪,于是其抽出戒刀,自断左臂,于是达摩说,慧可。神光立即下跪,拜谢达摩赐的法名,后来就成为二祖慧可。只要是少林寺的僧人都是单手合十的,就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
最后一进建筑,也是唯一一进明朝建筑,里面有四大佛教名画之一《五百罗汉朝毗卢》,由于当时画师在颜料中加了铅,会随着光线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大殿的地板上有很多坑,称之为站桩坑,是僧人练功夫所留下的,反应少林功夫讲求实战,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登封,少林寺讲解词(精品)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19年,也就是公元495年。它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现在门票价格80元,景区营业时间:08:00——17:00,景区电话:0371-62745166。
当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了少林寺。后来隋文帝也崇佛,并在开皇年间亲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从此,少林寺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末,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史称“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保护寺产,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初步形成。
唐代的武德二年,即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他的侄子王仁则占据寺院,建成辕州城。武德四年,昙宗等13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封昙宗为大将军僧,并赐少林寺田地40顷,自此少林以勇武闻名于世。并且习武可以代代相传。当时一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先后2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并未获准。
后来,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的兴盛,并成为中国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在明朝300年间,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僧人至少6次受到朝廷征调,参与官方战争活动,并多次受到嘉奖。
清朝乾隆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众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后殿千佛殿习武,以至于大殿地面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
民国年间(1911-1949年间),少林寺遭到一场人为的火灾,也就是1928年军阀混战,殃及了少林寺,才会使得少林寺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继承发扬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1981年拍摄电影少林寺,并于1983年拍摄完成,当时电影票一毛钱一张,而整个票房高达13亿,是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已成为河南旅游一张名片,旺季时一天可以接待几万人。
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生于1965年,在美国讲学时,翻译介绍时犯了难,美国无佛教,不知道怎么翻译方丈,于是叫“少林CEO”,永信法师自己也说,“我是以经济手段来推动少林文化的,功过任后人评说。”现在他是72万登封人唯一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出入豪华汽车,住宿五星酒店。
深山藏古寺,前面三个大门称山门,左边叫无作门,右边叫无相门,中间叫空门,我们常把剃度叫遁入空门,便是中间的门,山门中间有一个匾额上写“少林寺”,细看会发现,少林是一个人写的,寺是另一个人写的。最开始三字是康熙御笔亲题,1928年中原大战中,有个叫樊钟秀的军阀,烧了少林寺,一共烧了44天,而匾额上的寺字却被烧掉了,后来,重建山门时,请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后补上的。
穿过山门,回头看便是韦陀,当年佛祖圆寂后有13块舍利,有一块被小偷偷走,他跑的最快,抢回舍利,佛祖封他为守护神,在寺院主要管香油不被老鼠喝掉,一般云游的僧人去一个寺庙里面,先看的便是韦陀,看他手里的法器,金刚降魔杵,放在地上说明管吃不管住,洛阳白马寺降魔杵向上举着的,说明不管吃也不管住,开封大相国寺,是横着放的,说明管吃管住。
2004年4月,金庸第一次来到少林寺,永信法师以最高礼仪接待他,并送其一本书《少林武功医宗秘笈》,里面含有《洗髓经》、《易筋经》,他看后十分高兴,写下了少林秘笈,国之瑰宝。
佛经认为我们生活在四个地方: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北俱泸洲。每一州都有一座须弥山,山上有守护神,称之为四大天王,即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问天王,法器各异,“宝剑有剑锋、琵琶调弦的,伞是避雨的,塔是让人顺服的”,合在一起即是“风调雨顺”。
是寺院中心建筑,重大佛事均在此处举行,天下大雄十有九同,少林不同在于,中间四大柱子下的台基,是麒麟,再一就是左右两边的站像,右边是肩扛禅杖,面脸络腮胡子的是少林初祖达摩,左边持一根齐眉短棍的是少林棍术创始人刹那罗王,佛教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其无四季,无轮回,遍地鲜花,到处曼妙音乐,极乐世界主宰叫阿弥陀佛。据说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就会在极乐世界会开出一朵莲花,念的越多开的越多,功德越大。而前面为啥加南无呢?中国人见面说你好,美国人说哈喽,是一种尊称,相当于您好,南无阿弥陀佛相当于尊敬的阿弥陀佛。
而在主佛释迦牟尼下有一个木鱼,都知道僧人念经时要敲木鱼,其说法何在呢?《西游记》最后一难,师徒四人坐在乌龟上面,过通天河允诺乌龟向佛祖问问其何时修得正果,但是四人竟然忘了,于是回程的时候,将他们四个翻到河里,并偷吃许多经书,木鱼即是乌龟的造型,开了口像嘴巴一样,僧人敲木鱼就是想让乌龟把经书吐出来。
1928年中原大战,石友三在少林寺放火,便是从藏经阁开始点火的,造成了严重损失,后来重建时,赵朴初便说现在它已经不完整了,便藏字不能写全,还说,天下许多经书,少林寺藏得完吗?所以这个字也不能写全,故藏字少了半边。
阁前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万历4年铸造的,重1300斤,其为当年烧菜用的最小的一口锅,最大的大其三四倍。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许多锅被融化,而这个最小的被僧人偷偷掩埋,之后恢复政策以后,再把它挖出来,供游客参观。
拾级而上,即方丈室,方丈何义?即其地方有一丈见方,一般来说很多寺庙都有主持,但并不一定有方丈,只有具有一定级别的才有方丈,方丈和主持,有点像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关系,寺里僧人言行举止向方丈看齐,是寺庙的精神领袖。而主持是掌管寺庙的日常事务,门前的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即是现任方丈的名字,如果换了方丈,对联也是要换掉的。
原名达摩亭,达摩到中国时是南北朝时期,其先到广州,后到南京,并且他还见到了梁武帝,奈何达摩修大乘,梁武帝修小乘,讲求自我修行,后来便离开南京,来到长江边,但是并没有过河的渡船,达摩便折了一根芦苇,渡江到了中原,当年跟随来的还有中国人叫神光,其侍奉达摩9年,有一年冬天,嵩山下起了大雪,达摩在屋中禅定,早上开门见门外有一个雪人,看是神光,问他何事,回答是希望达摩传给他真法。达摩说,除非天降红雪,于是其抽出戒刀,自断左臂,于是达摩说,慧可。神光立即下跪,拜谢达摩赐的法名,后来就成为二祖慧可。只要是少林寺的僧人都是单手合十的,就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
最后一进建筑,也是唯一一进明朝建筑,里面有四大佛教名画之一《五百罗汉朝毗卢》,由于当时画师在颜料中加了铅,会随着光线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大殿的地板上有很多坑,称之为站桩坑,是僧人练功夫所留下的,反应少林功夫讲求实战,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金庸详解“不为五斗米折腰”
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老师讲解这篇文章,对“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节,也没说得怎样清楚,大家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糊里糊涂地过了去。
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至于“归去来辞”的序文中说辞官是为了妹子的逝世,大家说那是托词,只是为了免得惹祸。)
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古代一斛是十斗,到南宋贾似道时才改为五斗。广东一带很少用斛,但在江南,解放前“斛”的使用是很普遍的)。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缪钺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历来大家都认为“五斗米”与陶渊明的俸禄有关,如孟浩然的“京还赠张维诗”中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可见唐人就已这样理解,但缪钺先生那篇文章中却说,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这数字和今日做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大致也差不多。这里一个普通家庭,成员都不做体力劳动,一家三口,一个月吃五十多斤米也够了)。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他的“饮酒诗”第十首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最后这四句,正是说不能为了区区一饱,因而影响到名声。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解释作“不能为了区区一饱而折腰”,而不是解释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再者,后者这样解释,似乎陶渊明语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推论起来,如果有了高官俸禄,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事实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征他做官,权贵曾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可见他并非嫌官小而不为。据《金庸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