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诚的《南明史》互为补充,是了解南明历史的必读书
我对南明这段历史的了解,来源于顾诚的《南明史》,顾诚作为一个学术苦行僧式的人物,“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书中体现无疑,也让我对南明这段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认识到了南明因“内斗”亡国,深刻认识到,阻碍历史前进进步的其实是人自身无止境的欲望。
相较于顾诚《南明史》的全局性批判,张玉兴的著作更接近“帝王政治史”,注重人物性格与决策分析。例如,书中详述隆武帝朱聿键突破常规的“五路出兵”战略,以及其因郑氏集团掣肘而失败的细节,补充了顾诚未及展开的内容。
作者张玉兴,深耕南明史四十余年,引用正史、政书、档案、文集等逾百种史料,尤其注重对争议性人物的重新评价。例如,书中推翻弘光帝朱由崧“荒淫无耻”的传统定论,通过梳理其勤政改革、宽仁纳谏等举措,揭示其优柔寡断与倚重权臣的致命缺陷,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在揭示南明败亡的深层逻辑时,作者将南明置于阶级矛盾与民族冲突交织的背景下,分析政权内部倾轧、权臣误国、军事割据等问题,指出其未能效仿东晋、南宋延续国祚的核心原因,如“继承明朝正统的同时延续了明朝的弊政”。
至于该书的写作特点上,比较注重“叙事与分析的平衡”,全书以五卷四十一章的体量,既呈现黄道周、瞿式耜等忠臣的悲壮抗争,也揭露马士英、阮大铖等权佞的弄权误国,兼具历史细节的生动性与宏观框架的严谨性。书中收录南明人物与遗迹彩插,辅以注释和大事年表,既满足专业研究需求,也适合大众阅读。而不同于顾诚《南明史》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帝王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分卷详述每位统治者的决策与困境,形成“个体命运—时代困局”的双线叙事。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评价其“以史家之笔,纠谬匡正,客观呈现明清易代的恢宏画卷”。
至于本书的局限性,尽管作者强调南明败亡的深层原因,但以帝王为中心的研究框架可能忽略底层民众与地方社会的动态。例如,书中对“剃发令”引发的民间抗争仅简要提及,未深入分析其社会动员机制。另外有部分观点仍需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如对弘光帝的翻案虽具启发性,但其“锐意改革”的具体成效缺乏量化佐证;对郑芝龙等地方势力的评价亦存在“权谋化”倾向,可能简化了明末军事集团的复杂性。
南明诸帝的悲剧既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是明末政治痼疾的延续。他们虽有复兴之志,但缺乏统筹全局的雄才,加之内部倾轧不断,最终在清军的攻势和自身的分裂中走向了灭亡。其实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发展,南明历史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危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原则——“内部凝聚、战略清醒、民心所向、领导有方”,这才应该是南明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南明五帝》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叙事张力的历史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南明帝王群体的系统性还原,更在于通过微观视角揭示明清易代的历史逻辑。尽管存在视角局限,但其史料考辨功力与叙事创新为南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名副其实沧海遗珠,我读过写南明史最好的书
说起来也不怕你们见笑,之前对于历史的了解除了来自课本就是电视剧,但是今年我开始有意识的找历史相关书来读,发现我的格局、视野真的有被打开,看事情不再是单线程思考!《南明五帝》就是我读到的其中一本。
公元1644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国。时局动荡之下,各方势力对峙,陆续出现5位统治者,分别是:弘光帝、隆武帝、鲁监国、绍武帝、永历帝。这本书详尽讲述的就是南明五位皇帝的史事。
这本书的宣传真的太低调了!其实完全可以和顾老的《南明史》比肩,或者互为补充。作者张玉兴曾任清史研究室主任,书里对明史的考究深入,叙事详尽,内容很扎实。它更像是南明五位帝王的传记,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
在《南明五帝》里,你可以看到原本声名狼藉的弘光皇帝,继位后勤政纳谏令人改观,可见韬光养晦,蛰伏处事的重要性;
在《南明五帝》里,你可以读到奸臣对朝政的祸乱,马士英、阮大铖造成的政治动乱,导致史可法被排斥,忠臣相继离朝,以史为鉴;
在《南明五帝》里,你可以看到永历帝夹缝生存的危机与无奈,当一个国家注定走向覆亡时,任何人都无力改变历史行进的车轮......
《南明史》:看历史,听弦外之音
金庸金大侠的收关之作《鹿鼎记》中最常提及的一个词“反清复明”,主人公韦小宝加入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以前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反清复明”是明朝被清朝推翻,有些人试图复辟。
今有幸读到顾诚先生所著的《南明史》,推翻了自己原有粗浅认识,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南明史覆盖范围太广,它包括了清方扑灭各地抗清武装谋求统一的活动,南明几个小朝廷的史实,大顺军、大西军先后联明抗清的历程,郑成功等在东南沿海的斗争,以及清统治区内反清复明的活动。”顾诚先生所著的这本《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奖,被认为是明清史里程碑式著作。豆瓣评分9.3分,从1997年出版至今销量不断攀升新高度。
《南明史》这本书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么好的成绩,与这本书的定位不无关系。这本书以学术价值为前提,不满足于“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而是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此书不同于历史故事书,它是可以当作文献资料使用的一本书。
通读此书不仅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在《我与明史(代自序)》《原版序论》中有很多内容对我们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具有指导意义。
与顾诚先生同时期的另一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表示“工作上随时努力,生活上随欲而安。”顾诚先生对待生活和工作也是同样的态度,生活上朴实,工作上追求。顾诚先生在写《南明史》这本书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晨带上一个馒头、骑着自行车直奔图书馆,一天时间都在图书馆阅读摘抄史料直到闭馆。就这样“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这部著作《南明史》。
我们今天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出门有车,图书馆内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就是这样倒是使我们迷失在物质世界当中了,不断追求物质。反而变成了工作上、精神上朴实,迷失了自己的灵性良心。
在得失方面,顾诚先生表示早年的研究成果及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见或遗失,他表现出了随缘的豁达,还庆幸自己留了个小心眼,将农民起义部分的摘抄史料保存了下来,才得以完成了《明末农民战争史》。
严谨在于细节,顾诚先生分享了史料摘抄的经验,从古籍上抄写到本子上,晚上再读一遍,发现有不通不顺之处做好标记,第二天再与古籍核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摘抄史料时的笔误。
严谨在于坚持,顾诚先生表示,“几十年来能做出一些成绩,得益于勤奋,我觉得养成坐图书馆的习惯非常重要。”
严谨在于谦虚。“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在我涉猎过的明清史领域内,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实事求是地对待问学问,实事求是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学看得太容易,切忌过高估计个人的能耐”。这种即承认自己是盲人,又承认自己仅摸到了象的局部,这才是严谨的标尺。
“读史使人明智”,作为史学家的顾诚先生具有大智慧,讲出来的道理“大道至简”,试图重新表达或换个说法都很难,便只好直接引用了。想要了解那希纷繁复杂的历史,看透人性的荒唐,这部遍寻600余部史籍才完成的《南明史》会给出完美答案。
相关资讯
上篇:松弛感才是修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