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死前说了一句话,诸葛亮听了特别的羞愧,到底是什么话?
在三国众多英雄中,有一个人往往会被大家忽略,这个人便是赵云。说起赵云其实这人的一生挺悲剧的,武力很高可是后来却一直受不到重用,赵云一开始其实是有主公的,他前面效忠的是公孙瓒,因为不受重用,才决定去投靠刘备,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他让赵云做了自己的侍卫。
赵云武艺高强,不骄不躁,忠心耿耿,人气极高,此后不是干保镖就是干后勤,没有得到统兵作战的机会,最后论功行赏得到虎威将军之职,却没有多少军权,不过赵云仍然任劳任怨,没发过牢骚。
赵云临死前说了四个字:“北伐北伐”,说完便过世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能人倍出,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其中崇拜诸葛亮和关羽的人应该是最多的,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不同,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就讨厌。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赵云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刘备的私心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诸葛亮为之不平。
诸葛亮率领北伐军主力潜藏在祁山,命令赵云率5000军马在箕谷作为疑兵,目的是要吸引曹军主力,确实成功了,让诸葛亮的北伐主力乘机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取得北伐的阶段性胜利。
没想到因为诸葛亮用人之错导致街亭失守,全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这时赵云在撤退之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知道赵云去世后痛苦不堪,在听到其临终遗言更是羞愧自如,觉得对不起先主对不起赵云。赵云的梦想刚刚实现却因为种种原因又被扼杀了,但是诸葛亮因为赵云的这句话北伐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庞统死前说了一句话,诸葛亮听后,估计想立马回到茅庐继续隐居!
凤雏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是被大家熟知的一位智谋卓越的谋士,和诸葛亮并称,实际上他更是诸葛亮的同门师兄弟。庞统的才智和谋略其实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只可惜在历史的舞台上,他未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已经英年早逝。在庞统临终之际,他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这让诸葛亮心潮澎湃,或许他当时就想立刻返回自己的隐居之地,进入那份宁静的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传达了诸葛亮和庞统的绝妙搭配,似乎只要有了其中之一,便可能称霸天下。然而,尽管刘备拥有庞统和诸葛亮的帮助,最终却未能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庞统也因此死去。庞统的外貌并没有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风水中,他的相貌并不如司马懿那般被看好,被众人所追捧。从小,庞统也未展现出神童的气息,仿佛在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异于常人的智慧。
实际上,庞统的才能与诸葛亮有所区别。诸葛亮在资料整理和后勤支持方面无疑表现出色,但在记忆力和战略构思方面,庞统却更为出色。当庞统归顺刘备时,刘备对他的能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考量着庞统的自傲性格差一点让他转投他主。所幸,诸葛亮极力劝说,最终留住了庞统,让他继续为刘备出谋划策。
刘备作为一位值得追随的领袖,无疑是一位仁义之士。尽管后人总是带有质疑地评价刘备的为人,认为他有些虚伪,但真正深入了解他的人会发现,他在对待手下时却是很宽厚的。庞统在刘备的重要时期为其提供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在刘备与刘璋的关系紧张时,庞统为其献上的三个计谋,让刘备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庞统提出的三计中,最初他曾建议刘备在与刘璋会面期间设下埋伏,趁机杀掉刘璋,以获得更快的胜利,但这个提议最终被刘备拒绝。因此,庞统转而提出三个更为稳妥的方案:第一,利用精锐之师直接对成都发起突袭,一鼓作气攻占城池;第二,设法引诱杨怀和高沛出城,再趁机出兵攻打成都;第三,选择暂时撤退至荆州,寻找更合适的机会。刘备最终采纳了第二条计策,认为引诱敌人出城后再进行打击最为合适。然而,命运无常,庞统的结局极其悲惨,他在战斗中于落凤坡被箭雨射杀。临死之前,庞统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诸葛亮,使后者感慨万千,似乎立即想要回到自己的茅庐,过上隐士般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让诸葛亮如此震动?庞统临终的遗言是:“今日我死,乃天命也。”这一语重心长的话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历史大势的深刻认识。诸葛亮在之前向刘备请教时,曾听说崔州平提及过兴复大汉并非易事,他在心底也思索着天意。然而,庞统在此时提到“天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无奈:大汉气数已尽,复兴之路早已充满荆棘。
庞统的死前这句沉重的话,隐含着对历史趋势的深刻理解,诸葛亮心中愈发感受到那份无奈和惋惜。他或许意识到,在这个历史的洪流中,任何抗拒命运的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尽管他内心依旧希望能够改变些什么,但此时再想回头,已经为时已晚。
原创诸葛瞻临死前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是啥意思?
公元227年,47岁的诸葛亮老来得子(妾室所生),取名诸葛瞻。在古代,47岁已属于老年人了。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乔是抱养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虽说晚年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234年,诸葛亮在写给亲兄诸葛瑾的家信中说: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瞻传》。
诸葛亮对子侄教育非常严格,他戎马倥偬,但稍有空闲便以书信的方式与子侄联系,对他们进行教育,他在著名的《诫子书》中对诸葛瞻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只可惜,诸葛亮出师未捷病殁五丈原时,诸葛瞻方八岁,没来得及将平生绝学全部传授给爱子。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将诸葛瞻接进宫中抚养。
据史料记载,在刘禅的关照下,诸葛瞻进步也很快, 17岁被刘禅招为驸马,官拜骑都尉。次年又被擢为羽林中郎将,后屡获升迁,历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史载,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博闻强识,为官清正,对蜀汉忠心耿耿。遗憾的是,因诸葛亮没来得及将一身本事悉数传给诸葛瞻便撒手人寰,加上瞻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缺乏历练,因此诸葛瞻的军政才能是远不如其父的。
蜀人感念诸葛亮,遂将所有的善政功绩都算在诸葛瞻身上 ,所以《三国志·诸葛瞻传》说他:
“......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后来邓艾穿越阴平险道进攻蜀汉时,诸葛瞻临危受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率成都卫军(羽林军)前驱抵抗,但他毕竟不通兵法,又拒听尚书郎黄崇(黄权子)建议速进登高据险阻抗魏军,使其不得进入平原的正确建议,在涪城犹豫不前,直到前锋被邓艾击溃,又擅自退守绵竹。
邓艾在进军途中写信劝降:“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将邓艾使者斩杀。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高官厚禄诱降,最后在绵竹英勇战死沙场,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策马冲阵,壮烈殉国了。诸葛瞻虽然欠缺军事才能,但他父子不愧为诸葛亮的子孙,堪称三代英杰,一门忠烈。东晋干宝点评说:
“(诸葛)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说直白点,诸葛瞻德胜于才,忠于蜀国,不论做官做人,都称得上是个忠孝廉洁之人。
据说,诸葛瞻率军在绵竹与邓艾孤军展开决战前,因前锋大败于涪城,心情非常沮丧,对左右将士说:
“吾有三罪: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 。
这三句话很出名,被视为诸葛瞻准备决死一战前发出的肺腑之言。 奇怪的是,《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对此均无记载,因此很多人怀疑这三句话的真伪。因《三国志》对诸葛瞻事迹记载的非常简约,寥寥数百字,也没有多少话语得以流传后世。但这三句话确实有,它出现在唐朝元和年间《元和郡县志 》 ,此时距诸葛瞻战死绵竹已经过去了550多年,因为这三句话非常符合蜀汉覆亡前的社会现实,所以也有许多人认为是真的,不少后世史家皆认为这确实是诸葛瞻临死前对部下吐露的肺腑之语。
如今我们回望历史, 细究史料,看这三句话中牵扯的三个历史人物分别是宦官中常侍、奉车都尉黄皓、大将军姜维、和平尚书事、卫将军诸葛瞻;涉及的三件事,奸宦黄皓专权、姜维穷兵黩武、几无停歇地发动北伐、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占据险要狙击孤军深入的魏军、导致邓艾迅速进入成都平原。
黄皓是后主刘禅最宠信的宦官。史载,246年,侍中陈袛与大宦官黄皓“互相表里”,狼狈为奸。陈袛和正直的董允不一样,他“上承主指,下接阉竖”,太监黄皓则“干预政事”而“操弄威柄”。说白了就是架空刘禅,大权独揽。陈袛、黄皓都极力排挤姜维,暗中策划要废除姜维的大将军之职,用闫宇取代他,姜维大感危惧,吓得不敢回成都,长期在沓中(今青海、甘肃交界处)督军屯田。一个国家,朝政大权被一个阉宦掌控,弄成乌烟瘴气的样子,其实就是亡国之相。诸葛瞻临死前说自己“内不除黄皓”,大约是懊悔没有当机立断除掉擅权误国的大宦官黄皓,致使外敌乘虚而入、局面不可收拾。
诸葛亮死后,其接班人蒋琬、费祎也先后死去,降将姜维逐渐独揽了蜀汉的军事大权。姜维虽然心系汉室,却全盘继承了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军事进攻政策,11次(较大规模的就有6次)出兵攻伐曹魏,胜少负多,不仅很快丢失了汉中战略要地,还落得个国家衰敝,民穷财尽,军人死伤惨重的悲催局面,加速了蜀汉覆亡的脚步。诸葛瞻临死前哀叹“外不制姜维”,大概是姜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使本就弱小的蜀汉雪上加霜,自己又无力制约他,没有及早闭关息民,恢复经济,都和没能或无力牵制姜维有关。
那最后的诸葛瞻自己呢?他说自己“进不守江油”,在他率成都卫戍部队(羽林军)开至涪县抵御邓艾孤军时,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曾屡次建议他迅速派兵占据险要高地,阻止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进,还对黄崇的正确意见无动于衷,长时间在涪县徘徊不前,贻误了宝贵战机。
邓艾大破诸葛瞻部前军后,诸葛瞻不战而退守绵竹,邓艾以破竹之势狂飙突进,很快逼近绵竹,身后便是一望无际的川西大平原了。虽然诸葛瞻与麾下将士皆视死如归,人人俱怀必死之心,但统帅诸葛瞻临战前又决策失误,挥军出城与魏军决战,这正中善打野战的邓艾下怀,经 一番激战后,诸葛瞻、黄崇、诸葛尚、张遵(张飞孙)等所有的将领全部战死,羽林军全军覆没。
至此,失去屏障的成都无险可守、无兵可派,而益州的本土派又力主投降,刘禅在主力尚存的情况下献国投降,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往大了说,延续400余年的汉朝(蜀汉亦称季汉)彻底灭亡。诸葛瞻之所以说自己“进不守江油”,是懊悔自己在涪县、绵竹时的错误决策,不仅犹豫不进,不派兵进取险关要隘、击退孤军深入的魏军、据守江油关,如果他在绵竹时有此正确认知或反思,那么就不应该开城出战,而是死守待援,拖死、拖疲、拖垮远道而来、孤立无援的邓艾孤军,待姜维援军到后,再里应外合,一鼓聚歼疲惫不堪的魏军......
但事实上诸葛瞻并未据城坚守,而是开城与敌决战,最后大军溃败,兵败身死,成都门户洞开。诸葛瞻从没派兵复夺并扼守江油,也未死守绵竹,因为他挥军与敌大打野战,最终被魏军团灭,足以说明他并未反思自己的指挥错误,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问题而导致严重后果。由此可以推论,“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这三句话是唐代史家替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即后人杜撰,并非诸葛瞻本人的临终感悟。
下篇:诸葛亮死前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