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诸葛亮死前的预言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11:26

阅读人数: 310

本文主题: 诸葛亮死前说了一句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

但三国演义中还有有一个小插曲,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

诸葛亮这句碣语点明了他死之后,有人偷渡阴平,并对他们结局都作了暗示,二火初兴:蜀汉 元年(公元263年,刘禅最后一个年号),炎字为二火,蜀汉炎兴元年,有人翻越此地;二士争衡:邓艾字 ,都带有个“士”字,邓艾和钟会最后你争我斗,自相残杀而死。后面邓艾灭掉蜀国后,由于内乱,邓艾被杀。钟会也由于野心死于混战。 这四句话都应验了,进一步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邓艾钟会两人都是魏国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长期防备姜维北伐,使其徒劳无功,悍卫了大魏的国防领土,但同时位高权重,功高盖主,早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却不知激流勇退。终自取灭亡。因史上功成不退,终惹祸端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孔明不用猜就知道了。

邓艾以区区数千兵马,偷渡险关,居然一举克服成都,蜀中竟然无人可挡,哎,痛哉痛哉。武侯生前即已算定有人偷渡险恶之地阴平,写下“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早已算定身后事,真乃神人也。可惜后主居然撤了他排下守关的兵将,哎,真乃十足的庸主,蜀国不亡才怪。如若孔明在,所有十路兵至,亦轻松化解,安复如此?姜维虽能,毕竟将才,无政治实权,且受猜疑,不能统筹全局,也无分身之术力敌邓、钟,以致蜀亡。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戍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诸葛亮死前的预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这句话,对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启示。一个人欲望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心态决定状态。没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在市场浪潮带来的消费主义面前,在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诱惑面前,就难免会有公权私用的冲动。只有从内心涵养一汩清泉,才能在诱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做到金刚不坏。力戒浮躁,就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摘自《习近平用典》)

赵云死前说了一句话,诸葛亮听了特别的羞愧,到底是什么话?

在三国众多英雄中,有一个人往往会被大家忽略,这个人便是赵云。说起赵云其实这人的一生挺悲剧的,武力很高可是后来却一直受不到重用,赵云一开始其实是有主公的,他前面效忠的是公孙瓒,因为不受重用,才决定去投靠刘备,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他让赵云做了自己的侍卫。

赵云武艺高强,不骄不躁,忠心耿耿,人气极高,此后不是干保镖就是干后勤,没有得到统兵作战的机会,最后论功行赏得到虎威将军之职,却没有多少军权,不过赵云仍然任劳任怨,没发过牢骚。

赵云临死前说了四个字:“北伐北伐”,说完便过世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能人倍出,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其中崇拜诸葛亮和关羽的人应该是最多的,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不同,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就讨厌。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赵云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刘备的私心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诸葛亮为之不平。

诸葛亮率领北伐军主力潜藏在祁山,命令赵云率5000军马在箕谷作为疑兵,目的是要吸引曹军主力,确实成功了,让诸葛亮的北伐主力乘机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取得北伐的阶段性胜利。

没想到因为诸葛亮用人之错导致街亭失守,全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这时赵云在撤退之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知道赵云去世后痛苦不堪,在听到其临终遗言更是羞愧自如,觉得对不起先主对不起赵云。赵云的梦想刚刚实现却因为种种原因又被扼杀了,但是诸葛亮因为赵云的这句话北伐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标签: 诸葛亮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