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张载的人生历程
朔风长吹,夕阳西下,辞职归乡的张载经过一天的风尘,在临潼的一家馆舍住下。当晚,张载就寝时,忽地感觉到一丝异样,他心一惊,但很快又恢复了从容。他知道,虽然距离他的家乡郿县(今陕西眉县)已不远,但他终究看不到等候自己的亲人与弟子了,他不禁将思绪放飞至十五岁那年冬天的艰难时刻……
那一年,张载的父亲张迪病逝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的任上,张载带着五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一起护着灵柩,欲跋山涉水归葬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家人越巴山,过汉中,出褒斜古道,千辛万苦行至郿县横渠,因前方发生了战乱,不得已滞留于此,遂将父柩葬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当时还是少年的张载,没有料到日后自己竟以横渠先生闻名于世,其道出的“横渠四句”也被后世士大夫奉为圭臬。
张载在父亲墓旁搭起草棚,为父守孝,日以继夜勤奋研学。张载十岁时,即已展现出非凡的气质,识者称其“志气不群”。张载其名,也是源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所以张载字子厚,这是与其名相呼应的。有趣的是,子厚这个字也与唐代大儒柳宗元一致。
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处于边境地带的张载,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此格外关注。为了能保家卫国,张载“少喜谈兵”,有志投笔从戎、收复失地。
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今甘肃一带),形势危急,青年张载豪情勃发,奋笔疾书,写下《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他甚至打算联合知兵的朋友,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
不久,张载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前辈范仲淹,而这一番相逢则改变了张载的人生走向。在延州军府里,张载面对范仲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将自己对军事边防的思考与见解倾囊奉上。范仲淹作为一方统帅,不但没有轻视这个年轻人,更“知其远器”,断定这位小友能担大事,能传正道,于是赋予他更重的嘱托,点拨他道:“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非驰骋疆场不好,而是范仲淹认为,张载在传承道统上能有更大的贡献。
张载听取了范仲淹的劝诫,捧着范仲淹赠送的《中庸》,一头扎入经典之中,直至每字每句都咀嚼无数遍,把这本书读厚又读薄,但张载仍不满足,总觉得还有很多答案不甚明了。
于是,张载又“访诸释老”,遍寻佛家、道家、法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其深刻含义,学习了多年,“知无所得”,他陷入了长久的深思,最后,再次返回“六经”,通过这一轮博观约取,为他的学说体系积淀了丰厚的底蕴。不过,一切还需要岁月去酝酿。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京应考,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巷,看着鳞次栉比的商铺,张载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他祖先生活的地方,如今,他以一名外乡人的身份来此,要用腹中的学识证明自己。
张载此次参加的科举考试,被誉为千年科举“龙虎榜”,此榜不仅后来出了九位宰相,还涌现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及宋代理学大家张载、程颢等,而此次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们将在不同领域照亮中华文明的星空。
已近不惑之年的张载,褪去了青年的锐气,看起来面容清癯、举止沉静,这源于他对专研学问心得的自信。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一时名动京城。一日,张载遇到程颢、程颐兄弟,若论起来,张载还是二程的表叔,他们相互都久仰大名,自是惺惺相惜,在客栈秉烛夜谈,探讨《周易》的见解,次日,张载对他的听众讲:“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辈可师之。”二程顿时名声大震,由此可见张载虚怀若谷、襟怀坦荡。与此同时,张载并不妄自菲薄,认为已寻得大道:“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思想和学问的真谛,不能只从古书中寻求,还要在实践中探究。张载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等职,“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张载推行德政,体恤民情,每月都设酒食款待乡老,征询老百姓对官府的意见,以广开言路,并培育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为穷苦子弟提供了读书机会。他还说服上官在大灾之年取数万军资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展现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张载曾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便是“民胞物与”的著名主张,张载更是躬身践行者。
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宋神宗在召见时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载答道:“应以古代为法,德治为本,均土地,解民困。”宋神宗甚为满意,任其为崇文院校书。
当时王安石欲大力推行“新法”,想得到张载支持,张载的想法与苏轼相近,本身并不反对变法,而是觉得不可太急太过,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但这并不符合王安石一往无前的性格。后来,张载其弟张戬也因反对变法而与王安石产生激烈矛盾,于是张载便辞官回到郿县横渠。
张载近天命之年时,也正是其思想成熟期,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在书山之中,不仅采摘不已,而且在孜孜灌溉着自己的学说之树。他常对学生表示,天下的富贵,总有穷尽的时候,只有道义取之无穷啊。在长时间的传道授业中,最终创立了具有社会关切和务实取向的“关学”。
张载在去世前一年,终于写成了《正蒙》一书,这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正蒙》中有很多张载的独创思想,正如他在芭蕉诗中所写的,“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发扬是最好的传承,对于圣贤之言,不仅要照着解出来,还要接着说下去。
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守帅吕大防推崇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思想,便向朝廷举荐,宋神宗召其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实现政治理想的良机,便带病入京,然而又遭挫折,辞职西归。
张载在临潼安然离世后,竟无余财成殓,他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料理后事,并护柩回到横渠。大雪纷飞,万物萧瑟,故乡的溪水只是在冻结中安眠,那不是涸竭,只等新的春天,便继续潺湲流淌,风中的枯叶也不因飘落而伤感,那不是凋零,而是归根化土,滋养大地。
张载平生或许没有历经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就像无边无际的沧海一样,深邃而辽阔,雄浑而苍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境界与恢宏目标,为无数仁人志士所铭记与追随,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努力奋斗。(蔡相龙)

《大儒张载》读后感
适逢日本改元令和,日币万元人物将从“西化精神领袖”福泽谕吉改为日本“儒家实业教父”涩泽荣一,昭示着日本正在从明治以来的全盘西化转向回归传统文化。不由想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有一位思想家可以印上货币,将会是谁入选?
若以对位关系比较的话,首倡并以其毕生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张载应该大有希望当选吧。日本儒商涩泽荣一(日元10000元人物)、朝鲜大儒李滉(韩币1000元人物)、李珥(韩币5000元人物)、申师任堂(李珥之母,韩币50000元人物)等币圈达人的IP在各自国民心目中通过各种影视传媒几乎无人不晓,略显尴尬的是,张载这位儒学巨檗在国人的视野中,与那位同年登科的超级网红东坡童鞋相比,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在学界,大多数人也只是对“四为”句印象深刻,而对张载其人以及其开创的儒学支脉关学知之甚少。
《大儒张载》,便是这样一部旨在让国之大儒进入大众文化视野雅俗共赏的长篇历史小说。
我最开始对张载感兴趣,只是因为研究苏轼在陕从政经历时,无意中发现,苏轼与张载交集颇多。二人不仅同年登科,而且都曾在太白山下生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便是苏轼对与自己在陕西凤翔共同度过诗酒年华发妻王弗的追思。但是,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逆旅游记中,居然极少提及张载这位伟大的年兄,不禁令人费解。偶然就这一话题与杜崇斌先生交流,未成想杜先生在《大儒张载》中,详细记录了二人同年科举的故事,更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苏轼与张载的朋友圈点赞(今秦人如斯,夫子之功也)。不仅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也让我对这本关学宗师的大传充满期待!
写大儒张载,难在写其独树一帜的风骨。作者不仅对张载的史料熟稔于胸,更对其文脉地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小说通过章回体的叙事风格,处处生动的还原出关学鼻祖一路走来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到了少年张载早年丧父,历经风雨,勇闯边关,师承范帅,专攻中庸,精研绝学,大器终成的人生轨迹。一位谦逊好学、气度非凡的大儒形象跃然纸上。不夸张的说,《大儒张载》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在考据求证方面下的功夫并不下于专业学术著作。
与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儒王阳明不同,张载的人生经历没有那么多百死千难的里程碑事件。张载对真理的研习与践行更像是佛家里的渐宗,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往往通过沉浸式的读书躬行,十年如一日来变化气质。这就让作者很难靠评书式的冲突来设计悬念,而更要花费大量笔墨做学术论述来描画人物的思想轨迹。所幸,在文学专业出身的杜崇斌先生笔下,以读者喜闻乐见的经典诗词为线索,将复杂的学术思想串成一条魅力四射的国学关脉启蒙的珍珠项链。在复兴国学、文化兴邦的当下,这一创举不失为重建民胞共同精神家园的大雅之道。
感恩杜崇斌先生的诚意奉献!时逢五四百年纪念,特录旧作一首,与诸君共勉!
大儒张载的做人、为官、治家
应运崛起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既是经济发展、宜居宜业高地,亦是文化沃壤。这片遍洒先人求索、奋斗足迹,承载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的枢纽经济热土,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时光积淀的红色文化、清廉文化等精神财富是当代港区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清廉文化,内化“拼、高、快、实、硬、活、公、廉”工作作风,“一统十联”“二次创业”,打造清风港区、人文港区的文化基础、精神支柱。
港区腾飞,文化先行,廉政护航。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重要指示,厚植清风港区建设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纪检监察工作委员会特推出“港区廉史”专栏,挖掘港区古圣先贤、清官廉吏、文物名胜等富含的清廉文化资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聚正气、扬清风、促工作,全面推进港区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传诵千古、流传广泛的“四为”箴言,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原创这一震铄古今思想观念的北宋大儒张载(1020—1077),字子厚,后世尊称为张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北宋渐行渐远,张载却距离我们航空港人很近——史载其祖籍大梁,据考证具体为郑州航空港区洧川镇张庄村。洧川镇是文化厚重、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名镇,张载曾在此传道授业。后人思慕其德,门人为其谥号明诚夫子,并葬其冠为墓。张载墓位于洧川镇进贤门(今小南门)里东侧。
图为2022年3月16日在洧川发掘出土的张载祖陵墓碑前纪事碑
《宋史·张载传》评价他说:“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张载去世时,“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其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主张笃实尚行、经世致用、笃行践履、爱民忧民等思想,恪守 、贞生安死、存顺殁宁等观念,而且严以律己、谨严治家。张载的许多言行,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立志立言立行立德、从政为官、治家持家等仍有积极有益的借鉴价值。
“四为”重在担当。北宋后期,内忧外患,道德沦丧,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加之崛起的西夏的进犯,国势渐衰。是以生活其中的张载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其“横渠四句”,22字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即要探究宇宙的规律,寻求人类健康发展的真理,继承先贤圣人的进步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方法治国理政,保证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过上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这“四为”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道统传承、社会理想,展现了张载及其子孙弟子以及历代圣贤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六有”强调自省。年仅15岁的张载护柩回籍途中,在拜谒勉县武侯祠后的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其意为,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夜晚应当静思反省,还强调通过休息保养身体和精神,瞬息之间亦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张载一生清贫,常年与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体味着百姓生活状态,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仰而思,俯而读”,在思索中完成自己的学术和理论创新,成为后人典范。
“十戒”崇尚规则。“十戒规矩”是从反面劝诫的家规,张载提出要“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概括性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纯洁朋友圈;二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志趣;三要讲究勤奋;四要做到与人为善;五要遵守法律规范;六要懂得与人和谐相处。这些戒律界定清晰,可操作性强,为张氏后裔子孙的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即便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四为”是灯塔,指明了使命和目标;“六有”是号角,提出了路径和方法;“十戒”是原则,防止走上邪路。张载之后,愿还有无数“张载”。我们要牢记做人之根本,在人生道路上时刻做到忠诚干净、明理守法;时刻做到行为有规范、品行有修为,不随波逐流,谨言慎行、举止有度。这才是修身养性之要义,传家济世之良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