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更新时间: 2025-10-29 18:32:59

阅读人数: 772

本文主题: 超现实主义

▲ 里加特港的达利之家现在被改建为纪念达利的博物馆

里加特港(Port Llgat)位于西班牙,它曾经是个毫不起眼的渔村,但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Dali)却将里加特点亮在了世界地图上。

1930年,达利在这里找到了他心中的天堂,这个只有几十幢普通房屋的小渔村让他心驰神往。为了保持里加特港的足够安静,达利买下了整个渔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有一个与大海相伴的夏天。

▲ 安静的里加特港是达利心中的天堂

据说当时加泰罗尼亚(Catalunya)的法律不允许一人独霸,一个渔村至少必须有三户人家,于是达利将其中的两幢房子开高价出售,当然没有买主来接标,他乘机以没有人愿意做房奴为借口让地方长官破例改写当地的章程,让他独享这个人间天堂。

小渔村虽说归达利所有,但公众还是有权利涉足海滩和公用马路,对此,达利将其中面临海滩的一部分房屋改制成旅馆,这样远程客就有地方住宿,达利则可以赚钱。

达利夫妇将其余的房子改建扩建成现在的达利之家(Casa Dali),里里外外都是二人心血和灵感的结晶。

▲ 达利之家的超现实主义元素清晰可见

里加特港与达利夫妇的渊源因此长达半个世纪,达利之家是达利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从1930年起一直到1982年达利的妻子加拉(Gala Dali)去世为止。

▲ 盖蒂博物馆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 达利在里加特港

达利在这里享受与大海、阳光亲密接触的时光。

▲ Dalí, Gala, Paul and Nusch Eluard at Port Lligat

▲ Salvador Dalí and Walt Disney at Dalí's home in Port Lligat

里加特港对达利的重要性不仅能从照片中看出,无数与这里有关的画作正诉说了达利和这个海边小渔村千丝万缕的联系。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ndscape of Port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ndscape of Port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The Angel of Port 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s Galas of Port Lligat

在这里,达利还创作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之一——《里加特港的圣母》。

在达利的画面上事物不再处于稳定状态而是悬浮起来,甚至连大海也成为了悬浮着的水片。

在画面中心可以看到一块圣餐面包从耶稣身体中心的方洞中穿出,对角线的交叉点位于画面的中心,加拉被描绘成圣母以及画面右边的墨鱼女神,幼年耶稣的模特则由一个叫朱安.费加罗的小男孩担当。

黑暗被圣母背后天空发出的光芒逼退,灵魂已经超越肉体,圣母胸口的方块象征通往天国的大门,小耶稣胸口被切掉的有着圣餐面包的方块代表着相同的超现实意义。

这幅画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他第一幅有关宗教内容的作品,开创了达利微粒子时期的新纪元。

原标题:《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雷内

原创 王资涵 美学时空漫游指南

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西方人物绘画400年”特展,作品都来自东京国立美术馆,挺值得一看。在最后一个厅里,有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经典之作——《抽象概念》。也许这位画家的名字记得不那么准确,但你只要看过他的‘青苹果’人头(下图),基本上就一眼难忘了。

这幅油画作品堪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很多年里都引发了人们对幻境与现实边界的深度思考。《抽象概念》创作于1966年,《人类之子》早两年,是1964年。

画面中男子的头部被一个巨大青苹果替代,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营造挑战观众对真实与幻象的认知。这种题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奇妙的不确定感。也引发了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反思,以及对现实和虚构之间关系的思考。

雷内·马格利特(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挑战传统观念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在创作中追求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通过绘画展现超现实的场景,打破观察者的预期和常规观念。

这也激发了我对现实与幻象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身份和边界的探索。

正是这种表达了画家超现实主义核心思想的作品,使他的艺术风格震撼人心。

马格利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哲学思考,同时也借鉴梦境和幻象,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艺术层面的探索。

代表作《恋人》,被解读为“爱情是盲目的”

他的作品中常出现天空、云、鸟、脸部和服饰等元素,通过这些图像的组合和转换,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也有专家指出,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受到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的影响,运用绘画的手法揭示象征意义和潜在心理。

原标题:《看画 | 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 雷内·马格利特》

“含蓄的超现实主义”

薛若哲作品中独特的超现实主义表达方式

提起超现实主义,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在超现实主义的画面中,现实世界的逻辑和秩序被彻底颠覆,物体、人物和场景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家们运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转化为荒诞不经的图像,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不得不重新思考现实与非现实、真实与幻觉之间的界限。

然而薛若哲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那种超现实主义的氛围特质,并不追求超现实主义那种瞬间的、直白的冲击力。乍一看,画面中的元素似乎都源自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会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转变,始于现实的细节,随后逐渐融入了一种不那么真实的元素,不再完全遵循我们所熟悉的现实逻辑。在她画中追踪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并不容易,因为它以一种克制而含蓄的方式融入画面,使得整个作品既充满了暗流,又显得深沉而引人深思。

(薛若哲, CGZ图画图书馆, 2022. 布面油画, 260 × 440 cm, 致谢@薛若哲工作室)

在《CGZ图画图书馆》中,她利用双联画的形式,将同一人物置于两个不同状态的空间,左侧的人物正在透过取景器观看右侧倒地的形象。画面右上方,暖色的火光正在悄然逼近,而前景中的人物只是专注于她们的拍摄活动。从现实中构建出的异质感,是薛若哲作品的重要线索。

(薛若哲, 反拍, 2022. 布面油画, 190 × 162 cm, 致谢@薛若哲工作室)

《反拍》则进一步探讨了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两个女孩伫立在背景前,犹如传统的肖像画设定,右边的女孩回首,拿手机挡着脸,反拍我们。拿着相机的女孩不再仅仅是对象——一个无辜的客体。画中人物用反拍行为去反抗观看的制度,反转观众与描绘对象的关系,也在反转艺术家与模特的关系。薛若哲通过画布内外的拍摄与观看举动,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观看行为和视角。同时,她用黑色画相机这种感光器材的手法,也体现了对摄影媒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薛若哲, 湾区导览, 2020. 布面油画, 225 × 400 cm, 致谢@薛若哲工作室)

《湾区导览》源于艺术家一次未成行的洛杉矶个展。艺术家没去过洛杉矶,她发了一百份问卷给没去过美国的人,让他们描述洛杉矶的印象,并将其描绘出来。这些回答的印象显然不准确,充斥着刻板印象与误会,而这些种种谬误显然来自于媒介的塑造,这在我们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是无法避免的。画中具有双层空间,前面三个亚洲女孩所在的工作室环境,和背景布上描绘的洛杉矶的场景。虽在同一个透视中,但不同的光线揭示了一切,同时也映照着这种隔阂。作品将观众的刻板印象和误会转化为画面元素,展现了媒介对人们认知的塑造和限制,也引发了观众对媒介、社会和文化等议题的思考。

薛若哲所描绘的,是一种缓慢展现的非现实状态的荒诞感,她巧妙地改变周围环境的内在逻辑,或者调整世界与人体之间的常规关系,那些看似合乎逻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她的笔下却可能只是一层精心编织的假象,引导观众去探寻和质疑现实世界背后的真实面貌。

About the Artist

薛若哲1987年生于江苏,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5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曾获得纳威·博斯顿奖,高登-卢顿造型艺术奖,和汤姆·本德海姆具象绘画奖等。并于2022年入围了杰出亚洲艺术大奖。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广州。

她的作品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在图像与绘画、绘画与自身历史的裂痕中,探索具象绘画系统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再情境化与复魅。在克制的图像叙事中暗示尚未呈现的、将要发生的。她使用高度限定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断减去画中元素——直至画面出现某种悬停、凝滞的状态——将绘画的心理密度推到极限,以此位移绘画中的真实。

近年来,她以绘画为基点,不断探索着真实的边界。

近期个展:“目光:薛若哲2011-2023作品研究" (重美术馆, 北京,2023) "白色火焰" (MDC画廊, 北京, 2023), "YYYY-MM-DD" (千高原艺术空间, 成都, 2023)"阻燃"(HdM画廊, 北京, 2022)“纳喀索斯之颜”(北京现在画廊, 北京, 2020)"第二人生"(济宁美术馆, 济宁, 2020)"IN&OUT-PUT"(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 2019)"扭曲的现实"(罗森菲尔德·普契尼画廊, 伦敦, 2019) "存在的隐喻"(北京现在画廊,北京,2017)"关于空无的政治"(罗森菲尔德·普契尼画廊, 伦敦, 2017), "复数"(北京现在画廊, 北京, 2015)

她也在不同背景的替代性空间实施了多个个人项目, 包括:"通向" (蔡锦空间, 北京, 2023)"都行,请进"(C5CNM, 北京, 2021)"说话算说"(腾挪空间, 广州, 2020)" 透明的墙"(PLATEshowcase, 北京, 2019)"多重凝视"(盘子空间, 北京, 2019)

"长歌开元: 身体与语言的交响" (元美术馆, 北京, 2024)"繁衍生息,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复刻与倍增" (艺仓美术馆, 上海, 2024)"共贯与多元:前进的一代,中国当代绘画新样态"(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24)"理想图像"(年代美术馆,温州,2023)"绘画,你想成为什么?"(二十一空间美术馆,东莞,2023) "消失的展览第四幕,自然之默"(知美术馆, 成都, 2023)"聚焦中国"(摩恩彻豪斯美术馆,戈斯拉尔,2021) "2010-2020 中国具象绘画切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21)"江汉繁星"(武汉美术馆, 武汉, 2019)"出山入江"(漳州美术馆, 漳州, 2019)"看到鲸鱼" (马佐里画廊, 摩德纳, 2017)"青衿计划"(正观美术馆, 北京, 2017)等.

原标题:《“含蓄的超现实主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