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专业解析!超现实主义,如何在纪实的长镜头下得以表现?

更新时间: 2025-10-29 18:33:00

阅读人数: 782

本文主题: 超现实主义

解析超现实主义在纪实的长镜头下表现,将会以 贾樟柯代表作《三峡好人》和贵州小城的《路边野餐》

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有言:"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是电影的三大风格 一般,每一部电影都带着导演赋予的特殊风格,超现实主义便是其中的一种。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超现实主义电影就是把文学上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 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但是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超现实电影《黑店狂想曲》(左)、《地下》(右)

而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来说,对超现实主义手段的运用并不多,从中细较,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经典之作《三峡好人》和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便是其中较为突出且又有特色的代表。

格外有趣的是,这两位导演都是以电影中大段美学意义为纪实主义的长镜头的使用而被人们熟知的。

《路边野餐》(左)、《三峡好人》(右)

长镜头是一种相对于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是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所谓"长"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作为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如果说超现实主义代表的是电影中虚幻的部分,长镜头代表的就是电影中真实的部分,那么把两者相结合的《三峡好人》与《路边野餐》选择用长镜头来表现超现实主义这一方式则更加引人深思。

除了现实主义,他在这部影片里插入了不少超现实主义元素, 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的同时为影片中的长镜头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纵观全片,最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情节则莫过于两次"天外来客"的出现——飞碟从三峡上空掠过、烂尾纪念塔冲天而起。

导演使用蒙太奇将飞碟作为全片连接两个主人公的关键元素出现前后的短镜头相连,纪念塔冲天这一画面则是因此处仅仅只针对沈红,本身逻辑关系的简单性而采用了长镜头。

《三峡好人》里“火箭飞天”(超现实寓意飞回三星堆)

其实,此一处按照正常的发展节奏应为:在镜头固定的画框中女主人公沈红进入,晾上自己的换洗衣服后无奈地离去,镜头继续瞄准屋外的三峡自然之景,最后形成与如《可可西里》中一般的空镜头。

但是,贾樟柯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了冲天而起的烂尾纪念塔这一元素,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直白的令人发笑。如此处理可以说在使故事叙述方式不落俗套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为影片留下了不次于空镜头的空白,引发观众的思考。

三、长镜头对镜头的主体性深入挖掘

对于长镜头的使用导演毕赣也有着自己的观点:

这位颇具才情的新人导演将这一观点反映到影片上便是《路边野餐》中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主人公梦境的最隐秘之处。

影片后半段,主人公在寻找侄子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同名的年轻人,并乘他的摩的到了一个叫荡麦的临河小村。至此原本线性的叙事被打乱,时空与人物脱离了正常的逻辑。同时镇上的居民不断唤起主角的回忆,特别是一个与其亡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仿佛过去替代了现实。

也就是在这段小镇的情节叙述上,导演采取了一镜到底的手法。

依靠浅显的被摄物体本身的超现实性不同 长镜头对镜头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导演通过优秀的场面调度,制造出摄影机在主角、配角和作为群众演员的村民间任意游走的效果,它不按照逻辑跟随任何一个角色,而是任性地选择自己观察的对象。

并且在镜头试图紧跟人物的时候,摄影机和演员的移动往往并不同步,客观上就是加强了镜头的存在感,制造出迷幻和超现实的效果。

四、通过长镜头,转化成诗意现实主义

这两部影片虽然对长镜头下超现实主义的使用和处理各有千秋,但是却又殊途同归——

不管是直白地纯粹出现还是隐晦地隐藏,要说这些意象和场景是超现实的,不如说是诗意的。像波兰影片《布拉格狂想曲》、日本影片《鬼怪屋》,这些超现实主义电影或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段落给人的感觉是通篇赤裸的荒诞和恐怖。

而这两部影片并没有给人这种感觉,相反, 它们通过客观冷静的长镜头减少了画面的张力,转化成了更加含蓄内敛的隐喻。

《布拉格狂想曲》(左)、《鬼怪屋》(右)

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让·米特曾在《电影史》中指出:

而对于我国本土的超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来说,通过长镜头转化成诗意现实主义更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宿命。

首先从文化认同上来看,以中庸为本的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人们从骨子里难以接受过于夸张和荒诞的元素,却倾向于像诗一般的低调奢华;

再者从内涵的丰富性来看,避免让其影片过于平淡,其中或多或少的也会需要一些超现实元素来增加刺激来提高观感,所以说这两位导演的处理方式其实是非常巧妙的。

但是接下来针对这一题材,电影从业者或许更应该 思考诗意现实主义通俗化的问题,使它的受众面更广,启发更具有普适性

避免落入像《三峡好人》和《路边野餐》的共同问题, "过于隐晦,仅仅是一场学院派的狂欢"。

专业解析!超现实主义,如何在纪实的长镜头下得以表现?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 里加特港的达利之家现在被改建为纪念达利的博物馆

里加特港(Port Llgat)位于西班牙,它曾经是个毫不起眼的渔村,但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Dali)却将里加特点亮在了世界地图上。

1930年,达利在这里找到了他心中的天堂,这个只有几十幢普通房屋的小渔村让他心驰神往。为了保持里加特港的足够安静,达利买下了整个渔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有一个与大海相伴的夏天。

▲ 安静的里加特港是达利心中的天堂

据说当时加泰罗尼亚(Catalunya)的法律不允许一人独霸,一个渔村至少必须有三户人家,于是达利将其中的两幢房子开高价出售,当然没有买主来接标,他乘机以没有人愿意做房奴为借口让地方长官破例改写当地的章程,让他独享这个人间天堂。

小渔村虽说归达利所有,但公众还是有权利涉足海滩和公用马路,对此,达利将其中面临海滩的一部分房屋改制成旅馆,这样远程客就有地方住宿,达利则可以赚钱。

达利夫妇将其余的房子改建扩建成现在的达利之家(Casa Dali),里里外外都是二人心血和灵感的结晶。

▲ 达利之家的超现实主义元素清晰可见

里加特港与达利夫妇的渊源因此长达半个世纪,达利之家是达利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从1930年起一直到1982年达利的妻子加拉(Gala Dali)去世为止。

▲ 盖蒂博物馆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 达利在里加特港

达利在这里享受与大海、阳光亲密接触的时光。

▲ Dalí, Gala, Paul and Nusch Eluard at Port Lligat

▲ Salvador Dalí and Walt Disney at Dalí's home in Port Lligat

里加特港对达利的重要性不仅能从照片中看出,无数与这里有关的画作正诉说了达利和这个海边小渔村千丝万缕的联系。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ndscape of Port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ndscape of Port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The Angel of Port Lligat

▲ 达利 Salvador Dali - Las Galas of Port Lligat

在这里,达利还创作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之一——《里加特港的圣母》。

在达利的画面上事物不再处于稳定状态而是悬浮起来,甚至连大海也成为了悬浮着的水片。

在画面中心可以看到一块圣餐面包从耶稣身体中心的方洞中穿出,对角线的交叉点位于画面的中心,加拉被描绘成圣母以及画面右边的墨鱼女神,幼年耶稣的模特则由一个叫朱安.费加罗的小男孩担当。

黑暗被圣母背后天空发出的光芒逼退,灵魂已经超越肉体,圣母胸口的方块象征通往天国的大门,小耶稣胸口被切掉的有着圣餐面包的方块代表着相同的超现实意义。

这幅画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他第一幅有关宗教内容的作品,开创了达利微粒子时期的新纪元。

原标题:《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未来主义:真正的超现实主义先驱

未来主义:真正的超现实主义先驱

小野itoe 2024.1.2

​未来主义运动是一次模糊混沌的现代主义先驱,同时我认为也是第一次真正的超现实主义先驱。但正是这种混沌性才体现了它的特殊性质。它的纲领自相矛盾、涉及领域宽广,口号粗暴肤浅、没有统一的画派风格。但为什么尽管如此我们却更应该去谈论这次现代主义思潮?

第一,因为未来主义催生了现代主义意识的基调,可以说它是无形的导火索。在此之后,没有任何艺术思潮运动的领导者能像马里内蒂那般富有激情地演言说其思想,并撰写如此多具有感召力和文学性的宣言,这也是他被众多艺术家们追随的原因。反叛的达达主义者们也为此撼动受到影响,尽管在成立达达主义以后,因为未来主义转向狂热的军国主义,因此达达主义者们并不向公众承认自己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却从文学到画派都无一不体现出其和未来主义的亲缘关系。

第二,严格意义上而言未来主义是一次解放个性的超现实主义先驱。超现实主义的含义大致为:尊重潜意识,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局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

普遍上,大家认为超现实主义是在一战后受到弗洛伊德才诞生的思潮,但任何一种思潮都没有一种绝对的时间界定,一种思潮的形成之前,必然已经有很多苗头,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应该才是第一次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体现,为什么呢?先来看“未来”这个词。一种不在当下、不在场的时间状态,一种未知的预测和想时态。我们所谈的未来,也大多数基于永恒论的时间观念。那么,也就是说未来主义运动中所表现的对象,体现的内容,也都不是一种当下的客观状态,而是绘制者自发的 这实际上就是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者们对旧世界感到失望,对建立新世界充满向往。 这让未来主义渴望脱离落后与破碎的现实世界、旧有的传统社会,去往一个想象中的美好新世界。 而通过绘画、诗歌可以去建立这种想象中的美好世界,通过创作,个性的表达被尽可能允许。在对比未来主义之前和未来主义时期的海报时,会有一种直观的震感,在于一种未来主义设计中体现的绝对个性甚至是反叛。这是一种非现实逻辑的表达。

​ 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未来主义者们快要突破画纸的激情和力量:引人注目且充满活力的高饱和度色彩、无衬线字体/几何字体/图形化的字体、单纯的几何图形的使用:组合、分裂、堆叠,干净有力的线条所体现出的速度感与力量感。而说到速度感与力量感,就要说到意大利未来主义的表现对象。大多数学者会因为未来主义表现对象多为工业城市、汽车、机器、飞机等等,会认为这是单纯的对客观世界的二次表达。我认为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机器只是未来主义者们去抒发自己张扬甚至是狂妄的个性世界的媒介。比如马里内蒂不断讲汽车进行拟人的描述,并赞美其性感:

​“引擎真是神秘的东西! ”他们说,“引擎有它们自己的怪癖,难以预料的举止,仿佛有人格、灵魂,有志。[……]你如果好好对待它,那么,这部用钢铁做成的机器,这具依照精准规则制造的机器,不但会为你拿出它所有性能,而且两倍、三倍于此,比制造商预测的更多、更好。”[……]因此,我们一定要准备迎接人与机器之间即将来到的,不可避免的认同,促进直觉、韵律、本能与金属纪律的不断互动[……]”

此时的汽车不是一件工业产品,而是马里内蒂从机器中看到了人作为生物的渺小和局限性,而汽车、飞机甚至是武器可以成为延长其能力边界的载体。汽车只是其主观情感的中介,通过其对发达机器的挚爱,我们能够窥见其内心:对征服的渴望和对力量的渴望,通过机器,人可以去最大限度实现其个人的个性与想法。同理,放在同一时期的未来主义画派的创作理念也是适用的。极其主观的扭曲城市、上帝式的大地俯瞰,这和超现实主义中对潜意识的、无意识创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密集如麻的城市森林,都体现了未来主义者内心对想象世界的尽可能的抒发。另外,在阿波利奈尔的《Calligrammes:和平与战争诗》中,其丢弃词汇本身的语义,基于图形设计而编排了鲸鱼形状的文本,也是一种无意识写作的体现。

但如果要讲得更加宽泛,超现实主义缘起的界定可以回溯得更远,只是我们更多仅讨论作为现代主义的进程中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对主观精神的尽可能表达,恰好也契合先锋派精神。由此我们就要说到几个对人性解放影响最深的学者:尼采、柏格森,当然最后依旧有弗洛伊德。

我们都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尼采的超人主义影响了思想界各方各面,要解放个性、挑战传统,这种思潮不可忽视: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发起人马里内蒂明确赞美过尼采的思想,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反叛和革新精神受到了尼采超人(Übermensch)和意志权力(Will to Power)的深深影响,权利否定传统和权威,批判宗教,提倡人的意志发挥、解放创造力,批判中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文明,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这些思想都对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法国知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创造进化理论,对直觉的推崇也对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思潮在解放人主观能动地想象、创作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柏格森认为直觉和理智是两种对立但互辅、且各有专长特色对象的认识方法,也是人类创造进化的两条主轴。他曾指出'直觉’指我们进入对象之中,因而是绝对的;“理智”是指我们处于对象之外、在其周遭移动,因而是相对的、外在的。随后其又进一步阐释:理智趋向于认识无生命的物质,直觉则趋向于生命,理智环绕生命,从外界采取各种可能的观点把生命划入自己的范畴,但不是进入生命内部;直觉会引导我们进入生命内在本质,这里的直觉便是"无所用也的本能--自觉地、能反映其对象,且能无限的扩充对象的本能。"理智倾向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是在对象的外围设定若干观察点,然后将各点的观察结果加以分析,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柏格森对理智的批判和对于直觉的强调,使得他被称为"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但柏格森的学说的重要性也是近年来才在艺术界、艺术评论被认可。弗洛伊德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甚至都是更之后的人物,尽管其对未来主义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是我们普遍认为的超现实主义的学说奠基者。总的来说,意大利未来主义过于混沌,我们甚至还能在其中窥见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交织的影子。

在现代主义启蒙前,尤其是19世纪以前,艺术表现对象往往是客观的、当下的、即时的,这些表现对象,往往是一个具象的人物,或是风景,要么就是具像化的宗教内容。未来主义开始后,艺术美学和理念彻底转变。从具象到抽象,从装饰到图案,从唯美到实用,从逻辑到非逻辑,从规则到无规则……艺术家在尝试去描绘一个抽象的非客观世界,一个充满能量的被技术拯救的新兴世界,这些表达形式为现代主义的启蒙开启了第一扇不可忽视的大门,而尽管,未来主义运动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往往被严重忽视。

标签: 超现实主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