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伯格新作《裹尸布》:一段关于失去与重逢的超现实之旅
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上,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文森特·卡索主演的新片《裹尸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电影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更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死亡、记忆以及人类情感之间的复杂联系。4月18日,《裹尸布》将在纽约和洛杉矶进行限定上映,并于一周后扩展至整个北美地区。
影片围绕一位企业家展开,他在失去爱妻后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为了缓解这份痛苦,他设计了一个装置,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即使用'裹尸布'——与逝者沟通。这个设定看似荒诞不经,却也充满了对生命意义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尝试,更是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种追忆与重构。
文森特·卡索在这部作品中贡献了令人难忘的表现,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到后来逐渐找回生活的勇气,每一个细微表情都透露着丰富的情感层次。而作为导演的大卫·柯南伯格,则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处理此类题材时的独特才华。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他成功营造出了一种既神秘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观众仿佛跟随主角一同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值得注意的是,《裹尸布》被柯南伯格形容为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或许意味着,在这部影片背后隐藏着导演个人某些未说出口的故事。当我们观看电影时,也许可以从中捕捉到更多关于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线索。这种私人化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成为了连接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桥梁的重要媒介。
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外,《裹尸布》还展现了对未来科技可能性的大胆想象。虽然故事本身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但其所探讨的问题却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真实困境。如何面对失去?怎样才能真正放下过去?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而正是这样开放式的结局,使得《裹尸布》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总之,《裹尸布》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无论是从剧情构思还是表演层面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勇敢地直面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才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随着影片即将登陆各大院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关于生命意义探寻之旅,共同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界限的美好。

原创法国剧情片《保持站立》:雨中床戏成经典,超现实镜头揭开婚姻真相
在法国乡村的迷雾中,雷欧的身影如同被命运放逐的困兽。导演布鲁诺·杜蒙用《保持站立》构建了一座关于人性的迷宫,让观众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见证一个男人如何在爱欲、责任与自我认同的漩涡中挣扎求生。当狼群的嘶吼划破夜空,雷欧选择直面恐惧的姿态,成为对现代人生存困境最震撼的隐喻。
影片开场的长镜头极具迷惑性:雷欧驾车行驶在乡间公路,镜头始终对准他迷茫的侧脸。这种主观视角的运用,将观众直接代入角色的精神世界。杜蒙刻意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如同雷欧混乱的记忆碎片:与玛丽的初次相遇、孩子的出生、与岳父的对峙,这些场景如同散落的拼图,需要观众主动拼凑完整。
雷欧与玛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超现实色彩。他们在废弃教堂的情欲纠缠,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断;孩子出生时的血腥画面,与玛丽平静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杜蒙通过"梦境逻辑"处理这些场景,让观众在现实与幻觉间不断切换。当雷欧在深夜看见狼群的幻影,这种魔幻元素的加入,彻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边界。
杜蒙对时间的处理堪称一绝。影片中没有明确的时间线,季节的变换通过雷欧胡须的长度、窗外树木的枯荣暗示。这种模糊的时间感,强化了角色被困在永恒循环中的隐喻。当雷欧最后一次站在荒野中,他的服饰与开场时完全相同,暗示着这场生存实验的无休无止。
雷欧的多重身份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微型缩影。作为父亲,他面对新生儿时的手足无措,暴露出传统男性角色的崩溃;作为情人,他与玛丽的关系充满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作为城市逃亡者,他在乡村生活中始终格格不入。杜蒙通过"镜像场景"强化这种身份焦虑:雷欧在浴室镜前反复剃须的镜头,与他在荒野中审视自己倒影的画面交替出现,暗示着自我认知的破碎。
玛丽的形象塑造充满了神秘感。她既是温柔的母亲,又是冷酷的情人;既能操持家务,又能在雷欧面前展现暴力倾向。杜蒙通过"双面性"的细节刻画:玛丽轻抚婴儿的动作与她猛踢雷欧的画面并列,揭示了现代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当她最终离开雷欧时,这个决定既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是对男性中心家庭的反叛。
岳父这个角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他作为传统男性权威的代表,用猎枪维护着乡村秩序;但面对雷欧的精神崩溃,他又显露出无能为力的脆弱。杜蒙通过"枪支"的意象暗示这种权力的失效:当雷欧夺过猎枪对准自己时,岳父的颤抖双手暴露了传统权威的空洞。
狼群的出现贯穿全片,成为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杜蒙通过"狼眼视角"的镜头语言,将观众置于捕猎者的位置。当雷欧在雪夜遭遇狼群时,导演采用慢镜头拍摄他颤抖的手指、急促的呼吸,这种生理反应的放大,将恐惧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存在。
雷欧保持站立的姿态具有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在狼群包围中,他既不逃跑也不反抗,这种静止的对抗成为对现代社会生存困境的绝妙隐喻。杜蒙通过"慢动作"强化这个瞬间的神圣感:飘落的雪花、扬起的衣角、狼群的嘶吼,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勇气与尊严的抽象画卷。
影片中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格化的特征。暴雨冲刷着雷欧的身体,象征着命运的无情洗礼;荒野的孤寂折射出他内心的空虚;冬日的严寒则暗示着情感的冷漠。杜蒙通过"环境蒙太奇"手法,将自然景观与角色心理紧密联结,创造出独特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保持站立》自上映以来引发了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杜蒙的极简主义风格具有哲学深度,反对者则批评其叙事晦涩难懂。这种争议本身,恰好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分歧。影片中的雷欧困境,实则是每个现代人都可能遭遇的精神危机:在传统价值崩塌的时代,如何重建生活的意义?
杜蒙通过雷欧的遭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意义不在别处,而在直面恐惧的过程中。当雷欧最终在狼群面前保持站立,这个动作不是对危险的征服,而是对生存状态的坦然接受。这种存在主义式的觉醒,赋予影片超越时代的启示价值。
在豆瓣评论区,一位观众的留言获得高赞:"雷欧的困境让我想起自己辞职后的迷茫期。"这句话点破了影片的现实意义——雷欧的故事,实则是每个在人生转折点上挣扎的现代人的缩影。杜蒙没有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用影像告诉我们:生存的本质,就是与不确定性共舞。
当影片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雷欧的身影融入黑暗。杜蒙用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完成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叩问。《保持站立》不是一部关于胜利的电影,而是一曲关于坚持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勇气不是战胜恐惧,而是学会与恐惧共存。
在乡村公路的尽头,雷欧的车灯刺破黑暗,如同微弱却坚定的星光。这个画面提醒我们:即使身处迷宫,只要保持站立的姿态,终能在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误判》的“鱼与熊掌”:在现实和超现实里都要做英雄
《误判》是甄子丹继执导网络大电影《天龙八部之乔峰传》后的导演作品。不熟悉的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他首次执导院线电影,其实不然,早在上世纪末,他就曾执导过《战狼传说》《杀杀人、跳跳舞》《新唐山大师兄》等三部影片。那时的甄子丹,就好比《战狼》之前的吴京,在动作片的江湖打拼多年,一直半红不紫,希冀通过量身打造来实现突破。可惜,当打之年的他赶上了港片的没落期。
相比甄子丹绝大多数或浪漫或悲情的英雄主义塑造,《误判》难得保留了半现实主义基因。影片改编自香港的一个真实案例:2016年,青年马家健(电影中化名马家杰)把住址借给他人收快递,结果因包裹藏毒而被捕,被误判20余年冤狱,后成功翻案释放。电影的改编攫取了人物原型故事的主线脉络,叙事换成司法纠错的视角。
可以想见,甄子丹主导的影片,必然有“文戏武拍”的色彩。新晋检察官霍子豪干探转岗的人设,给了人物频频出手的理由,让动作戏的加码显得自洽。五场风格不一的打戏贯穿始末,就好比在电饭煲里加入港式烧腊,让一个原本文绉绉的律政故事,烹调出香港警匪片的馥郁风味。
故事以警匪枪战开局,暴风骤雨的枪火,结合近身肉搏,还有类似甄子丹与基努·里维斯去年合演的《疾速追杀4》里的冷热兵器碰撞,再辅以群戏的加持,使得影片更具视觉冲击力。接下来的巷战戏战斗值一般,但随后天台上的以一敌百有如叶问附体。最硬的当数地铁一战,打出了超级英雄片里钢铁之躯的风范,生生把地铁打“残”了。
尽管如此,五场动作戏就像是文戏故事里的间奏,打完收工的霍子豪,还得回到文职案头工作中来,并完成其业务职能的大转弯,改写马家杰被误判的命运。其实从入职检察官起,霍子豪便被文职身份锁死,必然要在毫无用“武”之地的法庭上一展文戏的身手。相比更大篇幅的文戏,看似热闹的武戏,亦可以理解为对文戏的稀释或加持。
好在五场动作戏并非毫无逻辑的为打而打,做到了“武戏文拍”。第一场是前警方职业身份使然,为转业转岗提供动因;第二场的巷战为此后老同事的加入配合埋下伏笔,同时也引出与贩毒网络的关联;第三场天台上的以一敌百有炫技的嫌疑,但也是感召新同事的重头戏;第四场车库动作含量一般,却是扭转马家杰父亲偏见的关键;最后地铁的硬刚不仅保护了证人,且和庭审的逆袭齿轮咬合。五场打戏均与剧情关联或推动了人物塑造,在文武结合上,应该是近年甄子丹领衔影片里最好的一次。
纯文戏方面,因为有了铁血干探身份的铺垫,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检察官身份,人物内心既保持着热血警察的冲动,又多少拿捏着新晋检察官的惶惑,这些都被甄子丹接住了。尤其庭上本是控方之矛的霍子豪,突然内敛而巧妙地反打了迂腐的司法之盾,还有他对大法官“黑色幽默”一番的闲笔,表演和导演成色均不输片中任何一场打斗戏。这大概也是其作为元旦档影片,敢挑战超长期提前点映的底气。
但是《误判》的改编也存在撕裂点——原本追求现实和落地的故事,因为几场风格化的动作戏而偏离。以第一场枪战戏为例,拳脚快过子弹,飞腿胜过盾牌,皆为超现实的浪漫演绎;天台以一敌百和地铁里钢拳铁腿的设计更甚,一个借鉴武侠片的打法,一个多有超级英雄片的影子。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一旦掉进超现实的陷阱,它所剩的半现实主义也就难以打捞了。
个人认为,片中反派欧柏文的可塑性不输于霍子豪。欧柏文与现实中马家健冤案幕后黑手陈强利对位,后者有多项犯罪前科,出狱后竟在资本的包装下成为律师行业的“精英”,可谓专职引导“误判”。故事若能改成霍子豪与欧柏文的双雄对垒,可能在文戏上更有可为。而且用现实的笔触去洞穿陈强利背后的司法漏洞,其价值和意义恐怕也远大于霍子豪个人英雄主义的司法纠错。
《误判》由黄百鸣参与监制,其子黄子桓编剧,这也是这对父子档与甄子丹继《叶问》系列后的再度携手。从单一作品来看,重拾导演岗的武人甄子丹,让《误判》文武兼修,算是近年香港商业片中的上品。影片戏里戏外皆可见《第二十条》的影子,对此黄百鸣并不避讳。只是高大上的台词码得有点多,说教感还有减降的空间。(曾念群)
相关资讯
上篇:诗人的“六只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