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1 01:10:27
一声嘶哑的厉喝冲天而起,卷入漫天的黄沙,响彻沙漠。余音层层回旋,没入林立的刀刃中,逐渐化为阵阵铮鸣,只剩下一派肃杀之气。
近六百页的热血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我读过很多唐史,但是此前很少读关于唐代的历史小说。我从来没想过一本看起来似乎受众更应该是少年群体的小说竟然会这么好看!
这套《刺客信条》是对世界知名IP“刺客信条”的全新文学演绎,它的前身其实是同名畅销国漫,漫画中的很多片段式的情节,这一次被重新梳理和讲述,又加入了诸多新鲜且跌宕的部分。
本书中作者以身负“鹰眼”异能的李萼为主人公,以“安史之乱”后混乱繁杂的社会局面为书写背景,讲述了青年刺客李萼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后,力挽狂澜,拯救大唐国运的故事。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以个体的力量,挽大厦之将倾,是十分难以想象的事情,它需要很多因素一起发生作用。
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但是更多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个人能不能生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
李萼本是大唐安西军中一名弩兵,在怛罗斯之战失利后被“无形者”刺客组织收留,习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艺。
在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原本可以走坦荡征途,保家卫国的军士。
...《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写于2400多年前。作者是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前425年),被西方尊称为“史学之父”(Father of History),因为他是第一个将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当作知识的对象来探究的学者。
读其书,先知其人。我们先来看希罗多德的个人经历。希罗多德出生于小亚(相当于现在的土耳其)的希腊城邦哈利卡耳那索斯(Halicarnassus)。那个时候,小亚的沿海(地中海和黑海)地带都是古希腊人生活的地区。这个城邦的北面不远处有个城邦叫米利都,那里活跃着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米利都(Miletus)学派(泰勒斯就是其开创者)。米利都人说的是古希腊语中的伊俄尼亚方言,而希罗多德的家乡说的是多里斯方言,但奇怪的是,希罗多德用的是伊俄尼亚方言写作,由此可以断定,希罗多德很可能受到了米利都学派的影响。
希罗多德年轻时,由于不满意本邦的统治者,流亡到了萨摩斯(Samos)岛,因而可能受到了那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
后来,希罗多德又在地中海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到处游历。从他本人的记叙来看,他到过希腊本土(巴尔干半岛)、东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及,可能去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黑海地区。当时的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很适于航海,花费不多。但他的财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他很好奇,每到一处,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希腊裔交流(他本人不懂得任何外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大事奇事,记下了不少笔记。但是,还没有想到要写《历史》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