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2 12:33:15
曾有一位诗人如此说道:“我们这些艺术家,几乎都成了疯癫的模样。或为沉溺在狂欢中,或为困于烦恼的牢笼,皆因精神的错乱。”这话,虽略带自嘲,却也显露了创作的另一面。艺术的闪光,往往藏匿于异常的边缘,狂乱与理性、病态与天才的界限如此模糊,常常难以分辨。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名字,背后藏匿着深刻的痛苦与挣扎。人们常说他是癫痫症的患者,甚至这一病症伴随着他的大部分生命。早在少年时,他便感受到这疾病带来的阴影,至三十九岁开始,他把每一次的发作如实记录,直到五十九岁他终究死去。那本见证他精神世界的笔记本上,赫然记载着一百零二次的发作,简直是病症与创作交织的见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重痛苦与个性深度,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剖析与研究。1928年,弗洛伊德曾尝试为他精神困境提供一份解释,认为这位作家的癫痫症源自内心深处那份隐秘的罪恶感——那是对父亲去世的愧疚,是他心理上的弑父情结所致。这一理论一度引发广泛的讨论,然而,如今学者们已普遍不再认同此种观点。相反,更多的研究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与遗传及生理因素关系更大,他的父亲可能死于癫痫,儿子也继承了这一病症。
而在疾病的折磨下,这位天才的作家并没有放弃写作,反而他以此为慰藉,转化痛苦为创作的动力。他曾写信给哥哥,提到每一次病症的爆发,他都会将它转化为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多写症”症状,正是癫痫的一种表现——一种无法抑制的写作冲动,几乎使他不愿停止。作家的一生,也似乎被这种病症的诱惑牢牢缠绕——他用近乎疯狂的笔力,写下了十九部小说和大量的书信、日记,满纸密密麻麻,似乎永远无法停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