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3 23:12:15
一、中国古代人对读书价值的理解
中国古代就有重读书的良好风尚: 认为读书可以益智:“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代刘向);读书可以怡情:“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格言联壁 学问类》);读书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唐代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宋代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生活情趣: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消得泼墨香”;读书还可以求取功名利禄:宋真宗赵恒《劝学书》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除了古人提出的以上种种读书的裨益,读书对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言,还有两项不容忽视的作用:“明志”、“润德”。
读圣贤书如与圣人对话。唐皮日休诗云:“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对话。虽然圣贤之人已经过世,但他们的思想、德行、价值观渗透在其著作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读书,读者可领略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代雅士陶渊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通过读书,读者可感受到唐代诗圣杜甫的志向;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读书,读者可体会到爱国诗人屈原怀瑾握瑜却报国无门的无奈和 遭遇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的高尚节操。通过读书,让现代人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古代圣贤有了心灵的融碰。正是因为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心灵相遇,让现代人能够亲圣人之书,信圣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