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6 02:49:11
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汀,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 有若即若离的情感纠葛,有瑰丽奇异的超凡想象,有惟妙惟肖的场景描写,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历程,有一波三折的阅读快感,也有直击心灵的温情慰藉。 梅尔精致、微妙的笔触使得这套令人惊奇的小说超越了恐怖悬疑文学的局限而跻身于最优秀青少年小说之列。 ——美国亚马逊网站 有若即若离的情感纠葛,有瑰丽奇异的超凡想象,有惟妙惟肖的场景描写,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历程,有一波三折的阅读快感,也有直击心灵的温情慰藉。 ——《纽约时报》 请不要将这个故事仅仅当成一场不可思议的魔幻爱情历险,贝拉她敏感而细腻、柔弱而固执、富于观察力,缺乏自信又善于自我保护,是许多现实中并不完美却憧憬白马王子的可爱女孩的真实写照。当她们在个人感情的旅途中会触动到类似感觉的话,这个故事更是一段为她们自己谱写纯净爱情乐章的暮光传奇! ——饶雪漫 “你香甜独特的气息是引领我爱你的线索,但我最浓烈的爱意却只能用死亡来演绎。” ——安意如 咬一口幻想才能满足,这是我们时代人内心难解的馋。而《暮光之城》正是一套解灵魂之馋的佳作,斯蒂芬妮·梅尔笔下的吸血鬼之恋如同日出时还未落下的月亮,即清新又朦胧,在这个被科技和高楼剥夺了灵性的世界里,特别可贵。 ——田原 Stephenie Meyer: A New J.K. Rowling? 斯蒂芬妮•梅尔:“J.K.罗琳第二”? Thursday, Apr. 24, 2008 By LEV GROSSMAN 原载美国《时代》周刊 2008-4-24, 星期四,作者:列夫•格罗斯曼(LEV GROSSMAN,时代周刊评论人) 译者:李令慧 小魔法师哈利•波特的故事奠定了英国小说家J.K.罗琳在青少年读物魔幻小说界第一人的地位。而如今,美国一位女作家也不甘示弱,她写的吸血鬼故事风靡青少年及成人读者群。去年,她的第三部小说甚至把《哈利•波特》第七部挤下了最畅销书的宝座。这位作家就是34岁的史蒂芬妮•梅尔,被称为“J.K.罗琳第二”。 家庭主妇的梦中灵感 五年前,2003年6月1日的夜晚,在凤凰城一个名为斯蒂芬妮•梅尔的家庭主妇做了个梦,梦境中一位少女和一个英俊迷人的男子坐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谈清说爱。那个男子是个吸血鬼,但他们已坠入爱河,他正向自己的恋人倾诉要压抑住猎杀她的欲望,告诉她这对他而言有多么的困难。 梅尔在这之前没有太多写作经历,以前她最主要的且富有创意的宣泄方式也就是做做剪贴簿或者精心制作万圣节的服装,但是这个梦境如此鲜明生动,她决定把它完全地写下来。于是她坚持着写作,她写下了这个关于少女和吸血鬼之间由始至终的完整故事,这就是后来的《暮色》的第13章。这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长篇小说被命名为《暮色》,并且她将其情节延续,创作了两本续集,分别为《新月》和《月蚀》。这三本《暮光之城》系列丛书在美国共计已售出超过530万册,仅在过去的12个月内就达到了400万册的销量。它们合计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143周之久;当去年八月《月蚀》首印时,虽然它的发行要比《哈利•波特7》还要晚了2周半,却在上市的第一天安就将最后一部《哈利•波特》挤下榜首。她的第一本“非吸血鬼”小说《宿主》(The Host)下个月即将出版发行,根据《暮色》改编的一部电影今年十二月就将上映。 梅尔,年仅34岁就已在图书出版销售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她的成功远不止于此。读者们效仿她笔下人物的穿着,他们写下他们自己的关于书中人物的故事并把他们的故事贴在网络上。当她出现在一个书店时,3000人赶到现场去见她。此外,一个暮色主题的摇滚乐团业已成立。梅尔——就像她笔下的一个吸血鬼——变得有些稀有珍贵,并且不仅只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种文学奇迹出现。她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成功的? “纯净”写作成畅销真谛 梅尔的生活没有任何特别让人捕风捉影的地方。她在凤凰城长大,一个承包公司首席财务官的女儿,就读于杨百翰大学(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简称BYU)是一所私立四年制大学,成立于1875年,隶属摩门教,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学校宗教化,学校内大约90%左右的学员都是宗教成员),在那里她与她的丈夫—— 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Christian)的会计师相识,但他习惯被称为潘秋(Pancho)。他们21岁时完婚,现在育有3个男孩。他们仍住在凤凰城近郊的一个名叫溶洞河(Cave Creek)的小镇,那里他们拥有一个被高耸的巨人柱仙人掌所守护着的宽敞而又现代的住宅。梅尔的外貌看上去显然并不是不死族,她聪明漂亮,风趣幽默,愉悦开朗,是一个严守教规的女性,不酗酒并且从未看过R级片(美国电影分五级,R级为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影片中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粗口),但她也并不完美——因为尽管摩门教原则上不允许吸食咖啡因,但她偶尔也会喝低卡路里樱桃口味百事可乐(cherry Diet Pepsi)。“低卡路里可以让你免于上瘾,”她坐在她起居室里的大沙发上解释道,“我们都有自由的意愿,这是上帝的极大馈赠,但是如果你把它系在一些像可卡因这样的东西上,那么我想你也就不再真正拥有任何一点自由了。”
...近日,观海西流行小说界再起吸血鬼风潮,我也顺便翻了翻《The Historian》与《Twilight》系列。电子书确实让人看着头疼,不过英语还是有了点提高。尤其推荐《The Historian》,遣词和行文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风格,muy 复古, muy怀旧,喜欢福尔摩斯侦探,简·爱小姐的可以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差不多就是这两者的合体。而喜欢某阿姨的青春言情小说粉丝可以看Twilight.. 当然,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暮光之城,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母题:Vampire&Virgin 向伟大的Bram Stoker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就是他!开创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套路,他是当之无愧的,吸血鬼文化之祖啊。有这样一位大神存在,后面的作者们只能无赖而无奈地不断炒冷饭了。 当我看见来自特兰西瓦尼亚荒山野岭的Dracula从“耄耋”(?)之龄(400岁...无语)的衰神摇身一变为伦敦街头勾引小MM的帅哥时,就知道,一个伟大的完全不公平竞争时代开始了。没有任何男人可以阻止他抢走自己的女人,也没有任何女人可以阻止他侵入自己的内心。 所以,从性别的角度来诠释,“吸血鬼”与“少女”这两个形象分别象征着人类两性的终极追求:女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男人,就是“吸血鬼” 一个心智成熟,肉体年轻的男人。其中可以细化为:有故事有内涵(400年情仇),有文化有情调(骑士风度),强壮能打(1v20),富有侵略性(包括对男人和对女人),经验丰富(包括床上和床下的)。当然,用女性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神秘感,安全感,不安全感.... 而相对的,男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女人,则不外乎Dracula里的Mina,Twilight里的Isabella,她们各有特点,但可以简化为一组关键词:天真无知,对世界充满好奇,年轻貌美,处女。确实,她们都是处女,这点很重要。Remember,可怜的吸血鬼是从东欧移民来的乡巴佬,他们可以装得很现代,但实际上是封建生物,他们喜欢独占喜欢霸权,他们喜欢处女。处女代表缺乏性经验,也就是男人所谓的"纯洁"。张爱玲抱怨说男人喜欢成熟妇人身体+婴儿般的头脑的组合。异曲同工也。 这样看来,是女人对男人的要求高,还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高呢...大家自己评判吧。 而由此衍生出的一个副题,诱惑与被诱惑,也就相当好解释了。Vlad王子不愿意吸取Mina的血液,不愿意让她变成吸血鬼,而装B的Edward也是如此对待Isabella的,他们的理由都是”我太爱你了,所以不能,不忍“。Stoker在影射什么?昭然若揭:这帮虚伪而痛苦的男人啊! 他们渴望处女纯洁的肉体“,但又想让她们继续纯洁下去,不想让她们陷入和自己一样”污秽“的处境。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性恶论与女神崇拜情结,每个男孩或许都有过。当然,最后的处境必然是,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处女被开发成了女吸血鬼,而男吸血鬼...祸哉!...难道你们不记得,Dracula城堡里养着的三个新娘了么?..管不了,关不住,难以满足啊。让我们优雅的王子都禁不住焦头烂额。 矛盾就在于此。想做爱,但又不想承担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男人。而Stoker把该心理粉饰为”吸血“这样一个富有交配象征意义的体液交换过程,委实妙绝。 而从这种男性霸权的视角来分析,”爱情”就是男性对自身肉欲进行无意义抵抗的过程。当然,也许这也是全部意义所在:不抵抗,就是强奸;抵抗到底,就是太监。由此可见做人难做男人更难。而放弃抵抗之日,就是“爱情”终结之时。 当然,也有泛政治化的诠释,如结合时代背景认为吸血鬼象征着年迈的欧洲大陆,而处女象征着充满青春朝气的英国,衰朽的欧陆想吸取英国的精气等等。有道理,但私以为要无趣的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