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域文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14:38:49

站內所有关于地域文学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地域文学有关的所有知识

“资深翻译家”胡宗锋教授:“中国地域文化和文学的译介

2024年5月10日下午,西北大学原外国语学院院长、西京学院陕西文化翻译研究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应邀为我校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地域文化和文学的译介——以文学陕军为个案”的学术报告。外语学院百余名师生及英语翻译爱好者共同聆听了报告。报告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余丽教授主持。

报告中,胡宗锋教授立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外宣外译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语境冲突。他谈到,地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子系统,其译介是我们向世界呈现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翻译地域文学作品,推动地域文学作品“走出去”有助于国外读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胡宗锋教授长期从事陕西地域文学翻译工作,对于地域文学的翻译难在何处,翻译时如何准确“传情达意”,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方言、民俗的地域特色,胡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翻译实践给出了答案。他表示,中国地域文学成果丰硕,文学传统深厚。以家乡陕西为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等人组成的作家队伍被称为“文学陕军”,这些作家们的作品门类繁多,地域味浓,是了解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因此,地域文学的翻译首先要求译者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熟悉风土人情;其次,翻译时要理解准确,表达到位。比如陕西方言很有特色,“得是(对吗)”“阿嗒(哪里)”“谝闲传(聊天)”等,很多外地人都不解其意,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有时音译,有时意译,尽量通过其内涵准确传达,以使译作更加准确。同时,文学作品翻译要尊重文化差异,在国外也有“Local Colourism(地方色彩)”,所以在翻译中国地域文学时,也可借鉴国外地域文学作品的某些表达手法,用对方语境来讲故事。胡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作品《土门》、《废都》、《装台》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带来了众多十分有趣的文化故事,与会气氛十分活跃,听众反响热烈。

...

“新浙派文学”:地域文学的“建构”路径何在?|新批评

“如果以同为浙江标志性的西湖和钱塘江作为比喻的话,以前的浙江文学特质更多地表现为西湖般的柔美,而新浙派文学特质应该包括钱塘江般的壮阔。”

——以“新浙派文学”为中心的思考

近年来,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研究,地域文学都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书写现象。尤其是近来的“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等地域文学流派的打造,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确实有这样一个传统,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这些地域文学的书写极为有效地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版图,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对象。

作为对以往浙江文学创作的一个补充,浙江《江南》杂志近期也提出了“新浙派文学”的概念,其意虽不在推动“新浙派”文学流派的形成,却也在客观上流露出“抱团取暖”的意图。至于其所标识的“江南风格”和“浙派特色”,到底最终能否形成一个可立得住的文学审美样态,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此,以这一新的地域文学提法为案例,探寻地域文学“建构”的有效路径,或许依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谈到浙江文学,许多人都会提及浙江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对于“一部现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的提法,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浙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哪一个不是沉甸甸的存在?遗憾的是,文学进入当代,一段时间内浙江的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遭遇了暂时的瓶颈期,脱颖而出的长篇小说总是凤毛麟角。以茅盾文学奖为考察对象,在至今评选出的十一届茅奖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是在浙江获奖的。这无疑和浙江在全国的文学地位是不能完全匹配的。

...
相关标签:
地域文学作品有哪些 地域言情小说推荐 地球上只剩一个人敲门续写 地球上最后的敲门声书评 地球上最后的敲门声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