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0 19:09:35
留连了很久,书躺在桌面快半年了,终于下定决心,过了一遍,做了笔记。 这里是主要的纲目,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更清晰的描述和具体的小说来理解。 看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就一直觉得“这篇写得好!”,“这篇写得好感动”,“这个是什么鬼”。现在,知识是有了武器,能具体得去分析这篇小说写得好,是哪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能感动我,为什么其他的就不行。 典型《万卡》,第三人称较大背景,第一人称表达内心的悲伤 叙述者不时的出现,告诉读者故事是他讲的 对故事里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判断 对对话不做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景去判断 “讲述”是传统小说的常用手法。福拜楼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向“显示”靠拢,作者意图越来越含蓄。 小说叙事在情节关键段落留连,在无关紧要段落忽略 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面描写) 通过描写环境而进入叙述,显得舒缓和自然 通过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显得有逻辑,顺理成章 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私人空间的陈设、装潢等物品的风格会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趣味、爱好、性格 如正称:自然环境于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是“同调”“同质”“同方向” 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每篇作品都有作家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的母题的理解 作品蕴含的思想比作家本人要深厚 材料无法支撑想法,作品比作家本人的想法还贫乏 主观意图与客观思想之间无意识的背离 小说的“理”是蕴含在事实之中,并不特别彰显出来 要求作者带着悲悯,关怀全人类的痛苦,并有深刻的思考 主题的价值并不仅仅决定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有多向延伸性。 站在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揣摩人物的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品性、性格、具体的环境 人物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是人类的缩影 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者设计 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被讲述的事情,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可称为故事 障碍越大,化解得越巧妙,小说越精彩 讲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 编造已有的世界,编造不存在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