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9 20:06:05
如何才算真的“放下”?是绝口不提,还是完全忘记?
什么是高级的“意外”,是恍然大悟,还是意犹未尽?
在博尔赫斯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刀疤》只能算是无名之作,甚至还带有一丝“匠气”,但它长久以来它被看作是反转的“神作”,乍看时让人拍案叫绝—— 不到小说结尾,读者几乎猜不到结局。
一个用保守的秘密换取土地的异乡人,一个脸上带有一条险恶的伤疤的农场主,一个严厉到了残忍的地步、办事却十分公道的酗酒者…… 博尔赫斯在前半篇塑造讲述者的形象时,几乎用尽了他所擅长的叙事技巧。
然而,《刀疤》的故事内核却是极其直白的:年轻时揭竿而起的叛逆者遇到一个胆小如鼠的同伴,他保护了同伴,最终却被同伴所出卖,以至于被吊挂在广场中央,被士兵们当作靶子练习枪法。——直到故事的最后,我们才知道,讲述者自己就是那个懦弱的告发者,“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他脸上的刀疤并非他人陷害的伤痕,而是卑鄙的印记。
角色互换的故事里,难以抽离情感的总是读者。 博闻强识的博尔赫斯在这篇小说中借讲述者之口说出了叔本华的名言:
《刀疤》是博尔赫斯的早期作品,它后来被选入博尔赫斯大名鼎鼎的《杜撰集》。在《杜撰集》中,博尔赫斯还收录了幻想小说《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而其中的第一句话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