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1 09:46:44
《三国演义》开篇最深入人心的反派群像,莫过于头戴高冠、面白无须的十常侍。剧中他们如同连体婴般簇拥着汉灵帝,进谗言、害忠臣、卖官鬻爵的戏码轮番上演。特别是赵忠那句“陛下可还记得当年宋皇后之事”,配合阴鸷的眼神,活脱脱一副奸佞模板。但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史册,会发现这些宦官的形象远比戏剧复杂——他们中有人确实恶贯满盈,也有人不过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
史学家田余庆曾指出:“《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的43名东汉宦官中,真正达到十常侍恶名的不足十人。”这种艺术加工就像现代影视剧给反派加上刀疤脸特效,虽增强了戏剧张力,却也模糊了历史本貌。
这个在小说中与黄巾军暗通款曲的宦官,正史记载仅一笔带过。《资治通鉴》提到"封谞、徐奉事露被诛",但未言明具体罪行。史学家吕思勉考证发现,封谞可能是十常侍中唯一真正同情民变的,其"通敌"行为或是东汉版的"曲线救国"。
十常侍中还有吕强这样的清流,《后汉书》记载他"清忠奉公",多次劝谏灵帝停止卖官。可惜在演义里被罗贯中一键删除。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后主刘禅称丞相诸葛亮为“相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最新修订本注释道:“相父——皇帝对任宰相的元老表示‘事之如父’的称呼。”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也认为相父是“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表示事之如父”。那么,在历史上,刘禅是否果真尊称诸葛亮为“相父”?这究竟是小说家的想象还是历史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