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2 16:07:36
一间小屋,兼备着“手术室”的功能;一方木桌,摆放着锤子、锥子、剪子等“手术器具”;一位“手艺人”,潜心施展“指间医术”,让一本本古籍重获“新生”,妙手补千年。这位“手艺人”,就是井冈山大学图书管理员罗红。近日,记者来到井冈山大学,如约采访了罗红。
现年54岁的罗红,在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工作了37年。期间,她苦学10余年古籍修复技艺,是该校唯一会修复古籍的“手艺人”。而井冈山大学,是全省唯一具备古籍自主修复能力的高校。
2010年,一个去昆明参加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的机会出现。罗红对这门技艺心向往之,便毅然前往。学成之后,她便着手对图书馆中亟待“抢救”的古籍进行修复。
“古籍修复并非简单打补丁,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罗红说,有关古籍修复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修复一部完整的古籍,需要经历配纸、清洁书叶、补破、润湿压平、折叶、锤平、齐栏、打眼穿捻、装书皮、订线、贴书签等20余道工序。
介绍完,罗红轻轻拾起一叶古籍平铺至操作台。那一刻,时间似乎突然停滞下来,镊子轻触的响声变得异常清晰。
还没有修补的书叶与修补后的书叶
这是一部清刻本《朱子原订近思录》,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书叶的书脊和边角上均是虫蛀的破洞。所有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盯着罗红的双手。她用毛笔蘸取糨糊,涂在破损处,再取一张补纸覆上,用镊子轻轻撕去多余的边缘,保证补纸与原书纸的接边不超过2毫米……直到察觉不到“补丁”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