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实,实际,真实

更新时间: 2025-10-03 06:19:07

站內所有关于现实,实际,真实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现实,实际,真实有关的所有知识

不可视的虚拟,不可触的实际

with out actual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DS+R)

大家好我是CA国际艺术教育今年圣马丁大一的敬敬同学,本期写的是2002年世博会瑞士的“模糊大厦”,跟往期相比阅读难度稍大,欢迎留言。

德勒兹认为的虚拟(在《差异与重复》中),虚拟的是存在的实体(但不实际),它认为“虚拟与实际对立,而真实与可能对立”,但虚拟被现实化是创造,可能被真实化是限制。

进而,虚拟是“真实而不实际,理想而不抽象”的。德勒兹的虚拟在模糊大厦中被挑战:虚拟和实际的关键性质同时存在,但不具备虚拟和实际可被观察的性质。

在德勒兹的虚拟与实际语境下,模糊大厦是:不可视的虚拟,不可触的实际。

如果一个东西它是虚拟的,那么它一定可视。因为虚拟需要将“潜在之物”的效率现实化,而不是它本身。(当我们写下“x”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写下“x”,而是一个虚拟的x,它具备“x”的效率。)

如果一个东西是实际的,它一定可触。能被感觉到,被确认存在。

在模糊大厦的例子中,大厦不是虚拟意义上可视的:它有潜在之物,却没有将它变为可视的虚拟,或者虚拟为一个可视的虚拟之物。

大厦也是不可触,且无法被感知到的。人进入模糊大厦,能够触碰到建筑,听到白噪音,看到白色水雾,嗅到水汽,但它们都只是材料,不是大厦。

...

现实中的你比镜子中的你更丑?

每个人都会照镜子吧?但是,镜子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吗?有一个流传得很广泛的说法,镜中的自己比实际真实的我要好看30%。

那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呢?直接看这个视频吧!

因为30%这个数字就很有问题,好看多少,到底要用什么标准?是鼻子矮了一毫米,就扣掉5分,眼睛变小为原先的90%,再扣5分?所以这个并不可信。

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社会心理学中,这一效果也被称为“曝光效应。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照镜子的次数是不计其数了,所以你从镜中看到的自己早就蒙上一层厚厚的滤镜。

根据这一效应,衍生开来,这也是你总觉得自己家的猫猫就比别人家的可爱;以及许多明星要不停上热搜,刷存在感的原因。

镜子中的自已,和现实中的自已是左右相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并不完全可信。

那,照片中那个没有修图的我,会是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吗?实际上,照片可能比镜子还不靠谱。

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24-38毫米。焦距越短,其视角越大,画面中的内容就越丰富。

因此为了让画面只充满你的脸,广角镜头必须极大地接近你,而越接近被拍摄物,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就越明显,因此离镜头近的鼻子就会越显得大;离镜头稍远一点的下颌骨就显得小。 这种失真,就是广角镜头常常出现的桶形畸变。

...
相关标签:
现实一点是暗示什么 现实一种是短篇小说吗 现实三杰名单一览表 现实不爱小说原著叫什么 现实与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