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5 03:40:30
吴邪第一次走上盗墓行业,就是跟着三叔吴三省一起探险七星鲁王宫的旅程,在这个首次探险中吴邪也遇到了张起灵和王胖子,这个后面组成道上也非常有名的“铁三角”组合。在七星鲁王宫吴邪他们发现了鲁黄帛书,出来后吴三省告诉吴邪这个鲁黄帛书已经被张起灵替换掉了,但在西沙海底墓张起灵却告诉吴邪掉包鲁黄帛书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吴三省。
那么问题就来了,七星鲁王宫里面调换鲁黄帛书的到底是吴三省还是张起灵呢?
我们来分析下七星鲁王宫探险的起因后果,虽然表面上是因为吴邪想要保护文物才去的,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当时吴三省在看到张起灵,为了试探他就从房子地底下拿出黑金古刀试探他,后来我们知道张起灵果然是拿到了代表张家族长的这个信物,不过张起灵对于吴三省等人却没有任何反应,因此吴三省弄不清楚张起灵到底是真的失忆还是假装的。
因此吴三省为了能进一步弄清楚张起灵的真正意图,并且也为了弄清楚张起灵失忆的真假,就安排了这次七星鲁王宫的探险,希望在探险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观察张起灵的一举一动,来证实他是否真的失忆。这也是吴邪他们进入七星鲁王宫后吴三省就消失的缘故,吴三省其实就是在暗中观察张起灵的行动,从而实施后面的计划。
最后吴邪不仅在七星鲁王宫中吃了麒麟竭,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血液,拿到了蛇眉铜鱼,还发现了铁面生的玉俑,在棺材底下找到鲁黄帛书,后来我们知道这个鲁黄帛书其实是被吴三省或者张起灵替换掉的仿制品。而掉包的人在追梦看来吴三省的可能性更大,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最近,果壳网一则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吐槽影视剧桥段的帖子火了,从古装剧到医疗剧、抗战剧,各种细节分分钟让人出戏。最近以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为题材的网剧《老九门》及电影版《盗墓笔记》,各类吐槽不一。看来“高手在民间”,影视剧团队身边多几个民间顾问,也会少点尴尬。 扬子晚报记者 张楠
吐槽1:别欺负咱围观群众没文化
案例:《盗墓笔记》里的战国帛书拓片
历史系老师表示,看古装剧分分钟容易出戏,“前段时间看电视剧版《云中歌》,霍成君看上了孟珏的一幅画,当生日礼物送给她,她视若珍宝。那幅画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为了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是陪葬用的铭旌。1949年才从战国楚墓出土的东西,却被挂在西汉的坊间,周围满屋子的唐卡飞天看得人冷汗直冒,编剧脑子里在想什么?还有古装剧里随处可见的唐三彩,拜托那不是摆设,都是陪葬品好吗?”“作为学历史的,我觉得最惊悚是,《孝庄秘史》孝庄的台词是,‘我孝庄……’”其他典故和成语穿越时代使用,已经屡见不鲜。学习书法的小伙伴则表示,“《盗墓笔记》里的帛书拓片惊呆了我和小伙伴。”帛书作为一种古代书写文献,战国时代确实有,但最早的拓片唐宋时代才有,所以,战国帛书拓片是什么鬼?考古学专业同学神总结:“你猜我们看古装片什么感受?突然觉得读点书也是有用的。”
...因为我不看《#盗墓笔记》,所以我不知道街头走过的人中,多少人在侯那一抹深蓝色沉默的身影;因为我不看《盗墓笔记》,所以我无法体会2015年8月17日因为无法亲临长白山而凝视着长白山方向流泪的稻米是何等心情。而今一本《盗墓笔记·十年》却突然让我懂了,不是因为《盗墓笔记》这个故事,而是活在故事外的这一群人。
《盗墓笔记》于我来说算不得熟悉,却也不陌生,我虽然未完整看过书,但不得不承认它也在我的往事中添了精彩的一笔。因为胆子小悬疑恐怖类的书籍我从来不看,故而《盗墓笔记》我一直对其敬而远之,但这并不妨碍身边一群稻米一直给我普及《盗墓笔记》。张起灵、吴邪的名字早已是如雷贯耳,“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一话也是耳熟能详。我知道有那么一个盗墓故事,千万人为它疯狂;我知道有一个不老不死沉默寡言的怪人,吴邪叫他闷油瓶,稻米们叫他小哥;我知道有那么一个铁三角,他们携手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生死………故事一定是好故事,我虽未完整看过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但让我不曾想到的是故事外的这群人。
2015年8月17日,我打开qq群,群里很多人的头像变成了同一个头像,打开qq空间发现空间被刷屏了,那个蓝白色的头像也占据了整个空间,刷屏的内容大致都是“张起灵,我们来接你回家”。后来又知千万人在那一日聚首长白山,只为迎接那个书中人,对于当时的我来讲仅仅只有震撼,而如今更多的却是感动。常听到“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一句话,稻米么不就是最好诠释么?有时候与其说张起灵、吴邪是书中人,倒不如说这群真真实实的人们才是书中人。因为有他们,这个故事在现实中以不一样的方式在延续,让虚无缥缈成为了有迹可循;因为有他们,《盗墓笔记》不再仅仅是个故事,他们赋予了它生命;因为有他们,让我看到了做梦不一定要睡着了,做梦里人不一定是在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