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5 12:21:27
网文和名著都是当下时代的“流行小说”不假,但所流行的人群,其认知是截然不同的
网文和名著都是当下时代的“流行小说”不假。但是“流行小说”所流行的人群,其认知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连载给你看和整本书写完给你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整本给你的长篇小说,几十万字就很长了,里面能用几万字来铺垫一个冲突高潮,而连载的,几百万字比比皆是,但凡一两万字没有冲突和小高潮,就要被骂水章节了。
参考金庸小说的连载版和成书版,差距很大。
Copyright©2021观察者
沪ICP备1021382-2号
互联网信息许可证:3112014003
“冲突期间GPS多次中断,伊朗希望使用北斗”
群情激愤!德国大转弯:暂停对以色列出口武器
卢卡申科披露: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后,CIA局长找过我
“警告乌欧:想上桌,就别闹脾气”
“普京委托美特使,向CIA副局长转交列宁勋章”
传染病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追究这种题材的历史,即便在中国也渊源悠长。
顾均正的《伦敦奇疫》(1940)应该算早期一个特别重要的尝试。小说写的是一种恶性传染病,致病因素会使皮肤烧灼、面色发黄,身体泛出酸味,接下来是眼睛失明,重度患者会走向死亡。有趣的是,小说中的这种疫病不只人能得,建筑感染后也会“生病”,发生损毁和坍塌。主人公后来发现,问题出在空气之中。原来,故事背景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派来的间谍在伦敦建造起一个工厂,专门向天空中散播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造成空气中的氧气跟氮气结合形成一氧化氮,伦敦又是有名的雾都,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巨大。一氧化氮跟水发生反应,形成硝酸,硝酸导致人类的患病和建筑的损毁,一场人造的传染病变成了战争的组成部分。故事神秘而神奇,跟我们日常想象的生物感染造成的传染病非常不同。顾均正的小说参考了英美科幻作品,但对科学细节做了很多补充,甚至把化学方程式纳入文学,也算是一种超越常规的努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