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7 06:49:42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清朝与日本之间爆发甲午战争。李鸿章采纳德国顾问汉纳根建议,奏请朝廷速练十万精兵,以备战时急用。此时大清国的国防力量早已羸弱不堪,八旗兵、绿营早在与太平军、捻军的交战时就溃不成军,曾国藩的湘军由于裁撤过多,现存的少量湘军也疲态渐显,唯有李鸿章所编练的淮军尚可一战。
至此国家危亡时刻,若再不练成一支精兵,国将不保。于是一接到李鸿章的奏请,朝廷立即颁令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张之洞分别于北南两地着手实施。
接到诏令后,李鸿章派自己的亲信,时在天津督办粮秣的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招募了1000余人的壮丁,编为十营的“定武军”,在天津近郊的小站,利用淮军废弃的旧兵营开始操练新丁。
不久,张之洞在南京编成2800余人,共十三营的“江南自强军”。
等两支新军组建完毕,即将出征之时,甲午战争以清朝的惨败而结束。
割地又赔款的朝廷为救亡图存,专门设立了督办军机处,由恭亲王奕䜣领衔,庆亲王奕劻为会办,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和步军统领荣禄、户部右侍郎长麟参加,组成一个领导班子,拥有“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的至高权力,来主持全国的武备振兴之事。
此时刚回国没多久的袁世凯给军机大臣李鸿藻写了一封建言信,在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