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7-05 05:12:46
展开全文接《透过地理看历史之抗日战争:以空间换时间(一)》,继续:日本人会听的吗?当然不会。于是就有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日对抗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动出击,也是中日开战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一百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八个师团和两个旅团共二十余万人,宣布死伤四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陆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八十余万人,死伤三十万人。其中的中央精锐损失了60%。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投入的兵力是日本的四倍,死伤人数却是日本人的七倍,充分地说明了当时中日双方的实力悬殊。打仗不是靠口号,是要见血见肉的。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战略目的却达到了。日本人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战斗,并没想派驻太多的兵力。随着国民政府兵力的不断增加,日本人也不得不从本土增派兵力。但日本毕竟人口少,本土兵力不够了,最终不得已把华北的兵力也调过来了。这样一来,日本从华北南下的战略意图被打乱了,三个月亡华的计划也彻底失败。与此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发起了太原会战。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其中平型关战役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与。太原会战前后持续两个月,日本参战 人数达到十四万,伤亡二万七千人,中国参战人数二十八万,伤亡一十三万人。太原会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牵制了华北的日军南下,进一步打乱了日本人由北而南的进攻计划。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退守南京。南京最终也失陷,被迫迁都。到这个时候,日本人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在长三角,由北而南的作战计划也彻底失败,于是恼羞成怒,在南京大肆屠杀平民,造成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但日本人也不傻,知道沿长江逆流而上困难重重,于是派遣华北的兵力南下,企图与南方的兵力会合。国民政府当然也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又派遣大量兵力投入江淮重镇——徐州,以阻断日本南北两股兵力的会合。于是徐州会战爆发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放在徐州东北方的台儿庄。虽然中国军队一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在日本不断往南北两线增兵的情况下,徐州最终也沦陷了。更危险的是,在徐州陷落后不久,日军从华北南下,占据了开封。中原眼看就要沦陷了。如果中原沦陷,再加上上海、南京都已失守,整个中国南方就只剩下一个荆襄,肯定也挺不了多久。于是,国民政府炸开了郑州东北花园口的黄河南岸,洪水滚滚而下,虽然阻挡住了南下的日军,但给黄河中下游的百姓造成了无以计数的损失。这个事件,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污点。没办法,日本人只好沿着长江西进,一路拔下沿江的众多据点,最后到达武汉,武汉保卫战开始了。武汉保卫战的规模比淞沪战役还大,日军参战人数达三十多万人,中国军队达一百一十万人。武汉虽然最终也没能保住,但日本人经过这一战,连病带死损失一十六万人,大伤元气,中日双方从此进入相持阶段。这个时候的形势是,因花园口黄河决堤,中国南北被阻断。北方(包括华北、山西)的主要城市都掌控在日本人手里,国军只能退守几个小的据点等待时机,大部分的抗日活动就是共产领导的游击战。主要战场还是在南方,在长江沿线。日本人从上海沿长江深入内陆,所占据的主要是长江沿线的一些据点,离长江远一点的山区城镇还有大量的国军部队,以及被打散之后临时组建的游击队,不时地对日本人反击,日本人也是疲惫不堪,难有大规模的用兵举动。日本人占领武汉之后,主要的攻击目标就是荆襄地区的一些重镇,并相继占领了襄阳、岳阳和宜昌。特别是宜昌,把控着三峡的出口,只要从这里打通三峡通道,上游就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一旦占领重庆,中国就完了。日本人也曾试图从宜昌这里仰攻三峡,即使动用了现代化的武器,也没成功,日本人也只好放弃,另想别的办法。日本终究是资源小国,战时延长,再加上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此时的唯一目标就是重庆,只要占领重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日本人经过仔细的分析,要打入四川盆地,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从山西入关中,再从关中穿秦岭到汉中,最后过剑门关到成都平原。这一条路,除了山西部分据点在日本人手中外,阎锡山的部队还驻守在山西,吕梁地区有大量的共产游击队,潼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别说秦岭了,山高水险;即使最终侥幸过了秦岭,前面还有天下最险的剑门关。长路漫漫,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这一去,必定是九死一生,所以日本人首先放弃了这条路线。第二条,就是从宜昌仰攻三峡。这是日本人最先考虑的方案,从淞沪战争开始,当日本人被国军牵着鼻子不得已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开始,日本人就认为,只要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达宜昌,从宜昌攻入三峡,就可以直取重庆。更何况当时,国军的水军已经全军覆没,日本人已经完全掌握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日本人可以从上海调兵,沿水路直接把军队和武器弹药运到宜昌。但日本人显然低估了三峡的防御功能,更何况国民政府在三峡两岸部署了重兵,日本人在宜昌打了几仗后,发现要从这里打入重庆只能是白白浪费生命,而日本人已经兵力不足了,于是就放弃了这一条路线,转而寻求第三条路线。第三条路线到底有没有呢?还真有,日本人也找着了。日本人发现,如果由岳阳往南,先占领湖南,再由湖南沿湘桂铁路南下进入广西占领桂林,继而占领柳州,柳州这里正好有一条黔桂铁路直通贵州的都匀,而都匀离贵阳仅咫尺之遥,一旦进入云贵高原,就可以由贵州进入四川。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都是战时抢修的铁路,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日本人的封锁。日本人控制了长江沿线后,紧接着控制了中国沿海线,中国的战略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进来,这其中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广西到越南的陆路,以及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但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修通后,日本人首先看到了战机,准备沿这两条铁路打到贵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后来汉武帝征讨西南,以及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都是从四川进入云贵,这条道路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反过来,从云贵高原居高临下,进入四川更容易。具体来说,从云贵高原去往四川有两条路:一条走贵阳往北,过毕节,沿赤水河而下,到达四川盆地的泸州;另一条,从昆明出发,沿普渡河进入金沙江,再沿金沙江而下,到达四川盆地的宜宾。泸州和宜宾都在长江边上,而且在重庆的上游,从这里既可以进入四川腹地,更可以顺江而下取重庆。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就是重庆的南大门,如果贵阳有失,重庆也难保。日本人选择这条路,虽然有点绕,但不远也不险,再加上武汉、岳阳都在日本人手上,打下湖南就和湖北连成一片,后勤补给也不是问题,于是日本人转而向南,直逼长沙。
...编辑推荐地理单元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用地理思维带你理清历史和文化脉络。内容简介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作者简介李不白湖北黄冈人,现居北京。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后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十数年,编辑出版各类地图册近百种。从小喜欢文学,因文学而读历史,二十多年笔耕不辍,其《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品,图文并茂,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章节目录版权信息序第一章 三国古战场,荆州在哪里第二章 关中大地,王者之气第三章 江南富庶,衣冠南渡第四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五章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第六章 中原逐鹿,谁主沉浮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第八章 山东与两淮第九章 西和诸戎,南征百越第十章 随风直到夜郎西第十一章 从南诏到大理第十二章 河套第十三章 河西走廊第十四章 西域第十五章 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第十六章 两次北伐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透过地理看历史是2021年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不白。得书感谢您对《透过地理看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